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593625A

    公开(公告)日:2016-05-18

    申请号:CN201480046557.7

    申请日:2014-08-15

    摘要: 一种用于蒸汽压缩系统的热交换器(1、201、201’、301、401、501、501’、601、601’、701、801、801’、901、901’、1001、1101)包括壳体(10)、分配部件(20)、管束(30、230、330、430、530、630、730)以及槽部件(40、40’、240、240’、340、440),该分配部件设置在壳体(10)内部以分配制冷剂。管束(30、230、330、430、530、630、730)包括多个热传递管(31),这些热传递管设置在位于分配部件(20)下方的壳体(10)内部。管束(30、230、330、430、530、630、730)包括降膜区域(FF)、积聚区域(A)以及满液区域(FL),该降膜区域设置在分配部件(20)下方,该满液区域设置在降膜区域(FF)下方,而该满液区域(FL)在壳体(10)的底部设置在积聚区域(A)下方。槽部件(40、40’、240、240’、340、440)在积聚区域(A)中的至少一个热传递管(31)下方延伸以将制冷剂积聚在其中。当沿着垂直于壳体(10)的纵向中心轴线(C)的水平方向观察时,槽部件(40、40’、240、240’、340、440)至少部分地在积聚区域中与至少一个热传递管(31)交迭。

    热交换器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272056A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申请号:CN201380021198.5

    申请日:2013-03-15

    摘要: 热交换器(1)包括壳(10)、制冷剂分配组件(20)和传热单元(31)。制冷剂分配组件(20)包括第一托盘部分(22)和第二托盘部分(23)。第一托盘部分(22)大致平行于壳(10)的纵向中心轴线连续地延伸以接收进入壳(10)的制冷剂。第二托盘部分(23)配置于第一托盘部分(22)的下方,以接收从第一排放孔口(22a)排放的制冷剂,从而使积聚于第二托盘部分(23)中的制冷剂不在第二托盘部分(23)之间连通。第二托盘部分(23)沿着大致平行于壳(10)的纵向中心轴线的方向对准。传热单元(31)配置于第二托盘部分(23)的下方,以使从第二托盘部分(23)的第二排放孔口(23a)排放的制冷剂被供给到传热单元(31)。

    热交换器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745508B

    公开(公告)日:2018-05-15

    申请号:CN201480049834.X

    申请日:2014-07-10

    摘要: 热交换器(1、1A、1B、1C、1D、1E、1F、101、201、201A、201B、201C、301、401、401’、501、501’、601、701、701’)包括壳(10)、制冷剂分配组件(20、420)、传热单元(30、30A、30B、30C、30D、30E、30F、230、230A、230B、230C、330、430、530、630、730)和遮棚构件(452)。制冷剂分配组件(20、420)接收进入壳(10)的制冷剂并且排放制冷剂。制冷剂分配组件(20、420)具有至少一个最外侧端。传热单元(30、30A、30B、30C、30D、30E、30F、230、230A、230B、230C、330、430、530、630、730)配置于制冷剂分配组件(20、420)下方使得从制冷剂分配组件(20、420)排放的制冷供给到传热单元(30、30A、30B、30C、30D、30E、30F、230、230A、230B、230C、330、430、530、630、730)。传热单元(30、30A、30B、30C、30D、30E、30F、230、230A、230B、230C、330、430、530、630、730)包括多个传热管(31)。遮棚构件(452)包括从制冷剂分配组件(20、420)上方的位置在侧向向外且向下延伸的至少一个外侧部(482),外侧部(482)具有自由端,自由端配置成在侧向上比制冷剂分配组件(20)、420)更远离竖直平面(V)并且低于制冷剂分配组件(20、420)的最外侧端的上边缘。

    热交换器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745508A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480049834.X

    申请日:2014-07-10

    摘要: 热交换器(1、1A、1B、1C、1D、1E、1F、101、201、201A、201B、201C、301、401、401’、501、501’、601、701、701’)包括壳(10)、制冷剂分配组件(20、420)、传热单元(30、30A、30B、30C、30D、30E、30F、230、230A、230B、230C、330、430、530、630、730)和遮棚构件(452)。制冷剂分配组件(20、420)接收进入壳(10)的制冷剂并且排放制冷剂。制冷剂分配组件(20、420)具有至少一个最外侧端。传热单元(30、30A、30B、30C、30D、30E、30F、230、230A、230B、230C、330、430、530、630、730)配置于制冷剂分配组件(20、420)下方使得从制冷剂分配组件(20、420)排放的制冷供给到传热单元(30、30A、30B、30C、30D、30E、30F、230、230A、230B、230C、330、430、530、630、730)。传热单元(30、30A、30B、30C、30D、30E、30F、230、230A、230B、230C、330、430、530、630、730)包括多个传热管(31)。遮棚构件(452)包括从制冷剂分配组件(20、420)上方的位置在侧向向外且向下延伸的至少一个外侧部(482),外侧部(482)具有自由端,自由端配置成在侧向上比制冷剂分配组件(20)、420)更远离竖直平面(V)并且低于制冷剂分配组件(20、420)的最外侧端的上边缘。

    热交换器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593625B

    公开(公告)日:2020-06-30

    申请号:CN201480046557.7

    申请日:2014-08-15

    摘要: 一种用于蒸汽压缩系统的热交换器(1、201、201’、301、401、501、501’、601、601’、701、801、801’、901、901’、1001、1101)包括壳体(10)、分配部件(20)、管束(30、230、330、430、530、630、730)以及槽部件(40、40’、240、240’、340、440),该分配部件设置在壳体(10)内部以分配制冷剂。管束(30、230、330、430、530、630、730)包括多个热传递管(31),这些热传递管设置在位于分配部件(20)下方的壳体(10)内部。管束(30、230、330、430、530、630、730)包括降膜区域(FF)、积聚区域(A)以及满液区域(FL),该降膜区域设置在分配部件(20)下方,该满液区域设置在降膜区域(FF)下方,而该满液区域(FL)在壳体(10)的底部设置在积聚区域(A)下方。槽部件(40、40’、240、240’、340、440)在积聚区域(A)中的至少一个热传递管(31)下方延伸以将制冷剂积聚在其中。当沿着垂直于壳体(10)的纵向中心轴线(C)的水平方向观察时,槽部件(40、40’、240、240’、340、440)至少部分地在积聚区域中与至少一个热传递管(31)交迭。

    热交换器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303000B

    公开(公告)日:2018-06-22

    申请号:CN201380021253.0

    申请日:2013-03-15

    摘要: 一种热交换器(1),适用于蒸汽压缩系统中,并且包括壳(10)、分配部分(20)和管束(30)。管束(30)包括多个传热管(31),这些传热管(31)配置成当沿着所述壳(10)的纵向中心轴线观察时呈彼此平行延伸的多个列。传热管(31)具有以下配置中的至少一种配置:在列中的至少一个的、位于传热管中的相邻传热管之间的竖直间距(31)为在管束(30)的上部区域中的垂直间距大于在管束(30)的下部区域中的垂直间距的配置;以及在列中的相邻列之间的水平间距为在管束的外部区域中的水平间距大于在管束(30)的内部区域中的水平间距的配置。

    热交换器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395687B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380021216.X

    申请日:2013-03-15

    摘要: 一种热交换器(1)适用于蒸汽压缩系统中,并且包括壳(10)、分配部分(20)、管束(30)和水槽部分(40)。壳(10)具有大致平行于水平面延伸的纵向中心轴线(C)。分配部分(20)被构造和配置成分配制冷剂。管束(30)包括多个传热管(31),这些传热管(31)配置在分配部分(20)的下方,以使从分配器排放的制冷剂被供应到管束(30)上。传热管(31)大致平行于纵向中心轴线(C)延伸。水槽部分(40)在至少一个传热管的下方、与纵向中心轴线(C)大致平行地延伸,以将制冷剂积聚在其中。当沿着垂直于纵向中心轴线(C)的水平方向观察时,水槽部分(40)与至少一个传热管(31)至少部分地重叠。

    热交换器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395687A

    公开(公告)日:2015-03-04

    申请号:CN201380021216.X

    申请日:2013-03-15

    摘要: 一种热交换器(1)适用于蒸汽压缩系统中,并且包括壳(10)、分配部分(20)、管束(30)和水槽部分(40)。壳(10)具有大致平行于水平面延伸的纵向中心轴线(C)。分配部分(20)被构造和配置成分配制冷剂。管束(30)包括多个传热管(31),这些传热管(31)配置在分配部分(20)的下方,以使从分配器排放的制冷剂被供应到管束(30)上。传热管(31)大致平行于纵向中心轴线(C)延伸。水槽部分(40)在至少一个传热管的下方、与纵向中心轴线(C)大致平行地延伸,以将制冷剂积聚在其中。当沿着垂直于纵向中心轴线(C)的水平方向观察时,水槽部分(40)与至少一个传热管(31)至少部分地重叠。

    热交换器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683695B

    公开(公告)日:2018-05-15

    申请号:CN201480049820.8

    申请日:2014-07-10

    摘要: 用于蒸气压缩系统的热交换器(1、1A、1B、1C、1D、1E、1F、101、201、201A、201B、201C、301、401、401’、501、501’、601、701、701’)包括:具有大致平行于水平面(P)延伸的纵向中心轴线(C)的壳(10);分配部分(20、420);管束(30、30A、30B、30C、30D、30E、30F、230、230A、230B、230C、330、430、530、630、730);槽部分(40、40’、40”、40”’、40A、40B、40C、40D、40E、40F、140、440、440’、54‑、540’、640、740、740’);以及引导部分(72)。分配部分(20、420)分配制冷剂。管束(30、30A、30B、30C、30D、30E、30F、230、230A、230B、230C、330、430、530、630、730)包括配置于分配部分(20、420)下方的多个传热管(31)使得从分配部分排放的制冷剂供给到管束(30、30A、30B、30C、30D、30E、30F、230、230A、230B、230C、330、430、530、630、730)。传热管(31)大致平行于壳(10)的纵向中心轴线(C)延伸。槽部分(40、40’、40”、40”’、40A、40B、40C、40D、40E、40F、140、440、440’、54‑、540’、640、740、740’)在各传热管(31)中的至少一个下方大致平行于壳(10)的纵向中心轴线(C)延伸以在槽部分(40、40’、40”、40”’、40A、40B、40C、40D、40E、40F、140、440、440’、54‑、540’、640、740、740’)中积聚制冷剂。引导部分(72)包括在槽部分(40、40’、40”、40”’、40A、40B、40C、40D、40E、40F、140、440、440’、54‑、540’、640、740、740’)上端的竖直位置处从管束(30、30A、30B、30C、30D、30E、30F、230、230A、230B、230C、330、430、530、630、730)向上地并且侧向向外地延伸的至少一个外侧部(72a)。

    热交换器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272056B

    公开(公告)日:2017-09-01

    申请号:CN201380021198.5

    申请日:2013-03-15

    摘要: 热交换器(1)包括壳(10)、制冷剂分配组件(20)和传热单元(31)。制冷剂分配组件(20)包括第一托盘部分(22)和第二托盘部分(23)。第一托盘部分(22)大致平行于壳(10)的纵向中心轴线连续地延伸以接收进入壳(10)的制冷剂。第二托盘部分(23)配置于第一托盘部分(22)的下方,以接收从第一排放孔口(22a)排放的制冷剂,从而使积聚于第二托盘部分(23)中的制冷剂不在第二托盘部分(23)之间连通。第二托盘部分(23)沿着大致平行于壳(10)的纵向中心轴线的方向对准。传热单元(31)配置于第二托盘部分(23)的下方,以使从第二托盘部分(23)的第二排放孔口(23a)排放的制冷剂被供给到传热单元(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