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相共热合成二硒化钼/氮掺杂碳棒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473634B

    公开(公告)日:2021-05-04

    申请号:CN201710800128.X

    申请日:2017-09-07

    IPC分类号: H01M4/36 H01M4/5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硒化钼/氮掺杂碳棒固相共热的合成方法。该复合材料由二硒化钼及氮掺杂碳棒组成,二者之间通过共价键作用复合,其中二硒化钼二维纳米小片层沿着一维碳棒的表面生长,形成该种分级片棒状结构。该二硒化钼/氮掺杂碳棒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100 mAg‑1时,其首次充放电可逆容量为928 mAhg‑1,100次循环后,其容量可以维持在906 mAh g‑1,容量保持率高达97.6%。该材料同时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当电流密度为1000 mAg‑1时,其可逆容量可以达到560 mAhg‑1。当电流密度从1000 mAg‑1恢复到100 mAg‑1,其可逆容量能恢复到920 mAhg‑1并依旧保持出色的循环稳定性。

    固相共热合成二硒化钼/氮掺杂碳棒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473634A

    公开(公告)日:2019-03-15

    申请号:CN201710800128.X

    申请日:2017-09-07

    IPC分类号: H01M4/36 H01M4/5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硒化钼/氮掺杂碳棒固相共热的合成方法。该复合材料由二硒化钼及氮掺杂碳棒组成,二者之间通过共价键作用复合,其中二硒化钼二维纳米小片层沿着一维碳棒的表面生长,形成该种分级片棒状结构。该二硒化钼/氮掺杂碳棒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100 mAg-1时,其首次充放电可逆容量为928 mAhg-1,100次循环后,其容量可以维持在906 mAh g-1,容量保持率高达97.6%。该材料同时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当电流密度为1000 mAg-1时,其可逆容量可以达到560 mAhg-1。当电流密度从1000 mAg-1恢复到100 mAg-1,其可逆容量能恢复到920 mAhg-1并依旧保持出色的循环稳定性。

    对苯二胺共价键功能化石墨烯支撑铁酸镍纳米粒子的复合材料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6299363B

    公开(公告)日:2019-01-15

    申请号:CN201610707690.3

    申请日:2016-08-23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苯二胺共价键功能化石墨烯支撑铁酸镍纳米粒子的复合材料的应用,所述的复合材料是由铁酸镍纳米粒子负载在对苯二胺共价键功能化石墨烯上得到,其负载量为60‑80%。本发明采用对苯二胺诱导的三维有序石墨烯为基底碳材料,对苯二胺的加入使得还原氧化石墨烯表面润湿性增加,同时对苯二胺与氧化石墨实现共价耦合,从而使得片层之间的稳定性增加,形成三维有序石墨烯的稳定结构,同时,纵向层间导电性增加有利于锂离子的传导扩散;此外,负载理论容量较高的铁酸镍纳米粒子,一方面由于纳米粒子的良好分散改善了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另一方面纳米粒子与功能化还原氧化石墨烯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得复合材料的储锂性能和倍率性能得到提高。

    一种纳米钴酸镍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269552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410472906.3

    申请日:2014-09-16

    IPC分类号: H01M4/525 H01M4/64 H01M4/1391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维珊瑚状纳米钴酸镍及其制备方法。将氧化石墨烯置于水中超声分散,硝酸钴和硝酸镍加入到水中搅拌溶解,然后将二种体系混合搅拌均匀,之后将混合体系冷冻干燥,最后将干燥后的粉末进行热处理,获得二维珊瑚状纳米钴酸镍。本发明以氧化石墨烯为模板材料采用热处理的方法,制备了二维珊瑚状纳米钴酸镍。应用本发明制备的二维珊瑚状纳米钴酸镍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

    一种Au/g-C3N4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5110447A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510587193.X

    申请日:2015-09-1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Au/g-C3N4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本发明所述的Au/g-C3N4纳米复合材料作为有机催化的催化剂,在对各种硝基酚的催化还原方面具有优异的性能,当Au与g-C3N4的含量比为6:100时,反应6min后,Au/g-C3N4-6纳米复合材料催化还原邻硝基酚(o-NP)、间硝基酚(m-NP)、对硝基酚(p-NP)、2,4-二硝基酚苯酚(2,4-NP)及2,4,6-三硝基甲苯酚(2,4,6-NP)的还原率分别为93.2%、97.6%、89.2%、60.1%和39.6%,具有明显优异的催化还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