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213448B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310364093.5
申请日:2022-07-19
申请人: 成都理工大学
IPC分类号: B09C1/08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修复烃污染的土壤地下水评估方法,包括:检测污染场地土壤的土壤颗粒粒径;检测污染场地的缓冲性能;基于所述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中的介质颗粒粒径以及所述污染场地的缓冲性能对所述污染场地土壤进行分类;根据污染场地土壤分类情况控制所述土壤的营养条件、缓冲性能等,其中,将所述土壤的营养条件控制在寡营养条件,以提高微生物活性,进而促进碳氢化合物的降解,所述方法采用降低氮源、磷源含量的方式达到寡营养条件,以避免产生微生物不能进行生物利用的矿物沉淀或微生物过度生长,进而提高烃污染土壤地下水的韧性修复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903926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410103740.1
申请日:2024-01-23
申请人: 成都理工大学
摘要: 本发明涉及地下水环境模拟技术领域,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水微生物迁移可视化模拟系统及方法。这种可视化模拟系统可对人为水力流场驱动作用下微生物在地下水迁移运动进行模拟并观测,依据指示性微生物的迁移特征来判断受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效果。上述可视化模拟系统包括:地下水层模拟组件、注液组件、循环井组件和观测组件;地下水层模拟组件包括壳体和壳体内的填充介质;注液组件用于向填充介质内注入地下水溶液和菌液;循环井组件包括循环井和环流机构,循环井组件用于在壳体内形成地下水环流;观测组件的观测端朝向壳体。本发明解决了人为水力流场影响下微生物迁移运动观测困难,不利于评估修复效果,也不利于后续调整水力流场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486680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360323.0
申请日:2023-04-06
申请人: 成都理工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循环井实验装置,涉及一种地下水实验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装置不能循环利用、功能单一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循环井实验装置,包括砂箱和循环井组件;循环井组件插入砂箱内;所述循环井组件包括多个工作单元,可满足多类型循环井模拟实验需求;所述工作单元之间通过螺纹连接。达到可以循环使用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5636464B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211366453.7
申请日:2022-11-02
申请人: 成都理工大学
IPC分类号: C02F1/28 , C02F1/70 , C02F101/30 , C02F101/34 , C02F101/36 , C02F103/0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循环井耦合可渗透反应墙修复地下水污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检测待修复区域的受污染情况及实地勘探参数;S2、制备活性复合材料;S3、将活性复合材料作为填料装填至可渗透反应墙的墙体内;S4、将装填好的可渗透反应墙以水平/垂向的方式布置于循环井三维流场中,以建立耦合修复体系并完成修复工作,其中,活性复合材料为植物叶片提取液作为还原物质制备的零价铁并负载于生物炭上,活性复合材料装填于可渗透反应墙的处理层,处理层的两侧分别配置有进水区和出水区,使得在循环井的驱动作用下,待修复的地下水能够在循环井井体外从进水区流入可渗透反应墙,并经过处理层去除污染物后从出水区流出。
-
公开(公告)号:CN115180765B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210996123.X
申请日:2022-08-17
申请人: 成都理工大学
IPC分类号: C02F7/00 , C02F1/02 , C02F1/20 , B09C1/00 , C02F101/30 , C02F101/32 , C02F101/36 , C02F101/38 , C02F103/0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水循环井控温系统,包括用于将带有机污染物的地下水收集进行处理的循环井井体、用于在循环井井体内分离有机污染物和地下水的第一净化设备、用于对分离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处理以解除危害的第二净化设备。第一净化设备包括驱动循环井水力环流的曝气装置以及用于加热循环井井体内的地下水以促进地下水内的有机污染物挥发的温控装置,温控装置设置于循环井井体内部容纳空间内上层筛管和下层筛管之间以对循环井井体内的地下水进行加热。本发明通过曝气协同加热升温能够提高地下水中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挥发速率,促进污染物与地下水分离,并通过净化设备对挥发的有机污染物处理,降低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
公开(公告)号:CN117448144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407839.2
申请日:2023-10-26
申请人: 成都理工大学
摘要: 本发明涉及地下水环境模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模拟污染地下水中微生物迁移的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微流控芯片、注射泵、积液装置、可视化装置、计算机设备;空腔室中预先填入有石英砂介质;注射泵用于向空腔室依次注入地下水溶液、NAPL污染物、地下水溶液,以模拟地下水流冲刷污染区域,污染物残留在石英砂介质或土壤介质中,形成地下水被NAPL污染物污染的介质环境;可视化装置中包括的工业相机用于通过显微设备实时采集微流控芯片内微生物的迁移分布图像;计算机设备用于记录迁移分布图像并模拟出微生物的迁移行为。本发明将可视化技术运用到微观下,可以直观的从微观的角度观察微生物在非水相液体的污染环境中的迁移过程以及NAPL的分布变化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5636464A
公开(公告)日:2023-01-24
申请号:CN202211366453.7
申请日:2022-11-02
申请人: 成都理工大学
IPC分类号: C02F1/28 , C02F1/70 , C02F101/30 , C02F101/34 , C02F101/36 , C02F103/0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循环井耦合可渗透反应墙修复地下水污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检测待修复区域的受污染情况及实地勘探参数;S2、制备活性复合材料;S3、将活性复合材料作为填料装填至可渗透反应墙的墙体内;S4、将装填好的可渗透反应墙以水平/垂向的方式布置于循环井三维流场中,以建立耦合修复体系并完成修复工作,其中,活性复合材料为植物叶片提取液作为还原物质制备的零价铁并负载于生物炭上,活性复合材料装填于可渗透反应墙的处理层,处理层的两侧分别配置有进水区和出水区,使得在循环井的驱动作用下,待修复的地下水能够在循环井井体外从进水区流入可渗透反应墙,并经过处理层去除污染物后从出水区流出。
-
公开(公告)号:CN115041513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856445.4
申请日:2022-07-19
申请人: 成都理工大学
IPC分类号: B09C1/00 , B09C1/08 , B09C1/10 , C02F3/28 , C02F3/34 , C02F101/32 , C02F103/0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控土壤缓冲能力的微生物修复地下水石油烃污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污染场地土壤的土壤颗粒粒径,并根据土壤颗粒粒径将污染场地土壤分为粗粒土和细粒土;根据污染场地土壤的缓冲性能将污染场地土壤分为高缓冲能力土壤和低缓冲能力土壤;基于污染场地土壤的分类调整加入污染场地土壤的生物刺激溶液的成分及配比,以提高污染场地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能力。检测污染场地土壤的土壤颗粒粒径,并根据土壤颗粒粒径将污染场地土壤分为粗粒土和细粒土步骤包括:将粒径在0.075mm~60mm之间的并且质量大于或等于总质量50%的土壤分类为粗粒土;将粒径不大于0.075mm的并且质量大于或等于总质量50%的土壤分类为细粒土。
-
公开(公告)号:CN114988556A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210733676.6
申请日:2022-06-23
申请人: 成都理工大学
IPC分类号: C02F1/72 , B09C1/08 , B09C1/00 , C02F103/0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循环井强化修复剂在低渗透区域迁移的方法,所述方法至少包括:在靠近低渗透区域的范围设置能够在同一个井内完成抽注水的循环井;确定低渗透区域并且在靠近所述低渗透区域的位置设置至少一个注入点;向所述注入点注入修复剂,向所述循环井内注入催化剂;在循环井水力激发作用下,由所述循环井输出的水向所述低渗透区域施加垂直和/或倾斜向下的驱动力,使得所述修复剂被强化地垂向迁移并渗入所述低渗透区域。针对现有技术中修复剂无法渗入低渗透区域的难点,本发明主要将循环井技术与原位化学氧化技术耦合,可强化修复剂渗入低渗透区域并保持较长时间,无需外加聚合物,提高低渗透区域氧化剂与污染物接触的可能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735149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499889.6
申请日:2024-04-22
申请人: 成都理工大学
IPC分类号: G06Q10/0631 , G06Q50/26 , G16C20/20 , G16C20/70
摘要: 本发明涉及地下水修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地下水原位修复效率预测和优化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污染物浓度数据;根据目标污染物浓度数据对可控因素进行异常判定,可控因素包括影响修复效率的因素;若可控因素发生异常,则获取可控因素数据;根据可控因素数据生成候选修复方案,并对候选修复方案进行模拟预测,获得对应候选修复方案的多组预测修复周期;对多组预测修复周期进行检验分析,获得分析结果;根据分析结果对多组预测修复周期之间进行排序,获得排序结果;根据排序结果以及多组预测修复周期对应的多组预期修复成本,获得目标修复方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