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相分体GIS隔离开关触头发热预警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794501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758684.0

    申请日:2023-06-26

    IPC分类号: G01R31/32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相分体GIS隔离开关触头发热预警方法及系统,其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三相分体GIS隔离开关内部的气体温度、原始绝对压力、环境温度数据、三相负荷电流数据和隔离开关分合闸位置数据;计算绝对压力的同比、环比特征量;计算绝对压力与环境温度、绝对压力与负荷电流之间的时间相关性;基于隔离开关分合闸位置数据判断是否检测到开关动作,若是,则短时屏蔽发热预警,若否,则进行时间相关性判断,若任一相关性判断结果为不相关,则根据绝对压力的同比、环比特征量进行异常判断,若任一相的任一特征量大于对应的预设阈值,则判定满足异常条件,进行发热预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准确性高、实用性强等优点。

    一种基于智能特高频传感器的GIS局部放电定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610418A

    公开(公告)日:2020-09-01

    申请号:CN202010487230.0

    申请日:2020-05-28

    IPC分类号: G01R31/12 G01R31/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能特高频传感器的GIS局部放电定位方法,包括传感器空间位置关联步骤、特高频信号异常判断步骤、异常传感器关联分析步骤、多放电源分离步骤、干扰信号排除步骤和局放源定位步骤。本发明的基于智能特高频传感器的GIS局部放电定位方法,可以解决智能监测装置因人工复测定位导致的资源耗费问题,利用部署的智能特高频传感器收集特高频异常信号,在平台端利用本发明的定位方法即可进行缺陷定位,无需人工复测定位,降低资源投入、提高诊断效率。

    一种基于社区发现的放电信号源分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610417A

    公开(公告)日:2020-09-01

    申请号:CN202010468639.8

    申请日:2020-05-28

    IPC分类号: G01R31/12 G01R31/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社区发现的放电信号源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构建传感器的拓扑图步骤、获取社区网络的节点步骤、构建社区网络步骤和分离放电信号源步骤。本发明的基于社区发现的放电信号源分离方法,除了分析监测数据的特征信息外,还引入了传感器的位置特征信息,特征来源不再单一,可有效提高分离的准确性;应用相似度算法并引入社区发现的概念应用于信号源的聚类分析中,可准确识别信号源的数量和分布位置,提高诊断分析效率,为缺陷的定位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基础;该方法可应用于基于特高频传感器的GIS局放信号定位中,无需传感器同步采集信号,应用范围广。

    一种基于社区发现的放电信号源分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610417B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010468639.8

    申请日:2020-05-28

    IPC分类号: G01R31/12 G01R31/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社区发现的放电信号源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构建传感器的拓扑图步骤、获取社区网络的节点步骤、构建社区网络步骤和分离放电信号源步骤。本发明的基于社区发现的放电信号源分离方法,除了分析监测数据的特征信息外,还引入了传感器的位置特征信息,特征来源不再单一,可有效提高分离的准确性;应用相似度算法并引入社区发现的概念应用于信号源的聚类分析中,可准确识别信号源的数量和分布位置,提高诊断分析效率,为缺陷的定位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基础;该方法可应用于基于特高频传感器的GIS局放信号定位中,无需传感器同步采集信号,应用范围广。

    一种基于智能特高频传感器的GIS局部放电定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610418B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2010487230.0

    申请日:2020-05-28

    IPC分类号: G01R31/12 G01R31/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能特高频传感器的GIS局部放电定位方法,包括传感器空间位置关联步骤、特高频信号异常判断步骤、异常传感器关联分析步骤、多放电源分离步骤、干扰信号排除步骤和局放源定位步骤。本发明的基于智能特高频传感器的GIS局部放电定位方法,可以解决智能监测装置因人工复测定位导致的资源耗费问题,利用部署的智能特高频传感器收集特高频异常信号,在平台端利用本发明的定位方法即可进行缺陷定位,无需人工复测定位,降低资源投入、提高诊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