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曲面结构的经编间隔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737377B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111135505.5

    申请日:2021-09-27

    发明人: 杨昆 王迎豪

    IPC分类号: D04B21/06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曲面结构的经编间隔织物及其编织方法,涉及经编间隔织物领域。该具有曲面结构的经编间隔织物,包括层叠设置的两个经编织物层以及连接两个经编织物层的间隔纱层,所述经编间隔织物由具有选针装置的双针床经编机编织而成,其在厚度方向编织形成有凸起或凹陷的曲面结构,所述曲面结构的形状由参与编织的织针数量、编织的横列数量、间隔纱送经量共同控制。替代模压成型和裁剪缝合成型,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一体成型性,克服了经编间隔织物只能在一个平面上进行编织的局限性,可满足特殊场合对于经编间隔织物的外形的要求,例如可以用于罩杯、头盔内衬等产品的生产制造中。

    三维立体结构经编针织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81352B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1910259838.5

    申请日:2019-04-02

    发明人: 杨昆 李美奇

    IPC分类号: D04B21/14 D04B23/1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经编针织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在编织立体结构时,部分织针在一些横列进行编织,形成多于其他未编织织针上线圈横列,下机后这些多出的线圈因其余线圈纱线拉紧而在织物表面形成凸起,构成立体结构。本发明可在单针床经编机上进行编织,且编织工艺简单易操作,花型变化丰富多样,产品应用领域较广。

    一种用于经编机的导纱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458618A

    公开(公告)日:2021-03-09

    申请号:CN202011366838.4

    申请日:2020-11-30

    发明人: 杨昆 姜雪雯 尹跃

    IPC分类号: D04B27/10

    摘要: 一种用于经编机上的导纱装置,涉及经编纺织机械领域。所述导纱装置包括送纱机构及传送控制机构,安装于经编机两侧,由电机驱动,与导纱针、舌针及沉降片等机构协调配合进行织制,针下降到最低点过程中传送带带动引纱杆夹持纱线传送至针床另一端与接纱杆交接完成送纱。松开纱夹后,传送带将引纱杆反向送回。此时顶纱梳将纬纱推至针后,引纱杆再次夹住纱线,直至织针再次下降到最低点形成新线圈,纱剪剪断纱线,顶纱梳退出,接纱杆处松开夹持纱线,在牵拉机构作用下完成衬纬动作并准备重复上述过程。与现有全幅衬纬设备相比节省空间、制作简单,将纬纱以相对稳定的状态衬入各行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纱线造成损伤,并提升布面质量、拓宽产品种类。

    基于多层复合织物结构的光纤脉搏传感织物及其服装

    公开(公告)号:CN105769138A

    公开(公告)日:2016-07-20

    申请号:CN201610161735.1

    申请日:2016-03-21

    IPC分类号: A61B5/02 A61B5/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层复合织物结构的光纤脉搏传感织物及其服装。本发明光纤脉搏传感织物由内层织物、中间层织物、外层织物、柔性填充物和光纤压力敏感单元组成;在内层织物中植入光纤压力敏感单元,中间层织物中植入两个柔性填充物,分别放置在压力敏感单元的两端;所述柔性填充物的高度高于中间层织物;内层织物、中间层织物和外层织物通过缝纫进行连接。本发明一种基于所述光纤脉搏传感织物的服装,包括服装本体、光纤脉搏传感织物、传光织物和信号处理织物。本发明将光纤传感器完全植入织物中,与织物融为一体,并采用柔性填充物,且与人体皮肤接触的织物层采用针织编织方式,从而增强了穿着和测量的舒适性。

    一种双针床经编小样织机

    公开(公告)号:CN105019132A

    公开(公告)日:2015-11-04

    申请号:CN201510430766.8

    申请日:2015-07-17

    发明人: 杨昆 于保康

    IPC分类号: D04B27/06 D04B27/08 D04B27/34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编小样机的成圈编织机构和牵拉卷曲机构,所述经编小样织机,该小样织机装置主要包括:机构固定装置、成圈机构装置、传动装置、梳栉横移装置以及牵拉卷曲装置。本发明的双针床经编小样织机可在实验室中使用,满足新型织物的开发要求,使用步进电机更有效控制针床内织针的移动,方便编织,提高编织速度。

    针织结构的呼吸监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632585A

    公开(公告)日:2010-01-27

    申请号:CN200910070137.3

    申请日:2009-08-14

    IPC分类号: A61B5/08 A61B5/113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织结构的呼吸监测装置,包括与监测控制单元连接的测试装置,监测控制单元具有按键输入、数据处理和显示输出功能;测试装置包括测试单元、两个纤维集束部件和两条弹性松紧带;测试单元包括:一拉伸感应织物,拉伸感应织物用导电纤维采用针织结构编织,位于织物纵向两端的导电纤维采用线圈穿套锁边;包括有用于隔离拉伸感应织物与外界实体接触及限制拉伸感应织物的伸缩范围的隔离衬布;两个纤维集束部件分别设置在拉伸感应织物横向两侧,纤维集束部件的一端与拉伸感应织物横向端部的导电纤维连接,导线纤维集束后连接到监测控制单元;每个纤维集束部件的另一端分别与一弹性松紧带连接,两条弹性松紧带的自由端设置有连接部件。

    一种经编机上控制梳栉垫纱位置的工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581633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567793.9

    申请日:2024-05-09

    IPC分类号: D04B27/24

    摘要: 本发明提出一种经编机上控制梳栉垫纱位置的工艺方法,涉及纺织技术领域。控制梳栉垫纱位置的工艺方法实现方式包含两种:1.通过调节导纱针的伸出长度,控制梳栉在织针上的垫纱位置,公开了一种新型导纱针装置,包括安装导纱针的针箱,针箱设有调节导纱针伸出长度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下方设有可调节伸出长度的导纱针。2.通过调节梳栉的摆动角度,控制梳栉在织针上的垫纱位置。本方法中由于可调节导纱针的伸出长度和梳栉的摆动角度,因此可有选择地控制梳栉导纱针上的经纱垫放在织针上的相应位置,丰富了经编机上控制梳栉垫纱位置的方法。本发明实施简单,操作便利,调节范围广,可选择性高,利于新型经编织物的开发与试制。

    一种经编机用张力补偿装置及张力补偿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68498B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1910890420.4

    申请日:2019-09-20

    发明人: 杨昆 胡献进

    IPC分类号: D04B27/12

    摘要: 本发明提出一种经编机用张力补偿装置及张力补偿的方法。属于纺织设备技术领域。所述装置包括:两个固定板;刻度板,设置于两个固定板之间,所述刻度板上设有至少一个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设有调节销;花梳张力片,设置于所述刻度板的下方,包括基片、与基片相连的至少一根齿条,所述齿条上设有方形孔,所述调节销的下端插设于方形孔内,所述齿条的尾端连有导纱环;固定杆,固定设于两个固定板之间,所述固定杆与固定环套接相连;滑动杆,用于调节齿条的力臂大小。本发明所述张力补偿装置使纱线的张力可调控补偿,满足了更高要求的编织工艺;同时纱线的张力补偿与分梳可同时进行,简化了纱线经编工艺;设备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成本低。

    一种少毛羽低扭矩环锭纱线的加工方法与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849957B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申请号:CN201410105223.4

    申请日:2014-03-20

    发明人: 杨昆 邓洪

    IPC分类号: D01H1/02 D01H1/14 D01H4/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少毛羽低扭矩环锭纱线的加工方法,首先,将纺纱三角区处输出的纱线的外层纤维吹散开来;然后,再对纱线的外层纤维施加与环锭加捻方向相反的旋转气流,使纱线的外层纤维与纱线的内层纤维之间产生反向捻度,从而使纱线的外层纤维反向地缠绕在纱线的内层纤维上,最终纺出少毛羽低扭矩环锭纱线。该方法通过简单改进现有的环锭纺纱机器,实现了在一部机器及一个工艺步骤内加工少毛羽低扭矩纱线的可能。该技术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短纤维材料的生产,并可加工传统环锭纺纱机不能正常加工的低捻度纱线。少毛羽低扭矩环锭纱线的机械性能良好,手感好,条干均匀,表面毛羽较少,残余扭矩低。

    一种经编小样织机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452076A

    公开(公告)日:2015-03-25

    申请号:CN201410652040.4

    申请日:2014-11-14

    发明人: 杨昆 于保康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编小样机,所述经编小样机,该小样织机装置主要包括:机架、机构固定装置、梳栉横移装置、成圈机构装置、传动装置、导纱装置以及纱架。本发明的经编小样机能在实验室中使用,并且可以满足对新型织物的开发和试制,方便对织物进行设计并及时做出修改,克服了现有技术需要将整幅织物织造出来后才能发现问题的缺陷,提高了设计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