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冰制冰系统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697644B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申请号:CN201310668314.4

    申请日:2013-12-11

    发明人: 杨春林

    IPC分类号: F25C1/00 F25C5/16

    摘要: 一种食用冰制冰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供液阀、制冰器组、脱冰供热阀、制冰节流阀、过滤器、回气阀、单向阀、脱冰节流阀、气液分离器以及油分离器;其中:压缩机排气管路分成两个流道,一个流道经过冷凝器、供液阀,然后通过制冰节流阀与制冰器组入口连接;另一流道通过脱冰供热阀与制冰器入口连接;系统设置有至少两组制冰器组,制冰器组出口的管路分成两个流道,一个流道与回气阀连接后与压缩机连通;另一流道与单向阀、脱冰节流阀连接后再导入制冰器组入口。本发明一种食用冰制冰系统通过单向阀及压力差的作用,缩短了脱冰的时间,防止液压缩,提高了制冰机的生产效率及系统的稳定性。

    一种食用冰制冰系统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697644A

    公开(公告)日:2014-04-02

    申请号:CN201310668314.4

    申请日:2013-12-11

    发明人: 杨春林

    IPC分类号: F25C1/00 F25C5/16

    摘要: 一种食用冰制冰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供液阀、制冰器组、脱冰供热阀、制冰节流阀、过滤器、回气阀、单向阀、脱冰节流阀、气液分离器以及油分离器;其中:压缩机排气管路分成两个流道,一个流道路经过冷凝器、供液阀,然后通过制冰节流阀与制冰器组入口连接;另一流道通过脱冰供热阀与制冰器入口连接;系统设置有两组以上(含两组)制冰器组,制冰器组出口的管路分成两个流道,一个流道与回气阀连接后与压缩机连通;另一流道与单向阀、脱冰节流阀连接后再导入制冰器组入口。本发明一种食用冰制冰系统通过单向阀及压力差的作用,缩短了脱冰的时间,防止液压缩,提高了制冰机的生产效率及系统的稳定性。

    全自动制冰、干燥、存储及输配一体化储冰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983063A

    公开(公告)日:2014-08-13

    申请号:CN201410202007.1

    申请日:2014-05-14

    发明人: 杨春林

    IPC分类号: F25C1/00 F25C5/02

    CPC分类号: Y02P60/855

    摘要: 全自动制冰、干燥、存储及输配一体化储冰系统,包括制冰系统、储冰系统和输配系统,其中:所述的制冰系统置于储冰系统的上部,所述的输配系统置于储冰系统的一侧,所述的储冰系统包含有带冷源的大型储冰仓,所述的制冰系统出口分为两个管路,一管路设有干燥输送带安装于储冰仓的顶部,另一管路与输配系统的移动冰库连接,所述的移动冰库设有气动取冰装置,所述的气动取冰装置的气动取冰管连通储冰仓的移动吸冰管。本发明实现高品质、高洁净度渔业用冰,技术成熟且先进性明显,具有引领中国渔业用冰重要发展的趋势。

    一种大型自动储冰输送系统及输送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712394A

    公开(公告)日:2014-04-09

    申请号:CN201410025673.2

    申请日:2014-01-21

    发明人: 杨春林

    IPC分类号: F25C5/02 F25C5/18

    摘要: 一种大型自动储冰输送系统及输送方法,包括制冰机、存储库、移动冰耙装置、传送装置和暂存料斗,其中:所述的制冰机设置有若干台安装于存储库上,所述的传送装置连接着存储库和暂存料斗;所述的移动冰耙装置包含有行车机构、升降机构和冰耙,所述的行车机构安装在存储库的行车横梁轨道上,所述的升降机构置于行车机构的下方吊接着冰耙,所述的升降机构采用液压连杆升降系统,所述的传送装置包括平面传送机构和料斗传送机构,所述的平面传送机构一部分延伸至料斗传送机构,料斗传送机构倾斜安装,底部承接平面传送机构,顶部设置在暂存料斗的上方。本发明自动化程度高,人工运营成本低,耗能小,结构简洁,使用寿命长。

    新型过冷装置
    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880917U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1520438599.7

    申请日:2015-06-25

    发明人: 杨春林

    IPC分类号: F25C5/08

    摘要: 新型过冷装置,包括壳管,其中:所述的壳管两端设有端板,所述的两端板固定焊接有换热管组,所述的壳管两端设置变径接头,所述的变径接头与换热管组内腔连通,所述的壳管管壁上还设有两个管壁接头,所述的换热管组外壁与壳管内壁之间形成换热空间,所述的管壁接头与换热空间连通。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靠,换热效率高,解决了制冷系统回气带液问题,又保证了一定的系统过冷度,提高了制冰机的整体效率,可在自动脱冰制冰机组大力推广使用。

    一种储冰装置
    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687484U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420034966.2

    申请日:2014-01-21

    发明人: 杨春林

    IPC分类号: F25C5/18

    摘要: 一种储冰装置,包括上储冰腔体和下储冰腔体,其中:所述的上储冰腔体顶部外围小于底部外围形成侧壁带有斜度,在上储冰腔体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抖动冰块震落防止冰块粘壁的震动装置,顶部设置有接收制冰机从冰模上脱落的制成冰块的开放口,底部与下储冰腔体顶部连接,所述的下储冰腔体底部设置有螺旋出冰装置,在螺旋出冰装置上还设置有用于抽走腔体内水迹的抽送装置。本实用新型具有取冰方便、快速的特点,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一种冰砖机组
    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687480U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420034965.8

    申请日:2014-01-21

    发明人: 杨春林

    IPC分类号: F25C1/04

    摘要: 一种冰砖机组,包括制冰机构、冰模机构、水泵以及冷却塔,其中:所述的制冰机构与冷却塔连接,所述的制冰机构一出口通过管道连接冰模机构的入口,所述的冰模机构的出口通过管道连接水泵再连接制冰机构的入口,所述的冰模机构含有盐水池和若干个冰模。本实用新型具有制冰速度快,机制冰砖产量高、占地面积小、投资少、效益好、机动灵活的特点。

    一种冰模组合装置
    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561127U

    公开(公告)日:2014-04-23

    申请号:CN201320358325.8

    申请日:2013-06-21

    发明人: 杨春林

    IPC分类号: F25C1/22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冰模组合装置,包括冰模,固定冰模的冰模架,加强整体结构的砂盒,其中:所述的若干个冰模排布固定在冰模架上,所述若干个冰模的大小都一样,所述砂盒固定在冰模的底面上;所述两个冰模之间设有一个冷却空隙;所述冰模架的两侧留有把手,两把手之间设有若干个冰模框,上述冰模的上方就配合固定在冰模框上,左侧其中两个冰模框之间设有凸台,右侧其中两个冰模框之间同样设有凸台;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冰模组合结构不稳定、结构不牢固的问题,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一种集制冰、干燥、存储、输配于一体的全自动售冰机

    公开(公告)号:CN205227962U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520890240.3

    申请日:2015-11-10

    发明人: 杨春林

    IPC分类号: F25C5/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制冰、干燥、存储、输配于一体的全自动售冰机,其包括制冰系统、储冰系统、干燥系统及售冰系统,所述制冰系统位于全自动售冰机右上部分,所述干燥系统位于全自动售冰机左上部分,所述储冰系统位于全自动售冰机左下部分,所述售冰系统位于全自动售冰机右下部分,本实用新型通过一整套系统衔接配合,能够实现制冰系统无菌工业化批量生产,满足高品质、高洁净度渔业用冰及其它行业用冰的批量需求,技术成熟且先进性明显,引领制冰设备技术发展的趋势。

    新型镀锌冰模焊接专用夹具

    公开(公告)号:CN205021088U

    公开(公告)日:2016-02-10

    申请号:CN201520794984.5

    申请日:2015-10-15

    发明人: 杨春林

    IPC分类号: B23K37/04

    摘要: 新型镀锌冰模焊接专用夹具,包括空压机、降压机构、控制机构、支撑架和工作台,其中:所述工作台固定在支撑架内,一端还通过辅助夹紧机构固定,所述支撑架还设有夹紧板装设工作台的上方,所述夹紧板两端设有气缸并由气缸驱动,所述气缸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架上,所述气缸通过传动气管依次与降压机构、空压机连接,所述气缸由控制机构一开一关控制。本实用新型利用气动压力将待焊接的镀锌冰模定位在工作台上,同时用辅助夹紧装置作双重夹紧,以保证在焊接时冰模不移动。替代原来繁琐的钳具手工装夹定位工作,大大的缩短了该工作的劳动时间,与普通手工定位方式相比,生产效率提高了80%,保证生产高效、稳定、安全地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