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915235A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210323157.2
申请日:2022-03-29
Applicant: 湖州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 浙江泰仑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节能减碳的变电站,包括:变电站主体,所述变电站主体包括地上主体和地下主体;光伏发电模块,包括设置在变电站主体顶部的顶面光伏单元和设置在外墙面的墙面光伏单元;水冷模块,用于收集水资源并通过水循环对变电站内部进行降温;通风模块,通过对变电站内部的空气与外界空气的交换进行降温。本发明在变电站中设置有光伏发电模块、水冷模块和通风模块,通过可以调节光伏板角度的光伏发电模块来提高光能利用率,同时结合水循环降温和通风降温的叠加利用,提高变电站内的降温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884789B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111068100.4
申请日:2021-09-13
Applicant: 湖州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IPC: G01R3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钢结构变电站防雷接地性能评估方法,首先利用CDEGS软件的FFTSES、RESAP、HIFREQ模块分别对雷电流、土壤电阻率、防雷接地导体进行三维建模;然后将雷电流模型和土壤电阻率模型的参数导入HIFREQ模块中;接着通过三维防雷接地计算模型,根据雷击接地响应,计算获得避雷带引下线的最大分流系数、室内二次接地网上接地点的最大电位升,再根据钢结构变电站内设备的绝缘雷电冲击耐受电压值下限、最大电位升和雷电流峰值,按照公式计算获得钢结构变电站的最大耐受雷电流峰值;最后结合最大分流系数和最大耐受雷电流峰值,对钢结构变电站的防雷接地性能进行评估,为钢结构变电站的推广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4914062A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210347856.0
申请日:2022-04-01
Applicant: 湖州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 浙江泰仑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电站变压器换热降噪系统,包括主变压器余热回收单元,主变压器余热回收单元包括余热回收部和散热部,所述余热回收部与散热部之间通过换热器换热;余热回收部的受热端设置在主变压器背板上,余热回收部的受热端与换热器的热端连接,换热器的冷端与末端散热装置连接。余热回收部对主变压器背板进行精准的局部降温,大幅降低耗冷量,避免室内冷热空气掺混引起的浪费,同时取消的制冷设备降低不必要的环境噪音。翅片换热器利用电站所处区位的自然冷源,在适宜季节利用被动式冷却技术,降低暖通空调负荷。并以省电量及适宜性为导向,通过辐射底板,作为冬季末端散热装置,换热器换热出高温水,热水进入到辐射地板中即可向室内供热。
-
公开(公告)号:CN116247730A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310214374.2
申请日:2023-03-08
Applicant: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 湖州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储柔台并离网切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并离网切换模拟装置分别与若干个柔性台区和若干个台区断路器连接;S2,分别采集柔性台区以及台区断路器上端的电压、相角和频率;S3,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判断是否具备并离网切换条件;S4,根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执行并离网切换操作。解决了电力柔性直流互联系统中并离网切换问题,本发明的一种光储柔台并离网切换方法及切换模拟装置,实现柔性台区系统中并离网切换前后的监测,满足并离网切换条件后进行台区断路器的控制,实现台区失电支援转供。
-
公开(公告)号:CN114912252A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210394447.6
申请日:2022-04-14
Applicant: 湖州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 浙江泰仑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30/13 , G06F113/04 , G06F119/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电站降噪设计方案。为了克服变电站产生的噪音对站内人员和周围居民造成影响的问题;本发明采用包括:获取变电站内所有数据信息;根据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模拟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对降噪材料;结合预测结果采取模块化降噪方案。优点是采用模块化降噪方案可以更好的针对不同的噪声源采取不同的降噪模块方案,能达到更好的降噪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4904182A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210364320.X
申请日:2022-04-07
Applicant: 湖州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 浙江泰仑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PC: A62C3/16 , A62C13/00 , A62C27/00 , A62C31/28 , A62C37/36 , A62C37/40 , A62C37/50 , G08B7/06 , G08B17/10 , G08B17/12 , G08B25/10 , G01D2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电站全站消防系统及方法,监测单元对变电站全站的环境因素和设备状态进行监测,覆盖范围广;监测单元将信息发送至控制单元进行判断,若判断为发生火灾,对着火点进位识别定位,则将火灾信息发送至用户终端,再结合火情情况选择灭火方案,启动灭火装置单元中相应的灭火单元,同时启动应急单元;若为灭火装置单元异常,则向相用户终端发送灭火装置异常提示;用户可通过用户终端实时查看变电站全站的环境因素和设备状态并接收火灾报警,灵活性高,并通过控制单元控制移动式监测组件和移动式灭火装置进行定点监测和顶点灭火,人机交互水平高。
-
公开(公告)号:CN115371010A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2210522557.6
申请日:2022-05-13
Applicant: 湖州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 浙江泰仑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自然采光的变电站照明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测量与模拟室内照度和采光均匀度;S2、仿真优化窗墙比并使用光导管照明系统;在建筑设计应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自然光,采用导光管技术、控制建筑窗墙比和合理设置窗户形式的建筑采光光环境优化策略,进行了室内照度分析;有效减少发电能耗,自然光能利用率更好,发电能耗减少,碳排放减少;能够在在复杂的场景内正确地模拟漫反射与镜面反射。
-
公开(公告)号:CN114961070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387783.8
申请日:2022-04-13
Applicant: 湖州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 浙江泰仑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PC: E04B7/16 , E04D13/035 , E04D13/04 , E04D3/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电站GIS室可滑动屋面构造,包括导轨和沿导轨方向依次设置的固定屋盖和移动屋盖,导轨与屋顶边缘之间设有实现导流及排水的排水通道。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GIS室顶部设置相互配合的固定屋盖与滑动屋盖以替换固定屋盖,将滑动屋盖连接导轨滚轮,搁置于轨道梁上,通过数控设备控制单向滑动,从而实现屋盖封闭和开启之间的切换,同时有效满足屋内防水和屋内设备的装配。
-
公开(公告)号:CN113884789A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11068100.4
申请日:2021-09-13
Applicant: 湖州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IPC: G01R3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钢结构变电站防雷接地性能评估方法,首先利用CDEGS软件的FFTSES、RESAP、HIFREQ模块分别对雷电流、土壤电阻率、防雷接地导体进行三维建模;然后将雷电流模型和土壤电阻率模型的参数导入HIFREQ模块中;接着通过三维防雷接地计算模型,根据雷击接地响应,计算获得避雷带引下线的最大分流系数、室内二次接地网上接地点的最大电位升,再根据钢结构变电站内设备的绝缘雷电冲击耐受电压值下限、最大电位升和雷电流峰值,按照公式计算获得钢结构变电站的最大耐受雷电流峰值;最后结合最大分流系数和最大耐受雷电流峰值,对钢结构变电站的防雷接地性能进行评估,为钢结构变电站的推广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220156185U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21736833.5
申请日:2023-07-03
Applicant: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 湖州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力输送用电力调节装置,涉及电力输送技术领域。该电力输送用电力调节装置,包括安装底座、遮挡机构和定位机构,安装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电杆,电杆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放置环和限位环,电杆上活动套设有环板,环板搭载于放置环上并设置于放置环和限位环之间,定位机构设置于电杆上,定位机构包括支撑环、活动环和定位杆,电杆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支撑环。该电力输送用电力调节装置,通过定位机构和把手的配合,能够需要调节环板上安装架的角度时,工作人员在地面即可实现调节操作,避免攀爬至高处,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提升了装置的实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