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031991A
公开(公告)日:2011-04-27
申请号:CN201010580803.0
申请日:2010-12-09
Applicant: 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事故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危险源现场监测模块,用于对地面企业的实际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并将每个地面企业的当前运行状态发送给危险源管理模块;危险源管理模块,用于实时更新并存储地面企业的当前运行状态信息;地图显示与管理模块,其按照地面企业的实际地理位置信息构建地图;应急预案判断模块,其内存储有各类应急预案的触发条件,根据这些触发条件判断危险源管理模块中的信息是否出现异常,若出现异常,则将异常信息发送给地图显示与管理模块;地图显示与管理模块收到异常信息后,在地图上显示所对应的地面企业的相关信息,并向外部发出警报。本发明能够有效遏制生产事故的发生和最大程度地控制突发事故的损失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102722775A
公开(公告)日:2012-10-10
申请号:CN201210151497.8
申请日:2012-05-16
Applicant: 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煤矿安全危机管理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安全危机监测模块,对煤矿实际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并把当前运行状态生成相应的数据信息发送给危机信息数据库;安全危机管理模块,将当前运行状态的危机信息存储在危机信息数据库,并实时更新煤矿的运行状态的危机信息;安全危机评价模块,对煤矿当前的安全运行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安全危机预警模块,根据评价后的结果,判断煤矿是否存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若存在危险,可能发生事故,则发出警报;安全危机响应模块,根据危机警报信息执行相应的危机消除处理,从而消除危险源,防止事故的发生。本发明能够有效遏制生产事故的发生和最大程度地控制突发事故的损失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297247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229833.9
申请日:2024-02-29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G06Q10/047 , G06Q50/02 , G06F30/18 , G06F30/20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矿井火灾应急疏散领域,是一种矿井火灾疏散路径规划方法及装置,特别适用于井巷网络复杂、应急疏散能力薄弱、逃生路线固定的矿井,方法包括: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矿井火灾数值模拟,得到火灾动态变化数据;构建矿井网络拓扑模型;根据火灾动态变化数据、矿井网络拓扑模型以及巷道静态参数,构建巷道等效长度计算模型;根据火灾动态变化数据、巷道等效长度计算模型以及改进Floyd‑Warshall算法,得到矿井火灾疏散路径规划结果。提出了包含火灾数值模拟、网络拓扑理论、等效长度计算模型及改进的Floyd‑Warshall算法的系统性矿井火灾疏散路径规划方法。与传统的最优路线规划方法相比,疏散路径可得到优化,使得疏散人员避开较危险路线,显著提高疏散的安全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17907631B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410317503.5
申请日:2024-03-20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风速传感器的风速矫正方法及系统,涉及风速矫正技术领域。包括:获取风速传感器测得的历史数据以及实时数据;基于风速传感器测得的历史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获得风速误差范围以及矫正模型;基于实时数据计算实时风速测量值;将实时风速测量值与设定的风速阈值进行计算,获得实时风速误差;判断实时误差是否位于风速误差范围之内;若是,继续进行监测;若否,将实时风速测量值输入至矫正模型中进行矫正,本发明通过实时监测和矫正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传感器的异常情况,确保系统稳定运行,这种及时的反馈和修正能够保证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和可操作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965136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311731651.3
申请日:2023-12-15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煤矿掘进巷道喷雾用复合型抑尘剂,各组分及含量如下:粘结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0.1%‑2.0%、保湿剂为聚丙烯酸钠0.1%‑2.0%、吸湿剂为硅酸钠0.5%‑4.0%,润湿剂为椰子油二乙醇酰胺0.2%‑1.5%,余量为水,上述各物质含量均为质量百分含量。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喷雾抑尘模拟系统,包括喷雾抑尘模拟平台、盛放抑尘剂的容器、增压泵、空压机、鼓风机和粉尘检测仪,可以进行喷雾抑尘模拟实验。本发明原材料来源广泛,绿色环保,使用时不会对巷道内环境造成污染,具有较高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实验室模拟实验考察本抑尘剂在实际应用时的降尘效率,对呼吸性粉尘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356457A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申请号:CN202210873614.5
申请日:2022-07-21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G01N33/24 , G01N1/40 , G01N21/73 , G01N27/6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尾矿库及尾砂堆场内重金属污染及防治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全尾砂重金属迁移量化评价方法和装置。方法包括:测定所述全尾砂内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及初始含量,以确定所述全尾砂重金属迁移评价对象;通过搭建的全尾砂重金属淋溶实验平台进行全尾砂重金属淋溶实验;基于所述淋溶实验测试数据,建立重金属迁移定量化评价模型;用所述重金属迁移定量化评价模型对所述全尾砂重金属迁移进行量化评价。采用本发明,能够较准确确定重金属迁移程度,从宏观角度计算不同重金属元素随各影响因素的迁移量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1208277B
公开(公告)日:2020-12-29
申请号:CN202010049665.7
申请日:2020-01-16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G01N33/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耦合上流式土壤吸附重金属的装置,属于尾矿库内尾砂及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的技术领域。雨水盛液瓶的出水口通过第一导水管与第一蠕动泵的入水口连接,第一蠕动泵的出水口通过第二导水管与第一淋滤柱的入水口连接,第一淋滤柱的出水口通过第三导水管与磁力搅拌器的入水口连接,磁力搅拌器的出水口通过第四导水管与第二蠕动泵的入水口连接,第二蠕动泵的出水口通过第五导水管与第二淋滤柱的入水口连接,第二淋滤柱的出水口通过第六导水管与淋滤液盛液瓶的入水口连接。本发明同时模拟出雨水对尾砂内重金属浸出规律及其土壤对其吸附规律,可在任意时间对固体及液体样品取样分析,实现均匀淋滤。
-
公开(公告)号:CN110843082A
公开(公告)日:2020-02-28
申请号:CN201911091901.5
申请日:2019-11-08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应力水洗凿毛方法,属于混凝土表面凿毛技术领域。该方法施工前对模板进行全面检查并准备好凿毛溶剂,清洁模板表面污渍,把准备好的凿毛溶剂用刷子均匀涂抹在待凿毛部位的模板上,涂抹均匀后等待涂抹凿毛溶剂风干方可装配模板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强度达到相应结构物规定要求后拆除模板;拆除模板后,立即用高压水冲掉浮浆,露出骨料;检查是否存在凿毛溶剂没有涂抹到的地方。其中,凿毛溶剂为含羟基的混合物,化学式为C12H22O11。该方法解决了传统混凝土凿毛工艺效果差、效率低、成本高、噪音大、粉尘污染等质量通病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931602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057906.5
申请日:2025-01-14
Applicant: 泉州国储石油基地有限责任公司 , 中铁二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喷洒式烟尘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所述烟尘抑制剂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0.05‑0.15%、六水氯化镁2‑4%、尿素0.08‑0.12%、醋酸铵0.08‑0.12%、聚丙烯酰胺0.05%、α‑烯基磺酸钠0.05%,余量为水。与传统的水炮泥技术相比,本发明烟尘抑制剂的应用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在喷洒效率、环境适应性和操作简便性上具有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处理有毒有害气体方面,本发明能够通过化学反应直接降解气体,而非仅仅物理隔离,这在技术上是一个重大突破。此外,本发明的烟尘抑制剂不仅作用持久,而且对设备的依赖性低,适用于各种喷洒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15356457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210873614.5
申请日:2022-07-21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G01N33/24 , G01N1/40 , G01N21/73 , G01N27/6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尾矿库及尾砂堆场内重金属污染及防治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全尾砂重金属迁移量化评价方法和装置。方法包括:测定所述全尾砂内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及初始含量,以确定所述全尾砂重金属迁移评价对象;通过搭建的全尾砂重金属淋溶实验平台进行全尾砂重金属淋溶实验;基于所述淋溶实验测试数据,建立重金属迁移定量化评价模型;用所述重金属迁移定量化评价模型对所述全尾砂重金属迁移进行量化评价。采用本发明,能够较准确确定重金属迁移程度,从宏观角度计算不同重金属元素随各影响因素的迁移量变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