-
公开(公告)号:CN119324484A
公开(公告)日:2025-01-17
申请号:CN202411199293.0
申请日:2024-08-29
Applicant: 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逆变器的振荡风险分析方法及装置,包括:在逆变器端口侧注入谐波电压,并计算逆变器的导纳矩阵;基于所述逆变器的导纳矩阵确定电网中的谐波电压到机端电压谐波和电流谐波的传递函数;基于所述电网中的谐波电压到机端电压谐波和电流谐波的传递函数对应的波特图对逆变器进行振荡风险分析。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分析不同频率的谐波特性,准确的判断电压和电流发生振荡风险的频段。
-
公开(公告)号:CN117543669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210920181.4
申请日:2022-08-02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盐城供电分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光伏并网典型场景建立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包括:获取分布式光伏信息,根据所述分布式光伏信息构建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电网的初始场景;根据所述初始场景建立对应的光伏等效模型;对所述光伏等效模型在各初始场景下进行仿真计算得到各初始场景对配电网电压特性的影响进而确定接入配电网的典型场景。本发明通过不同位置多点接入、不同容量接入,构建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配电网的场景,并对构建的场景进行分析,获得仿真结果,评估构建场景的正确性,从而有效筛选出合理且符合规范的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电网的典型场景。
-
公开(公告)号:CN117424296A
公开(公告)日:2024-01-19
申请号:CN202210812936.9
申请日:2022-07-11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H02J3/48
Abstract: 一种控制光热发电机组输出有功功率的方法、系统及设备,包括:根据光热发电机组的运行模式获取对应的实际光热电站并网运行测试数据;将实际光热电站并网运行测试数据输入到预先构建的光热发电机组调速系统模型,得到对应的调门开度;以调门开度作为控制信号输入到光热发电机组得到所述光热发电机组相应运行模式下的有功功率;其中,预先构建的光热发电机组调速系统模型由光热发电机组的运行模式确定多个环节构建的调门开度采集通道构建的;本发明基于实际光热电站并网运行测试数据构建的光热发电机组调速系统模型与现场实际运行效果吻合,模型求解得到的调门开度可以控制光热发电机组输出有功功率,从而提高了光热发电并网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0086178B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1910256025.0
申请日:2019-04-01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抑制风电系统次同步振荡的方法及系统,包括:将预先设计好的局部变增益控制器串联接入变流器控制的输入端;基于风电系统的拓扑结构和局部变增益控制器接入的位置确定所述局部变增益控制器的参数值;基于所述局部变增益控制器减小变流器控制输入端的增益从而抑制系统次同步振荡;其中,所述局部变增益控制器是根据接入位置、结构和参数进行设计的。本发明易于实现,实用性强;可以有效改善系统次同步阻尼,减少次同步振荡的发生,同时避免了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的参数设计依赖模型,由于模型误差等原因可能导致鲁棒稳定性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316819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120398.1
申请日:2023-02-1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盐城供电分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伏发电调频模式间协同控制的关键参数整定方法,包括获取外部系统等值参数,建立含光伏发电的电网频率响应模型;根据电网频率响应模型中的不同控制模式调频特性确定各控制模式调频死区、调差率取值范围;以电网最大频差最小、稳态频差最小、各控制模式下光伏有功调节量最小为目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在不同功率扰动下,基于电网频率响应模型获取系统最大频差、稳态频差、各控制下光伏有功出力代入多目标优化模型,得到最优调频死区和调差率。本发明整定方法通过对光伏发电集中式和分散式调频控制模式下的调频死区与调差率进行整定,实现对不同控制模式下光伏发电单元参与和退出调频的时序、容量合理安排,提高电网的频率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649589B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1810342365.0
申请日:2018-04-16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Inventor: 王西田 , 赵大伟 , 钱敏慧 , 徐阳 , 姚良忠 , 朱凌志 , 陈梅 , 吴福保 , 丁杰 , 周邺飞 , 李官军 , 胡安平 , 赫卫国 , 夏烈 , 华光辉 , 姜达军 , 刘艳章 , 韩华玲 , 张磊 , 陈宁 , 彭佩佩 , 栗峰 , 汪春 , 江星星 , 居蓉蓉 , 秦昊
Abstract: 一种次同步阻尼控制系统及参数优化方法,包括:次同步阻尼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次同步阻尼控制器连接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块;所述次同步阻尼控制器包含从左到右依次连接的带通滤波器、补偿器和限幅模块;其中所述补偿器,用于获取从带通滤波器提取的次同步振荡频率范围内的振荡信号,对所述振荡信号进行相位校正和放大,并通过限幅模块进行输出;所述电磁暂态仿真模块,用于基于风电场功率波动对所述补偿器中影响补偿性能的参数进行优化。本发明中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的控制结构简单,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SSO,其中补偿器可根据系统补偿需要选取单个或多个超前‐滞后单元,适用性好;并且次同步阻尼控制器仅作用于次同步振荡模态的频率范围,系统稳定性好。
-
公开(公告)号:CN112909964A
公开(公告)日:2021-06-04
申请号:CN201911217468.5
申请日:2019-12-03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阜新供电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H02J3/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抑制风电场功率波动的电网侧储能配置方法及装置,包括:根据风电场输出功率的历史时间序列确定储能系统的额定功率;基于储能系统的额定功率确定储能系统的额定容量;按照所述储能系统的额定功率和额定容量在电网侧配置储能系统;本发明根据风电场输出功率的历史时间序列获得抑制风电场功率波动的电网侧储能配置方案,使电网侧储能系统实现最优化配置,提高了电网侧储能配置的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208118B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1610747779.2
申请日:2016-08-26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H02J3/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多目标优化规划方法,包括获取输电网络在预置时间内的发电参数和负荷参数,并将预置时间划分为多个相等时间长度的时间间隔;顺次在多个时间间隔内对输电网络进行灵活性分析;构建单间隔储能设备优化方案集合;依据单间隔储能设备优化方案集合修正输电网络;在预置时间内对修正后的输电网络进行潮流多间隔优化,得到储能设备的最优配置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储能系统多目标优化规划方法,通过对输电网络进行灵活性分析、潮流单间隔优化和潮流多间隔优化,可以同时确定储能设备配置的时间间隔、母线节点、功率值、电能值和成本的最优值,从而可以有效解决输电网络的网络拥塞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003299A
公开(公告)日:2020-11-27
申请号:CN202010800374.7
申请日:2020-08-11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系统的一次调频协调控制方法及系统,包括:对电力系统进行切机或切负荷处理,并获取切机或切负荷处理后电力系统的电网频率偏差量;当电网频率偏差量大于电力系统中相应类发电机组的一次调频死区时,则选择相应类发电机组作为参与电力系统一次调频的发电机组;利用参与电力系统一次调频的发电机组对电力系统进行一次调频;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有利于电力系统频率在扰动后能够快速恢复,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1786395A
公开(公告)日:2020-10-16
申请号:CN202010426186.2
申请日:2020-05-19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电机组出力调节方法及装置,根据风电场的超调量偏差和频率变化量偏差确定风电场中各风电机组的最优调频参数;将风电场中各风电机组的调频参数调节为所述风电场中各风电机组的最优调频参数;本发明通过风电场的超调量偏差和频率变化量偏差获得机组最优调频参数,将机组对风电场频率的影响考虑在内,弥补了现有技术中对机组出力进行控制的缺陷,使机组达到了物尽其用,同时,减少了风电场动态过程中的频率安全稳定性问题,提高了机组和风电场两个层面的安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