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263934B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111586950.3
申请日:2021-12-23
Applicant: 太原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能有效防止CO逸出的高效燃用型煤家用采暖炉,属于采暖炉技术领域,可解决现有燃用型煤采暖炉不能很好地适应型煤的燃烧,造成燃烧不充分,燃烧效率低,且容易出现一氧化碳逸出的问题,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保温层,壳体内设有炉膛和烟道,烟道位于炉膛的顶端的一侧,炉膛和烟道与保温层之间形成水箱,壳体上设有与水箱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炉膛的顶部设有出火口,炉膛的一侧设有倾斜的给煤口,烟道内设有催化剂层,催化剂层的下方设有若干与水箱连通的翅片管束,烟道底部设有灰盒,炉膛内铰接有炉拱,炉膛的内壁设有全序排列的半球状凸起,炉膛底部设有炉排,炉排底部设有清灰室。本发明可促进型煤高效燃烧且防止CO逸出。
-
公开(公告)号:CN108187617B
公开(公告)日:2019-10-11
申请号:CN201810032463.4
申请日:2018-01-12
Applicant: 太原理工大学 , 山西国峰煤电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一种多孔飞灰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吸附剂的应用,所述方法是作为吸附剂基体的燃煤飞灰中的金属氧化物Fe2O3和MgO作为氧化吸附Hg0的有效组分;在制备飞灰骨料的同时,CaO变成Ca(OH)2也会增加飞灰骨料的孔隙率;所述应用是用于80‑300℃温区内高精度脱除燃煤烟气中的Hg0至4μg/m3。本方法所制备的吸附剂孔隙结构较好,比表面积大于180m2/g,所用飞灰、玉米芯、钠基膨润土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廉价易得,制备工艺简单易行,并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大于60N/mm2,可广泛用于脱除各种燃煤烟气中的Hg0。
-
公开(公告)号:CN103055691A
公开(公告)日:2013-04-24
申请号:CN201310030386.6
申请日:2013-01-28
Applicant: 太原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镁渣、粉煤灰自热水合连续制备脱硫剂的装置及方法,属于烟气脱硫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本发明将高温镁渣与粉煤灰按比例在水合装置中与一定量的水发生水合反应,利用高温镁渣的显热实现系统的热量平衡,实现连续制备脱硫剂,所制备脱硫剂的转化率高。相同条件下未处理的镁渣和生石灰转化率最低,各自仅3.36%和7.87%,而采用本发明的水合镁渣脱硫剂钙转化率达到36.7%,本发明利用和消纳了大量镁渣和粉煤灰,减轻镁冶炼过程的污染,同时提供了一种利用粉煤灰的新途径,减少了石灰的需求,水合脱硫剂取代石灰作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脱硫剂可以间接降低石灰开采对环境的危害。本发明适用于金属镁冶炼企业的镁渣综合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2316900B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011065243.5
申请日:2020-09-30
Applicant: 太原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粉煤灰固体废弃物再利用和烟气脱硝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现有烟气脱硝技术中催化剂中毒失活,及锅炉尾部受热面因受粘结焦或堵塞,影响锅炉系统正常运行等问题,提供了一种锰铈修饰高铁粉煤灰的烟气脱硝用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将原粉煤灰经机械研磨、湿式磁选、干燥后获得的高铁粉煤灰与氧化钙混合制成浆状高铁粉煤灰基体,再加入硝酸锰和硝酸铈,干燥,高温焙烧,自然冷却至室温即为吸附剂。所制备的吸附剂是在260‑400℃温区内有效脱除燃煤烟气中氮氧化物的吸附剂,平均脱除效率≥70%。利用固体废弃物粉煤灰为基体制备烟气脱硝用吸附剂,可以在燃煤电厂内部实现以废治废。
-
公开(公告)号:CN108176216A
公开(公告)日:2018-06-19
申请号:CN201711438723.X
申请日:2017-12-27
Applicant: 太原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D53/80 , B01D53/502 , B01D2251/404 , B01D2258/0283
Abstract: 一种改性镁冶炼废渣用于制备湿法脱硫剂的方法,所述方法是通过离子液体激冷与脉冲液相放电对炽热镁渣进行改性,获得冶炼镁渣湿法脱硫剂用于燃煤烟气中SO2的脱除。本方法简单易行、经济实用,不仅缓解了镁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而且降低了开采石灰石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实现了对多种污染物的综合治理。
-
公开(公告)号:CN114861976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342243.8
申请日:2022-04-02
Applicant: 太原理工大学 , 国家电投集团宁夏能源铝业有限公司临河发电分公司
IPC: G06Q10/04 , G06Q10/10 , G06Q10/00 , G06Q50/06 , G06T19/00 , G06T17/00 , G06F16/2458 , G06F16/28 , G06F16/21 , G06F16/901 , G06N3/02 , F22B37/42 , F22B35/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燃煤电厂数字化、智慧化建设,以及运行生产安全防控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针对火电厂锅炉中的“四管”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技术、设备及平台,具体为火电厂锅炉四管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包括三维“四管”模型、设备运维台账和实时监控预测系统。本发明通过利用三维技术,旨在针对火电厂锅炉的“四管”设备构建设备动静态台账,实现设备可视化诊断分析和动态寿命追踪及预警管理,根据运行参数判断四管劣化时间,为机组炉管检修提供数据支撑,降低不必要的换管数量,实现电厂管理的智慧化,所建立的动态三维直观模型,以及开发的技术、装置与平台在电厂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4685017A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210404508.2
申请日:2022-04-18
Applicant: 太原理工大学
IPC: C02F11/00 , C02F11/06 , C02F11/04 , C02F11/121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脉冲磁场协同Fenton氧化反应的污泥预处理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上部反应容器和下部反应容器;上部反应容器的顶部分别设置有伸入至容器腔体内的五个试剂喷嘴,上部反应容器的内部还设置有pH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搅拌器,上部反应容器的底部设有污泥出料口;下部反应容器内设置有压滤容器,压滤容器的底部开设有排水口,污泥出料口与压滤容器相连通;下部反应容器的外侧设置有强脉冲磁场仪;本发明先向反应设备中的原污泥添加Fenton试剂,进行第一步处理,之后再将污泥投强入脉冲磁场仪,从而实现极大地缩短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的水解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同时还解决了反应过程中伴随有散发异味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3438449A
公开(公告)日:2013-12-11
申请号:CN201310337371.4
申请日:2013-07-30
Applicant: 太原理工大学
IPC: F23D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二次浓缩的旋流煤粉燃烧器,它包含一次风管(1)和安装在其一端的内二次风管(2)以及外二次风管(3),所述一次风管(1)的圆心处安装有与其同心的中心管(4),所述一次风管(1)的出口端沿圆周安装有锯齿环(5),所述中心管(4)的外侧沿圆周安装有导向叶片(6),该导向叶片(6)位于一次风管(1)的中部。本发明通过导向叶和锯齿环实现煤粉的二次增浓,使得燃烧器出口煤粉浓度增加,以减小着火热;锯齿环和一次风扩锥结合形成回流区,为高浓度煤粉的着火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一次风扩锥推迟二次风混入,进一步降低着火热,并降低燃烧过程中NOx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02786990A
公开(公告)日:2012-11-21
申请号:CN201210288164.X
申请日:2012-08-15
Applicant: 太原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生物质与煤流化床共气化方法是将生物质与煤粉碎混合为生物质煤混料,并加入流化床气化外筒中,在气化剂作用下进行气化,气化反应产生的气体通过旋风分离器排出;同时将生物质煤混料加入燃烧内筒,气化外筒未气化的煤焦与进入的压缩空气进行燃烧反应,后沿气化内筒上升,煤焦随燃烧气流进入惯性分离器进行循环气化,高温烟气与生物质煤混料逆流换热,由旋风分离器排出,灰渣由底部排出。本发明将生物质与煤的气化和燃烧过程分开,不仅利用高温循环物料为气化反应提供热量,还通过燃烧室和气化室的热辐射与对流直接交换热量,减小了热损失,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合成气热值高。
-
公开(公告)号:CN114279675A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111586459.0
申请日:2021-12-23
Applicant: 太原理工大学
IPC: G01M9/06 , B62D55/265
Abstract: 一种锅炉炉膛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智能测试装置,属于锅炉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技术领域,可解决现有冷态动力场试验风险系数大、测量成本高等问题,包括车体,车体的两侧设有行走机构,车体的一端设有红外网络摄像头,另一端设有控制芯片,车体的顶端设有舵机一、舵机一连接有连杆,连杆的一端依次连接有舵机二、舵机三和舵机四,舵机四上连接有机械爪,机械爪的一侧设有舵机五,机械爪的顶端设有叶轮式风速传感器,行走机构、红外网络摄像头、舵机一、舵机二、舵机三、舵机四、舵机五和叶轮式风速传感器分别与控制芯片电性连接。本发明替代人力劳动,节省了试验前需要搭建脚手架的步骤,解放了劳动力,降低了试验的繁琐性,确保了试验人员的安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