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721901A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11745022.6
申请日:2023-12-19
Applicant: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给排水领域,公开了一种给排水涵洞的清理装置,包括移动机构、刮除机构、清理机构、联动机构及喷洒机构,刮除机构在与涵洞截面平行的面内旋转以对涵洞内壁的杂质进行刮除;清理机构在与涵洞截面平行的面内旋转以对刮除杂质后的涵洞内壁进行清理;喷洒机构抽取储液箱内的药液并喷洒至清理后的涵洞内壁,联动机构包括传动组件,传动组件分别与清理组件、喷洒组件及搅拌组件连接,清理组件通过传动组件带动所述喷洒组件及搅拌组件旋转;移动机构用于带动刮除机构、清理机构及喷洒机构在涵洞内移动;本发明中多个处理机构的联动联用能够更为全面彻底的对涵洞内壁进行处理,清理效率更高,清理效果更好。
-
公开(公告)号:CN119337463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305838.1
申请日:2024-09-19
Applicant: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水面率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产品,所述方法包括根据路网密度和单位河道长度雨水排放口个数密度,将目标区域内的河道、道路、地块进行参数化,得到水面率计算模型的基本参数;根据道路平均高程与河道管控水位,确定河道有效服务半径的目标值;根据河道有效服务半径的目标值和所述河道长度,计算河道宽度的目标值;根据河道宽度的目标值和所述河道有效服务半径的目标值,确定目标区域的目标水面率。能够融合市政排水及水利除涝,水面率计算过程考虑竖向高程、河道有效服务半径、河道管控水位等因素,兼顾河网分布的均衡度,使得水面率计算结果更科学合理,为城市规划建设及水安全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9249583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766263.3
申请日:2024-12-04
Applicant: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Q50/26 , G06F113/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道路竖向高程规划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产品,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目标区域内的路网结构、河涌水系分布及雨水管道布局,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的河涌范围;根据河涌范围,统计所述目标区域的排涝分区的内河涌水面率;根据排涝分区的泵站规模、内河涌水面率和预设的降雨历时,得到所述排涝分区的排涝标准对应的内河涌设计水位;根据所述内河涌设计水位和雨水管道的水力坡降,确定目标区域的道路竖向高程。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根据目标区域的自然特征及排水机理确定内河涌设计水位,且根据内河涌设计水位和雨水管道的水力坡降,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道路竖向高程更适用于平原河网地区的道路竖向规划,提高平原河网地区的水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8014360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410193383.2
申请日:2024-02-21
Applicant: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5 , G06Q50/26 , G06F17/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下穿隧道内涝风险的识别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城市下穿隧道的基础数据;确定汇水范围;通过周期性演算模拟雨水汇入下穿隧道的过程,获取每一个演算时刻汇入所述下穿隧道的雨水汇流量;结合泵站排水量,计算积水量;并且在所述下穿隧道的积水量‑淹没水深的第一关系函数的基础上,获取所述下穿隧道淹没水深,进而判定所述下穿隧道的内涝风险等级。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城市下穿隧道的积水形成过程,提高内涝风险判定结果的准确度,操作简单快速,所需数据易于获取且可靠,便于推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222362009U
公开(公告)日:2025-01-17
申请号:CN202420543954.6
申请日:2024-03-20
Applicant: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C02F9/00 , C02F3/30 , C02F3/32 , C02F3/34 , C02F1/32 , C02F1/00 , C02F101/30 , C02F101/1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包括进水管、污水处理区和设备区,其中,所述污水处理区包括按污水处理流程依次设置且连通的预曝气调节区、厌氧区、好氧区、沉淀区和人工湿地区;所述预曝气调节区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一曝气装置,所述好氧区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曝气装置,所述人工湿地区的底部设置有第三曝气装置;所述预曝气调节区、厌氧区、好氧区和人工湿地区的内部均设置有填料;第一曝气装置循环开启和关闭,使得所述预曝气调节区中交替出现厌氧和好氧环境,厌氧微生物和好氧微生物交替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通过人工湿地区的填料吸附作用,进一步降低出水的悬浮物和氮磷含量,为水质达标提供了保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