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掺杂导电高分子的碳硅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935816A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910231086.1

    申请日:2019-03-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掺杂导电高分子的碳硅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单分散性好的硅球为硅源,通过掺杂导电高分子,然后与石墨烯纳米片、导电炭黑和碳纤维机械共混得到复合锂电池负极材料。纳米级的硅在脱嵌锂的过程中体积变化绝对值很小,能减缓材料的结构破坏,导电高分子能够给电子提供一个快速迁移的通道并且可以缓冲活性材料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效应,并且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以此方法制备出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不仅完美解决了传统材料具有的缺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材料的综合性能,使得导电性及力学强度等性能上都有显著的提高,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种原位复合制备锂离子电池碳硅负极材料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950492A

    公开(公告)日:2019-06-28

    申请号:CN201910231092.7

    申请日:2019-03-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位复合制备锂离子电池碳硅负极材料的方法,通过以氧化石墨烯为碳源,采取氧化石墨烯与硅纳米粒子机械搅拌的方式,得到悬浮液;悬浮液中加入抗坏血酸并搅拌均匀,升温至50-80℃,抗坏血酸将氧化石墨烯还原,与其包覆的硅纳米粒子一起析出经水洗、烘干得到产物。本专利的硅纳米粒子与石墨烯复合的负极材料不仅可以克服硅基负极材料体积膨胀严重的缺陷,更可以发挥石墨烯优异的电学、热学以及介观结构特性,在实现高的能量密度的同时,实现良好的充放电性能以及循环性能,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关键材料。同时氧化石墨烯水溶性好,制备过程水溶液体系,还原剂无毒无害,成本低,达到整个还原过程能耗低,反应后处理工序简单。

    一种钛酸锂微米级球形二次结构的可控合成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9336169B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1811145745.1

    申请日:2018-09-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钛酸锂微米级球形二次结构的可控合成方法,取钛源和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并超声分散得到钛源分散液,然后加入锂源,并进一步超声分散,再加入缓冲剂,调节至pH>11,10~30℃恒温搅拌均匀得混合溶液,混合溶液于100~180℃反应4~24h,所得产物经水洗、烘干,得到钛酸锂前驱体二次结构,最后在惰性气氛中,于400~1000℃下煅烧6~48h即得。本发明制备方法通过表面活性剂调控原料的浓度,同时利用缓冲溶剂调控反应溶液的pH,实现了对于钛酸锂微米级球形二次结构尺寸的可控,产物钛酸锂微米级球形二次结构在固定pH和原料浓度时,粒径均一,结构稳固,所得的钛酸锂微米级球形二次结构作为高比体积容量电极材料应用在锂离子电池中,其比体积容量可达到120‑232mAh/cm3,并拥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一种介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912661A

    公开(公告)日:2018-11-30

    申请号:CN201810919916.5

    申请日:2018-08-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介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具有偶数碳原子结构的聚酯二醇、1,4-丁二醇以及至少含有一个对称面结构的二异氰酸酯为原料,合成异氰酸酯指数为0.95~1.01的聚氨酯;将聚氨酯溶解在分子结构构象中至少含有一个对称面的溶剂中,充分搅拌形成浆料;在浆料中加入片状金属合金软磁粉,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浆料;混合浆料涂覆在离型基质上形成厚度为0.02~0.3毫米的薄膜,经烘干即得。通过本方法制备得到了一种在交变电场中具有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高磁导率的薄膜材料,特别是在1MHz~3GHz频率范围内通过分子链段结构控制的具有高的复介电常数实部值、低的复介电常数虚部值、高的复磁导率实部值的介电薄膜材料。

    一种模块化结构超快扫描量热仪

    公开(公告)号:CN110823943A

    公开(公告)日:2020-02-21

    申请号:CN201911141373.X

    申请日:2019-1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块化结构超快扫描量热仪,包括多功能样品室、样品环境控制模块、快速控制电子元件以及通信终端;通信终端、快速控制电子元件、多功能样品室依次信号连接;环境控制模块分别与通信终端、快速控制电子元件以及多功能样品室连接;多功能样品室内设有用于承载样品的芯片传感器。本发明模块结构化超快扫描量热仪能够根据不同实验要求更改各组件并进行多方组合,具有更高的灵活性、移动性和实验针对性:可切换使用模拟信号控制器或数字化微控制器进行温度控制;能够针对性更改样品室体积、外观设计及环境控制方式可满足空间有限的苛刻、寒冷、高压或低压环境中的实验测试;同时,能够与其它辅助表征设备连用,原位测定样品的量热信息和光学信息等。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