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326996A
公开(公告)日:2017-01-11
申请号:CN201510335111.2
申请日:2015-06-16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电量信息的用户负荷预测方法,包括步骤1:确定用户高峰负荷时段用电量集合Q;步骤2:设定用户在高峰负荷时段的时刻序号i=1;步骤3:将使用概率典型值矩阵PBi-1赋值到使用概率典型值矩阵PBi中;步骤4:构建负荷曲线序列值集合Pi;步骤5:用遗传算法优化使用概率典型值矩阵PBi;步骤6:设置i=i+1;步骤7:依据优化后的使用概率典型值矩阵PBi和用户拥有的各种类型家用电器的数量,运用蒙特卡洛非序贯随机抽样方法计算预测用户负荷值。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电量信息的用户负荷预测方法,方便、快捷,提高了预测准确度,为台区配电变压器容量的合理配置奠定基础,提高配电台区经济运行水平和建设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326996B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1510335111.2
申请日:2015-06-16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宁供电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电量信息的用户负荷预测方法,包括步骤1:确定用户高峰负荷时段用电量集合Q;步骤2:设定用户在高峰负荷时段的时刻序号i=1;步骤3:将使用概率典型值矩阵PBi‑1赋值到使用概率典型值矩阵PBi中;步骤4:构建负荷曲线序列值集合Pi;步骤5:用遗传算法优化使用概率典型值矩阵PBi;步骤6:设置i=i+1;步骤7:依据优化后的使用概率典型值矩阵PBi和用户拥有的各种类型家用电器的数量,运用蒙特卡洛非序贯随机抽样方法计算预测用户负荷值。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电量信息的用户负荷预测方法,方便、快捷,提高了预测准确度,为台区配电变压器容量的合理配置奠定基础,提高配电台区经济运行水平和建设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4751255A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申请号:CN201510199762.3
申请日:2015-04-23
申请人: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宁供电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发明人: 方恒福 , 盛万兴 , 王金丽 , 张健 , 缪庆庆 , 王熠 , 薛天龙 , 商峰 , 李强 , 王秀丽 , 马法伟 , 刁琳琳 , 梁英 , 王利 , 杨红磊 , 宋祺鹏 , 寇凌峰 , 王彦良 , 刘宗杰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电台区最大负荷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照我国建筑气候区划标准,将我国分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温和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五大区域;将五大区域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分别划分为高、中上、中、中下和低5个等级;针对五大区域,分别调研统计每类区域每种经济水平的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每百户家用电器拥有量;针对五大区域,分别调研统计每类区域每种经济水平的每种家用电器的使用概率;结合最大负荷和增长速度,预测该配电台区的最大负荷预测。该方法简便、有效、利于实际操作,为台区配电变压器容量的合理配置奠定基础,可提高配电台区经济运行水平和建设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4346441A
公开(公告)日:2015-02-11
申请号:CN201410535189.4
申请日:2014-10-11
CPC分类号: Y02D10/45 , G06F17/30557 , G06Q50/06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配电网信息数据动态集成交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用户层提出业务需求与管理需求,交任务层进行归一化分类整理;任务层完成指标数据集成交互,并实现数据与指标关系的整合分类;数据层完成数据计算整合分类应用。本发明采用多层数据任务激活模式进行,使得数据资源合理应用,数据过程产生更为合理。可以快速获取运算型数据结果,提升工作效率;在实际生产环境下,减少大量配电网动态数据交换应用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数据重叠;尤其是在跨业务集成互操作过程中有效定位数据源,减少运行风险,提高运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198222B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1810162012.2
申请日:2018-02-27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IPC分类号: H04L41/0803 , H04L43/08 , H04L41/14 , H04L41/0813 , H04L41/0806
摘要: 一种配电自动化终端即插即用测试方法及测试主站,包括:基于被测终端的注册报文和配置文件,测试主站对各应用场景下的被测终端进行测试;当被测终端在各应用场景下均通过测试,则被测终端满足即插即用要求;所述应用场景包括:新安装终端场景、更换终端场景、终端配置更新场景以及终端与测试主站的通信链路重建场景。本方法模拟实际应用中不同运维场景与应用条件,检测不同厂商配电自动化终端即插即用机制的统一性与健壮性,确保不同厂商配电自动化终端在各类应用场景和现场工程条件下可实现快速接入配电自动化主站,满足即插即用要求,减少终端现场安装调试及后期运维工作量,提升配电自动化应用水平和建设运维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3746937B
公开(公告)日:2017-04-05
申请号:CN201310641593.5
申请日:2013-12-03
IPC分类号: H04L12/861 , H04L12/951 , H04L12/24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领域的总线系统及其实现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智能配电网数据采集服务总线系统及其实现方法。在数据采集现场,安装多台数据采集终端及一台或多台总线集中器,总线集中器将与之相连接的采集终端的数据报文进行实时缓存,在统一数据采集服务总线主站进行数据召测时,将缓存的采集数据进行封装上传;在总线主站侧,总线系统接收到集中器的封装报文后,进行解包,并进行规约识别解析存库。本发明的提出,能够保证接收数据的实时性,提高数据采集的可靠性,并可支持多种不同规约的采集终端的同时接入。
-
公开(公告)号:CN104283316B
公开(公告)日:2016-09-21
申请号:CN201410558136.4
申请日:2014-10-20
IPC分类号: H02J13/00
CPC分类号: Y02B90/2638 , Y04S40/12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智能组件环境适应能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为智能组件中各个模块设计密封的金属外壳,并优化选择金属外壳的材料和厚度;选择各个模块独立接地接线方式,并缩短接地距离;根据各个模块分发热量,实现优化散热。本发明提出的提高智能组件的抗高低温、电磁兼容性等环境适应能力的方法,对智能组件的结构设计进行了分析,以智能组件的独立模块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通过独立的封闭金属外壳实现改善环境的适应能力,实现了智能组件不需要通过外力改善环境而直接安装在一次设备的环境适应性,改善和提高了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0198249A
公开(公告)日:2019-09-03
申请号:CN201810164586.3
申请日:2018-02-27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配电自动化系统测试方法及系统,包括:对设备接入主站时的注册报文和配置文件,进行注册管理和自动配置一致性测试;模拟设备接入主站时注册管理与自动配置异常情况,并对所述异常情况的处理机制进行一致性测试;根据所述注册管理和自动配置一致性测试以及设备的注册管理与自动配置异常情况的处理机制一致性测试结果,确定所述设备接入主站时通过测试的配电自动化系统。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针对设备接入主站时,对主站的注册管理、自动配置及容错性进行一致性校验,确定所述设备接入主站时通过测试的配电自动化系统,确保配电自动化终端即插即用机制正常运转。
-
公开(公告)号:CN104239059B
公开(公告)日:2018-05-29
申请号:CN201410483976.9
申请日:2014-09-19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全模型的智能配用电统一信息支撑平台的构建方法,包括:步骤1:将控制单元分别与智能配电信息交互总线和智能用电信息交互总线通信;步骤2:将智能配电信息交互总线设置在安全I区和安全II区,通过总线适配器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配电自动化系统交互信息;将智能用电信息交互总线设置在安全III区和安全IV区,并通过模型映射法与用电信息采集单元和分布式能源管理单元交互信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智能配用电统一信息支撑平台的构建方法,使信息支撑平台具备面向变电站、配电线路、配电台区、用户和分布式能源及储能系统的全模型信息统一采集与集中监控功能,为各部门提供安全、稳定、可靠和快捷的数据交换服务。
-
公开(公告)号:CN104283316A
公开(公告)日:2015-01-14
申请号:CN201410558136.4
申请日:2014-10-20
IPC分类号: H02J13/00
CPC分类号: Y02B90/2638 , Y04S40/12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智能组件环境适应能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为智能组件中各个模块设计密封的金属外壳,并优化选择金属外壳的材料和厚度;选择各个模块独立接地接线方式,并缩短接地距离;根据各个模块分发热量,实现优化散热。本发明提出的提高智能组件的抗高低温、电磁兼容性等环境适应能力的方法,对智能组件的结构设计进行了分析,以智能组件的独立模块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通过独立的封闭金属外壳实现改善环境的适应能力,实现了智能组件不需要通过外力改善环境而直接安装在一次设备的环境适应性,改善和提高了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寿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