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交联聚乙烯共混组合物

    公开(公告)号:CN103865142B

    公开(公告)日:2018-12-28

    申请号:CN201210531496.6

    申请日:2012-12-11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交联聚乙烯共混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以及由其制备的制品。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对金属具有提高的粘附力的可交联聚乙烯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以及由其制备的制品。本发明所述的可交联聚乙烯组合物包括:(a)100重量份的聚乙烯基树脂;(b)0.5~12重量份的不饱和羧酸、酸酐和/或其酯衍生物接枝的聚烯烃;(c)0.2~6重量份的过氧化物交联剂;和(d)任选地,0.01~10重量份的助剂。本发明所述的可交联聚乙烯组合物在交联后对各种金属(例如,铝、铜、钢等)和其它极性材料具有优异的粘附力。

    一种改性聚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009271B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610465432.9

    申请日:2016-06-23

    摘要: 本发明涉及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改性聚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组合物包含共混的以下组分:聚丙烯、乙烯丙烯接枝马来酸酐共聚物、增强填料、除味剂、抗氧剂和加工助剂;其中,以该组合物的总重量为基准,聚丙烯为40~80重量%,乙烯丙烯接枝马来酸酐共聚物为10~30重量%,增强填料为0~30重量%,除味剂0~5重量%,抗氧剂0.1~0.5重量%和加工助剂0.1~0.5重量%;其中,所述乙烯丙烯接枝马来酸酐共聚物按照GB/T 18474‑2001测定二甲苯不溶物含量≥1.0重量%,按照GB/T2791‑1995测定的与金属的剥离强度≥50N/25mm。可以获得韧性提高且气味减少的改性聚丙烯组合物。

    辅助胶凝材料和胶凝材料及其应用和混凝土

    公开(公告)号:CN108314373A

    公开(公告)日:2018-07-24

    申请号:CN201710036191.0

    申请日:2017-01-17

    IPC分类号: C04B28/02 C04B18/08

    摘要: 本发明涉及胶凝材料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辅助胶凝材料,该辅助胶凝材料含有粉煤灰,所述辅助胶凝材料的粒径满足9*D10+D90在45μm以下;同时提供了一种胶凝材料,该胶凝材料含有辅助胶凝材料和水泥,所述辅助胶凝材料为本发明所述的辅助胶凝材料;同时提供了本发明所述的胶凝材料或辅助胶凝材料在混凝土和/或砂浆中的应用;同时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所述混凝土用胶凝材料为本发明所述的胶凝材料。

    一种加工性能改善的交联聚乙烯组合物

    公开(公告)号:CN104334630B

    公开(公告)日:2018-03-20

    申请号:CN201280073663.5

    申请日:2012-06-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工性能改善的交联聚乙烯组合物,包括:100份(重量)聚乙烯、0.03‑5份(重量)交联剂、0.03‑5份(重量)交联促进剂、和0.01‑1.5份(重量)游离基抑制剂,其中聚乙烯是共聚物和/或均聚物,含有至少90重量%乙烯基和至少一个C3‑C8α烯烃基,密度为0.920‑0.970g/cm3,熔融指数为2.5‑17.5g/10min;交联剂为过氧化物交联剂;交联促进剂为含马来酰亚胺基、(甲基)丙烯酸酯基、和/或烯丙基的有机物,和/或乙烯基含量高于50%的聚合物;游离基抑制剂为有机抗氧化剂、氢醌、和/或取代的氢醌。本发明交联聚乙烯组合物在200℃下交联效率指数大于1100Nm/g、δ扭矩值大于10Nm,与传统交联聚乙烯组合物相比,其安全加工温度和交联滞后时间获得明显提高,使其特别适合用于滚塑成型制品。

    一种用于从煤直接液化残渣中分离沥青烯、前沥青烯和/或重质油的离子液复合萃取剂

    公开(公告)号:CN102041014A

    公开(公告)日:2011-05-04

    申请号:CN201010614927.6

    申请日:2010-12-3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从煤直接液化残渣中分离沥青烯、前沥青烯和/或重质油的离子液复合萃取剂,以及用该离子液复合萃取剂从煤直接液化残渣中分离沥青烯、前沥青烯和/或重质油的方法。所述离子液复合萃取剂包括离子液和有机溶剂,其中,离子液包括至少一种咪唑类阳离子和至少一种有机和/或无机阴离子;有机溶剂包括至少一种与所述离子液互溶的醇、胺、酮和/或吡啶类溶剂。用本发明离子液复合萃取剂分离得到的沥青烯、前沥青烯和/或重质油经再一步分离可获得沥青烯和/或前沥青烯,它们经改性可制备中间相沥青,进而生产一系列高性能碳纤维材料,从而实现煤直接液化残渣的高附加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