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862292B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310761580.5
申请日:2023-06-2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 福州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福州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9 , G06Q10/063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能‑碳”关联分析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涉及水务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确定城市水务系统中各水务子系统的“水‑能‑碳”指标数据;利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对各所述“水‑能‑碳”指标数据进行赋权,得到指标权重和指标比重;根据所述指标权重、所述指标比重和综合评价指数模型确定综合评价指标;根据所述综合评价指标和所述灰色关联度模型确定灰色关联系数;所述灰色关联系数用于表示各所述水务子系统的“水‑能‑碳”指标数据之间的关联程度。本发明能够结合水能碳的关联特征,提高综合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862292A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310761580.5
申请日:2023-06-2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 福州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福州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9 , G06Q10/063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能‑碳”关联分析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涉及水务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确定城市水务系统中各水务子系统的“水‑能‑碳”指标数据;利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对各所述“水‑能‑碳”指标数据进行赋权,得到指标权重和指标比重;根据所述指标权重、所述指标比重和综合评价指数模型确定综合评价指标;根据所述综合评价指标和所述灰色关联度模型确定灰色关联系数;所述灰色关联系数用于表示各所述水务子系统的“水‑能‑碳”指标数据之间的关联程度。本发明能够结合水能碳的关联特征,提高综合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704023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684540.X
申请日:2024-05-3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C25B11/04 , C25B11/089 , C25B11/065 , C25B1/01 , C01B25/3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化学氧化有机膦耦合诱导结晶同步回收磷的方法,包括碳毡的前处理、制备反应溶液和反应装置搭建的步骤,本发明电化学氧化有机膦耦合诱导结晶同步回收磷的方法,简单低耗。在较短的电解时间后就能实现很高的草甘膦降解率、草甘膦到正磷酸根的转化率,以及正磷酸根到钙磷石产品的高效资源回收。本发明Ti板/CF复合阴极,为钙磷石的高效沉淀回收构造了局域高pH环境以及提供了丰富的成核位点。相较于没有碳毡的纯Ti板阴极体系,实现了沉淀的富集区域由液相向固相的转移,将钙沉淀率提高约3.8倍,磷回收率提高5倍,同时使98%的沉淀富集在碳毡表面,减少了阴极板的结垢。且碳毡兜对磷回收的效果随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增强。
-
公开(公告)号:CN114197114B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2111451009.0
申请日:2021-12-01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超亲水导电纳米纤维膜及其处理乳化液的方法,涉及油水分离领域。本发明将聚丙烯腈溶解于含有导电聚合物和掺杂剂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然后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一种超亲水导电纳米纤维膜,该膜使用蒸馏水预润湿后,在低双压驱动的条件下,过滤油水乳化液,相较于无电场辅助条件,施加电场可有效缓解膜污染,减少分离过程中的通量损失,COD去除率在90%以上,过滤周期内总平均通量提升比例可达591%,且通量随时间未见显著衰减。本发明提供的超亲水导电纳米纤维膜在电场辅助条件下可增强抗污染性能,提高处理通量,具备良好的处理通量、处理效果和抗污染性能,材料制备便捷,操作条件温和,适用处理对象范围广泛。
-
公开(公告)号:CN115112696A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210328399.0
申请日:2022-03-31
Applicant: 同济大学 , 上海子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杭州研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1N23/2202 , G01N23/225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平板膜脆断装置及脆断方法,其中一种复合平板膜脆断装置通过把平板膜材料加工成细长条状;将条状平板膜置入脆断装置并进行固定夹紧;将装置和样品一同投入冷却液中使其充分冷却;拿出脆断装置,向平板膜依次施加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应力,使平板膜发生脆断;最终得到脆断的复合平板膜样品。本方法借助脆断装置,限制平板膜移动,降低操作难度。本方法制得的样品断面平整,且不易破坏表层,因此用于扫描显微镜观察时能够得到清晰的图像,图像细节丰富,更接近实际情况,克服了传统脆断方法不能完整分离复合层、断面不平整、污染层被破坏、手工操作成功率低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197114A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111451009.0
申请日:2021-12-01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超亲水导电纳米纤维膜及其处理乳化液的方法,涉及油水分离领域。本发明将聚丙烯腈溶解于含有导电聚合物和掺杂剂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然后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一种超亲水导电纳米纤维膜,该膜使用蒸馏水预润湿后,在低双压驱动的条件下,过滤油水乳化液,相较于无电场辅助条件,施加电场可有效缓解膜污染,减少分离过程中的通量损失,COD去除率在90%以上,过滤周期内总平均通量提升比例可达591%,且通量随时间未见显著衰减。本发明提供的超亲水导电纳米纤维膜在电场辅助条件下可增强抗污染性能,提高处理通量,具备良好的处理通量、处理效果和抗污染性能,材料制备便捷,操作条件温和,适用处理对象范围广泛。
-
公开(公告)号:CN112138430A
公开(公告)日:2020-12-29
申请号:CN202010929224.6
申请日:2020-09-0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B01D17/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性纳米棒破乳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处理纳乳液的方法,属于破乳剂技术领域。该破乳剂制备步骤为:将FeCl3·6H2O和FeSO4·7H2O在通N2条件下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铁盐溶液,Fe3+/Fe2+物质的量之比为2.15,取聚乙烯亚胺溶解在蒸馏水中得到聚乙烯亚胺溶液,其中,聚乙烯亚胺的分子量为10000,N/Fe物质的量之比不低于1.47,在持续通N2和和搅拌下将聚乙烯亚胺溶液逐滴滴加到铁盐溶液中,于50~80℃水浴温度下逐滴滴加浓氨水,搅拌反应1~4h后利用磁铁将反应液中的固体颗粒分离出来,固体颗粒经去离子水清洗后被重新分散到去离子水中,加入戊二醛溶液,搅拌,混合均匀,磁场分离即得。本发明所制备的破乳剂能实现对表面活性剂与油的质量比为0~0.909纳乳液的高效破乳。
-
公开(公告)号:CN110314641B
公开(公告)日:2020-07-03
申请号:CN201910584019.8
申请日:2019-07-01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B01J20/06 , B01J20/28 , B01J20/30 , B01J19/08 , C01F17/229 , B82Y40/00 , C01G49/02 , C01G45/02 , C01G3/02 , C01G9/03 , C02F1/28 , C02F10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氢氧化镧纳米粒子磷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首先使用镧金属为电极采用电弧激发的方法产生镧原子,镧原子在惰性气体携带过程中碰撞合并形成镧纳米粒子,然后使镧纳米粒子在常温常压下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镧纳米粒子,最后采用载体材料对氢氧化镧纳米粒子进行接收,得到氢氧化镧纳米粒子磷吸附材料。其合成过程简单快速、无副产物产生,通过对磷酸根的吸附效果好,主要用于水体中磷的吸附。
-
公开(公告)号:CN105670803B
公开(公告)日:2020-02-14
申请号:CN201610108837.7
申请日:2016-02-2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强化剩余污泥微生物富集产脂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将剩余污泥放入培养基中,加入FeCl3后搅拌发酵;(2)发酵结束后分离、冷干得到污泥干粉;(3)采用均质‑酸热‑有机溶剂法提取步骤(2)所得污泥干粉中的微生物油脂;(4)将步骤(3)所得微生物油脂进行三氟化硼甲酯化法转化,即得生物柴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碳源转化率高、生物柴油制备效率佳、生产成本低,为剩余污泥的处理提供一条新的具有高附加值的资源化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05524952B
公开(公告)日:2019-10-01
申请号:CN201610080562.0
申请日:2016-02-0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剩余污泥发酵产酸并合成微生物油脂的方法,属于污泥资源化处理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以剩余污泥为原料,加入茶皂素进行厌氧发酵获得上清液;(2)采用鸟粪石沉淀法去除步骤(1)所得上清液中的氨氮,得到富含挥发性脂肪酸的溶液;(3)以步骤(2)所得的溶液为培养基,采用序批式培养方式培养产油酵母;(4)以步骤(3)培养结束得到的酵母菌细胞为原料,提取得到微生物油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利用剩余污泥产生的低浓度挥发性脂肪酸为培养基合成高含量微生物油脂,提高剩余污泥产酸应用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