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410739B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410566210.0
申请日:2024-05-09
IPC: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延辊表面温度均匀性的预测方法,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流延辊的几何尺寸;计算流延辊的螺旋流道的螺距、螺旋线总长、流道宽度、水力直径以及螺旋流道内水流速;计算出水流动的雷诺数(Re数);计算螺旋流道内湍流流动的达西阻力系数、入口效应修正系数以及流延辊内部固体和水侧换热过程的努塞尔特数(Nu数);计算出流延辊的总换热系数;计算流延辊外壳温度斜率,以反映流延辊温度均匀性。本发明预测方法相比于有限元分析法来说具有更快的分析速度和更灵活普遍的适用性,该方法与三维模拟计算结果高度一致,准确性良好,因此能够节省计算时间、便于进行后续的流延辊流道设计以及结构优化,节约了流延辊的制造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876315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946213.7
申请日:2024-07-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流延辊表面温度均匀性的结构,包括:外管,表面光滑且材料均匀,用于对流延膜进行冷却定型;内管,安装在外管内部,靠近外管表面设有两个独立的第一导流区域和第二导流区域;中轴,两端分别设有进水腔体和出水腔体,中轴周侧中间分别设有与进水腔体相连通的进水区域、与出水腔体相连通的出水区域,进水区域包括沿圆周方向分布的若干进水孔组,出水区域包括沿圆周方向分布的若干出水孔组;第一进水导流组件,第二进水导流组件,第一出水导流组件,第二出水导流组件。本发明可有效提高流延辊表面温度均匀性,进而提高薄膜生产质量,减小薄膜生产过程中两侧切边长度,降低生产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821655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946013.1
申请日:2024-07-15
IPC: G06F30/28 , G06F30/17 , G06F119/14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应用在实际工程制造场景中,尤其提供了一种流延辊内部的流道阻力损失的分析预测方法、介质和设备。通过获取流延辊内螺旋流道的直径、螺旋升角、进水头数、流道内水的入口流速和密度ρ,根据流延辊内螺旋流道的直径、螺旋升角、进水头数,得到螺旋线总长、流道宽度、流道的水力直径和平均水流速;不考虑阻力修正系数,根据入口流速和密度得到水的阻力损失;将水的阻力损失与三维模拟获得的螺旋流道内的实际阻力损失进行线性拟合,得到无量纲阻力系数;根据无量纲阻力系数和管道内局部损失关系,得到螺旋流道内的阻力损失预测结果。该方法通过大量数据的计算分析以及拟合,可以快速计算流延辊内部流道压力损失。
-
公开(公告)号:CN118906341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0946212.2
申请日:2024-07-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流延辊流道特性的结构,包括:外管,表面光滑且材料均匀,用于对流延膜进行冷却定型;内管,安装在外管内部,靠近外管表面设有若干个独立分布的第一外管流道和第二外管流道;中轴,包括进水孔和出水孔;第一进水导流管;第一出水导流管;第二进水导流管;第二出水导流管;第一进水导流管输出端与内管之间、第二进水导流管输出端与内管之间均为倾斜入射;第一出水导流管和第二出水导流管输入端内壁均分布有螺旋流道结构。本发明通过倾斜入射结构设计,减小了此处产生的能量损失;通过内壁均分布有螺旋流道结构,可有效减弱二次环流,并增大第一出水导流管和第二出水导流管此处的径向速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410739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566210.0
申请日:2024-05-09
IPC: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延辊表面温度均匀性的预测方法,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流延辊的几何尺寸;计算流延辊的螺旋流道的螺距、螺旋线总长、流道宽度、水力直径以及螺旋流道内水流速;计算出水流动的雷诺数(Re数);计算螺旋流道内湍流流动的达西阻力系数、入口效应修正系数以及流延辊内部固体和水侧换热过程的努塞尔特数(Nu数);计算出流延辊的总换热系数;计算流延辊外壳温度斜率,以反映流延辊温度均匀性。本发明预测方法相比于有限元分析法来说具有更快的分析速度和更灵活普遍的适用性,该方法与三维模拟计算结果高度一致,准确性良好,因此能够节省计算时间、便于进行后续的流延辊流道设计以及结构优化,节约了流延辊的制造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821655B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410946013.1
申请日:2024-07-15
IPC: G06F30/28 , G06F30/17 , G06F119/14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应用在实际工程制造场景中,尤其提供了一种流延辊内部的流道阻力损失的分析预测方法、介质和设备。通过获取流延辊内螺旋流道的直径、螺旋升角、进水头数、流道内水的入口流速和密度ρ,根据流延辊内螺旋流道的直径、螺旋升角、进水头数,得到螺旋线总长、流道宽度、流道的水力直径和平均水流速;不考虑阻力修正系数,根据入口流速和密度得到水的阻力损失;将水的阻力损失与三维模拟获得的螺旋流道内的实际阻力损失进行线性拟合,得到无量纲阻力系数;根据无量纲阻力系数和管道内局部损失关系,得到螺旋流道内的阻力损失预测结果。该方法通过大量数据的计算分析以及拟合,可以快速计算流延辊内部流道压力损失。
-
公开(公告)号:CN119036978B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524011.X
申请日:2024-10-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荆州市与时塑业有限公司
IPC: B32B27/32 , B32B27/08 , B32B27/34 , B65D65/40 , E04B1/66 , C08L23/12 , C08L23/0807 , C08L77/00 , C08L51/06 , C08J5/18 , B29D7/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层交叉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高分子薄膜技术领域。该多层交叉膜由至少两层复合层交叉复合而成,复合层包括依次叠设的第一聚丙烯层、第一聚乙烯层、尼龙层、第二聚乙烯层、第二聚丙烯层;其中,第一聚丙烯层和第二聚丙烯层各自独立包括70wt%~100wt%的聚丙烯和0~30wt%的相容剂,相容剂为乙烯‑辛烯共聚弹性体、马来酸酐接枝改性乙烯‑辛烯共聚物、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为0.915~0.935g/cm3;第一聚乙烯层和第二聚乙烯层各自独立包括高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为0.94~0.965g/cm3;尼龙层包括90wt%~100wt%的尼龙和0~10wt%的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
-
公开(公告)号:CN119502508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510283.4
申请日:2024-10-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荆州市与时塑业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交叉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高分子薄膜技术领域。该交叉膜由至少两层片膜交叉复合而成;其中,片膜由基膜经46°~47°旋切收卷制得,基膜的取向度为0.70~0.85。通过控制基膜的取向度以及旋切角度,可有效改善交叉膜翘曲、卷边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036978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1524011.X
申请日:2024-10-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荆州市与时塑业有限公司
IPC: B32B27/32 , B32B27/08 , B32B27/34 , B65D65/40 , E04B1/66 , C08L23/12 , C08L23/08 , C08L77/00 , C08L51/06 , C08J5/18 , B29D7/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层交叉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高分子薄膜技术领域。该多层交叉膜由至少两层复合层交叉复合而成,复合层包括依次叠设的第一聚丙烯层、第一聚乙烯层、尼龙层、第二聚乙烯层、第二聚丙烯层;其中,第一聚丙烯层和第二聚丙烯层各自独立包括70wt%~100wt%的聚丙烯和0~30wt%的相容剂,相容剂为乙烯‑辛烯共聚弹性体、马来酸酐接枝改性乙烯‑辛烯共聚物、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为0.915~0.935g/cm3;第一聚乙烯层和第二聚乙烯层各自独立包括高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为0.94~0.965g/cm3;尼龙层包括90wt%~100wt%的尼龙和0~10wt%的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
-
公开(公告)号:CN118925827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149217.9
申请日:2024-08-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材料检测的温度调节器,包括温度调节外壳内部形成有容纳腔,温度调节外壳的第一表面设置有观察窗口;安装座固定安装在容纳腔内;移动控制装置安装在容纳腔内且与安装座连接;载玻片固定装置安装在移动控制装置上,载玻片固定装置用于放置载玻片,载玻片位于观察窗口,移动控制装置通过移动以改变载玻片固定装置上载玻片的位置;温度调节装置安装在容纳腔内,且载玻片位于观察窗口和温度调节装置之间,温度调节装置用于对载玻片进行温度调控。本公开的温度调节器可以满足承载有实验样品的载玻片在不同实验环境下的等温分析需要,同时本公开的温度调节器灵活性强,占地空间小,适用性好,可以满足多样的测试需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