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734234A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411673725.7
申请日:2024-11-21
Applicant: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 , 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IPC: B25H3/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作业器具收纳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电力工程高处作业器具的便捷收纳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顶部呈敞口设置,所述箱体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工具座,所述工具座上开设有多个工具槽;本发明通过固定组件将箱体固定在杆塔上,在需要使用或者传递工具时,牵引组件能够对工具进行辅助牵引,以使得工具能够稳定地与箱体连接,保障作业和传递时的安全,在使用完成后,同样可以采用牵引组件对工具进行牵引回收,以避免工具忘记收纳等情况出现,采用牵引组件与工具连接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工具使用和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效地降低了安全隐患,同时也能避免工具漏拿,提高工具收纳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303817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209732.7
申请日:2023-09-19
Applicant: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
IPC: C04B28/04 , C04B14/46 , C03C25/40 , C03C25/1025 , C08G65/28 , C08G65/336 , C04B111/9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复合绝缘抗裂地坪,属于绝缘抗裂地坪加工技术领域。本发明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仅靠玄武岩纤维的增强作用还不能满足直流牵引供电对地坪绝缘性的需求,并且考虑到玄武岩纤维在混凝土中与混凝土的相容性与分散性,玄武岩纤维掺杂到混凝土中,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与绝缘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的技术问题,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复合绝缘抗裂地坪,由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浇筑而成。本发明通过对玄武岩纤维进行改性,向混凝土中加入水性树脂,并对组成混凝土的骨料配比进行优化,提高了混凝土地坪的绝缘性能的同时,提高了其拉伸强度与抗压强度,降低了其吸水率低,使得混凝土地坪层具有优秀的抗裂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9579658B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1910070943.4
申请日:2019-01-25
Applicant: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填方土体分层沉降监测装置及方法,属于岩土工程中的沉降监测技术领域,包括多层从内向外依次套装的套筒,其中内外相邻两层套筒中,内层套筒轴向两端分别从外层套筒轴向对应端穿出,最内层套筒中贯穿有钢钎,多层套筒中每层套筒外壁下端均对称设有一对沉降板;多层套筒中每层套筒外壁及钢钎外壁上均沿轴向设有刻度尺,基于各刻度尺读数差判断各沉降板沉降量。本发明通过打入钢钎进入强度较高的土层中,且钢钎处于铅垂状态;进行分层回填与碾压,套筒套在钢钎上,记录每层套筒与钢钎顶部之间的刻度尺初始差值;重复上述操作至回填碾压完成。本发明装置结构简单,方法合理可靠,适用不同土质环境,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较低。
-
公开(公告)号:CN110616708A
公开(公告)日:2019-12-27
申请号:CN201910933178.4
申请日:2019-09-29
Applicant: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 , 安徽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灌注桩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新型变截面灌注桩及其施工方法,本发明在灌注桩基坑侧壁的局部扩大基坑孔径形成环形外扩孔,环形外扩孔的位置和数量可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进行灵活布置,通过外伸装置在环形外扩孔内设置与竖向桩体钢筋笼连接的扩孔钢筋笼,从而浇筑形成具有较高抗压和抗拔承载力的变截面灌注基桩。本发明的变截面灌注桩施工简便,较好地解决了桩的抗压及抗拔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458041B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1910657327.9
申请日:2019-07-19
Applicant: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RGB‑D相机的人脸识别方法及系统,属于安防监控技术领域,包括分别获取人脸的RGB图像和深度图像;对当前环境的光强度进行检测,得到当前环境的光强度;将当前环境的光强度与设定的光强阈值进行比较;在当前环境的光强度大于或等于设定的强度阈值时,利用所述RGB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在当前环境的光强度小于设定的强度阈值时,利用所述RGB图像进行人脸检测,随后提取对应的人脸三维点云进行人脸识别。本发明在光线较好的情况下,直接使用RGB图像进行2D图像识别;在光线较差时,2D图像只是提供检测人脸作用,而不进行2D识别,采用3D点云进行人脸识别,提高了不同光线强度下人脸识别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711627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574350.9
申请日:2024-11-06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 , 重庆大学
IPC: E04B1/24 , E04B1/58 , E04B1/342 , G01N3/36 , G01N3/02 , G01N3/04 , G06F30/13 , G06F30/23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心铸钢节点试验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大跨越钢管塔空间多支管空心铸钢节点结构,包括主管、支管,所述主管与其他支管相连接,所述主管及所有支管轴线均汇交于一点,无偏心影响,所述主管和支管一体浇铸成型,主管和支管交点处为铸钢节点。本发明通过根据空心铸钢节点试验研究,节点无明显变形,节点在各工况下杆件的荷载‑应力曲线在加载过程中基本保持线性变化,说明铸钢节点试验件在1.5倍设计荷载下仍处于弹性阶段,空心铸钢节点安全性得到验证,符合规范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0453733B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1910882961.2
申请日:2019-09-18
Applicant: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 , 安徽建筑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模型试验中桩基承载力自平衡测试装置及试验方法,测试装置包括模型箱、双作用中空液压荷载箱、模型桩与液压加载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模型箱用于固定整个测试装置并模拟工程中岩土层结构的边界条件,双作用中空液压荷载箱能够实现上下方向的加载和卸载,模型桩通过螺纹与双作用中空液压荷载箱连接,液压加载系统用于提供试验所需的加载力,数据采集系统用于采集液压加载系统向模型桩与双作用中空液压荷载箱施加载荷过程中的试验数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多次重复的测试试验,从而得到自平衡法试桩条件下桩基平衡点位置及承载力计算参数的确定方法,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0453733A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910882961.2
申请日:2019-09-18
Applicant: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 , 安徽建筑大学
IPC: E02D3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模型试验中桩基承载力自平衡测试装置及试验方法,测试装置包括模型箱、双作用中空液压荷载箱、模型桩与液压加载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模型箱用于固定整个测试装置并模拟工程中岩土层结构的边界条件,双作用中空液压荷载箱能够实现上下方向的加载和卸载,模型桩通过螺纹与双作用中空液压荷载箱连接,液压加载系统用于提供试验所需的加载力,数据采集系统用于采集液压加载系统向模型桩与双作用中空液压荷载箱施加载荷过程中的试验数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多次重复的测试试验,从而得到自平衡法试桩条件下桩基平衡点位置及承载力计算参数的确定方法,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0457391B
公开(公告)日:2023-04-21
申请号:CN201910656474.4
申请日:2019-07-19
Applicant: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工程车进出工地管理系统及方法,属于区块链技术领域,包括客户端、服务器端和数据中心,客户端与服务器连接进行通信,服务器端与数据中心连接进行通信,客户端用于采集车辆进/出工地的记录数据进行并对记录数据进行验证,将验证通过的记录数据上传并存储至区块链系统中;获取查询条件,并根据查询条件从区块链系统中查询符合查询条件的车辆进/出记录数据;对符合查询条件的车辆进/出记录数据进行验证,并对验证失败的查询结果进行异常报警。本发明利用区块链技术保证了工程车进出工地的记录数据的真实性,防止发生篡改。
-
公开(公告)号:CN110458041A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910657327.9
申请日:2019-07-19
Applicant: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
IPC: G06K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RGB-D相机的人脸识别方法及系统,属于安防监控技术领域,包括分别获取人脸的RGB图像和深度图像;对当前环境的光强度进行检测,得到当前环境的光强度;将当前环境的光强度与设定的光强阈值进行比较;在当前环境的光强度大于或等于设定的强度阈值时,利用所述RGB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在当前环境的光强度小于设定的强度阈值时,利用所述RGB图像进行人脸检测,随后提取对应的人脸三维点云进行人脸识别。本发明在光线较好的情况下,直接使用RGB图像进行2D图像识别;在光线较差时,2D图像只是提供检测人脸作用,而不进行2D识别,采用3D点云进行人脸识别,提高了不同光线强度下人脸识别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