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焦油渣制备多层石墨烯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818894A

    公开(公告)日:2014-05-28

    申请号:CN201310540508.6

    申请日:2013-11-05

    IPC分类号: C01B31/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焦油渣为原料通过微波加热直接制备多层石墨烯粉体的方法。该制备方法将焦油渣与碱混合,采用微波快速加热的方式大量、快速制备多层石墨烯,制备过程中通过高温热解将焦油渣在强碱的作用下得到多层石墨烯,后续使用水洗、酸洗去除杂质。本发明的效果和优势在于所制得的多层石墨烯收率和含量较高,可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吸附材料和催化剂载体等诸多领域取得应用;同时原料廉价易得、工艺简单、产品性能优良等特点,适用于多层石墨烯的大规模生产。

    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备类石墨烯结构碳材料

    公开(公告)号:CN103449399A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310286242.7

    申请日:2013-07-09

    IPC分类号: C01B31/02

    摘要: 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二维碳质材料,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和优异的电学、力学、光学以及热学性质。目前石墨烯的制备、分散以及精细结构控制还存在很多瓶颈,限制了石墨烯的深入研究以及实用化进程。本发明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备类石墨烯结构碳材料,拓展了微波合成类石墨烯结构碳材料的新方法,采用经济而容易获取的生物质原料作为碳源,在一定的功率和炭化时间是可以得到高质量类石墨烯结构的碳材料。本发明解决了类石墨烯结构碳材料宏量和可控制备的技术难题,制备方法简单、经济、节能和环保,应用前景广。

    纳米结构材料注射制备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466543A

    公开(公告)日:2013-12-25

    申请号:CN201310402274.9

    申请日:2013-09-06

    IPC分类号: B82B3/00 B82Y40/00

    摘要: 该发明设计了用于纳米结构材料宏量和可控制备装置。该装置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提供动力的装置,第二部分为带有注射针的导管。操作时只需要将合成原材料配制成溶液,利用该装置,调节液滴的注射速度,能可控制备出不同形貌的纳米结构材料,该设置简单、使用、易维护、节能和环保,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一种制备锂离子电池磷酸亚铁锂/碳正极材料的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56955A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310440898.X

    申请日:2013-09-25

    IPC分类号: H01M4/58 C01B25/45

    摘要: 以有机酸为分散剂制备锂离子电池用磷酸亚铁锂/碳复合材料,先将醋酸亚铁(或草酸亚铁)以及醋酸锂(或草酸锂或氢氧化锂)溶解于冰乙酸中制备得到A溶液,将草酸或柠檬酸与一定量的磷酸溶解于冰乙酸中得到B溶液,然后将B溶解缓慢加入到A溶液,制备得到以乙醇为分散体系的溶胶。将得到的溶胶转移到回流体系中回流(或直接置于空气中自然风干),将乙醇蒸发后得到一种凝胶,再将凝胶在惰性气氛中烧结后冷却后即可得到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用磷酸锰亚铁锂/碳复合正极材料。本发明通过以有机酸为分散剂制备凝胶一方面可以制成纳米级分散颗粒,另一方面整个合成过程为绿色工艺,无环境污染,易工业化。

    微波固相合成锂离子电池用磷酸镍锂/碳复合材料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56952A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310402157.2

    申请日:2013-09-06

    IPC分类号: H01M4/58 H01M4/62

    摘要: LiNiPO4作为新兴的一种正极材料,具有潜在的高能密度、合成成本低、对环境友好等优点。目前主要通过制备工艺的改良来细化颗粒以及控制颗粒形貌合成纳米级LiNiPO4,碳包覆和金属掺杂改变了粒子的大小以及粒子间的紧密结合程度,减小了Li+的扩散路径,使锂离子的传导率提高,从而使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有很大的改善。本发明选取合成原料包括锂盐(或氢氧化锂)、磷酸(磷酸铵盐、镍盐、导电碳黑(或乙炔黑或葡萄糖)。首先将原料采用球磨或搅拌处理后,在微波功率为300-2000W时,合成时间5-30min,可一步合成锂离子电池用磷酸镍锂/碳复合材料。

    锂离子二次电池钛酸锰(II)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56947A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310440962.4

    申请日:2013-09-25

    IPC分类号: H01M4/505 H01M4/48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锂离子二次电池钛酸锰(III)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化学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以醋酸锂、醋酸锰、钛酸丁酯为原料,柠檬酸(或葡萄糖)为碳源,以有机醇为分散剂得到溶胶-凝胶,然后得到碳包覆的钛酸锰(II)锂(Li2MnTiO4)正极材料的方法。在本发明通过有机醇为分散体系的溶胶-凝胶法固相发合成了的碳包覆钛酸锰(II)锂,所得的碳包覆的钛酸锰(II)锂在0.5C放电比容量最高可达到238.2mAh/g,50周仍然保持在216.3mAh/g以上放电容量。本发明使用的原料简单易得,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适合于大规模生产。

    微波快速合成锂离子电池用磷酸钴锂/碳复合材料

    公开(公告)号:CN103456925A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310401932.2

    申请日:2013-09-06

    IPC分类号: H01M4/36 H01M4/58

    摘要: LiCoPO4作为新兴的一种正极材料,具有潜在的高能密度、合成成本低、对环境友好等优点。目前主要通过制备工艺的改良来细化颗粒以及控制颗粒形貌合成纳米级LiCoPO4,碳包覆和金属掺杂改变了粒子的大小以及粒子间的紧密结合程度,减小了Li+的扩散路径,使锂离子的传导率提高,从而使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有很大的改善。本发明选取合成原料包括磷酸二氢锂(或采用磷酸二氢铵与氢氧化锂或锂盐,如醋酸锂等,或采用磷酸与氢氧化锂或锂盐为原料)、碱式碳酸钴、导电碳黑(或乙炔黑或碳纳米管或其他碳材料)。首先将原料采用球磨或搅拌处理后,在微波功率在300-2000W范围内,合成时间为5-30min,可快速合成锂离子电池用磷酸钴锂/碳复合材料。

    锂离子二次电池钛酸锰(III)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56948A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310441055.1

    申请日:2013-09-25

    IPC分类号: H01M4/505 H01M4/485 H01M4/6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钛酸锰(III)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化学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以碳酸锂、三氧化二锰、二氧化钛为原料,葡萄糖为碳源,通过调节微波固相仪的功率、升温时间、恒温时间等参数,直接得到碳包覆的钛酸锰锂(LiMnTiO4)正极材料的方法。在本发明通过微波固相发合成了碳包覆的钛酸锰锂,所得的碳包覆的钛酸锰锂纯度高,0.5C放电比容量最高可达到148.2mAh/g左右,100周仍然保持在135mAh/g以上放电容量。本发明使用的原料简单易得,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适合于大规模生产。

    一种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制备可降解地膜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42561A

    公开(公告)日:2013-08-14

    申请号:CN201310200556.0

    申请日:2013-05-27

    发明人: 王帅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制备可降解地膜的方法。本发明涉及可降解塑料领域,针对目前塑料地膜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而提出,使用马铃薯淀粉、聚乙烯醇、增塑剂、交联剂等共混、交联反应后流延成膜或挤出成膜得到可完全降解的薄膜材料;其特征在于制备过程中使用特定的条件,如原料成分、各成分重量份数比例和反应条件。本发明以马铃薯淀粉为主要原料,也可直接使用马铃薯为原料,成膜均匀,具有普通聚乙烯膜的机械性能,可用于可降级地膜材料,制备工艺简单,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一种煤中复杂混合态砷的分离及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335991B

    公开(公告)日:2015-07-22

    申请号:CN201310244979.2

    申请日:2013-06-19

    发明人: 赵志西 陈平 王帅

    IPC分类号: G01N21/64

    摘要: 本发明涉及火力发电厂、热力公司、炼焦、炼钢、煤化工等市政和工业行业所用原煤中砷含量的检测。本发明提供一种分离和检测煤中复杂混合态砷的有效方法,只需要采用常见试剂和常规仪器即可进行,方便快捷,成本低廉。该方法利用密度分级、逐级提取及柱色谱层析的联用,对煤中不同宏观煤岩组分中混和无机和有机结合态砷进行分离和测定。该方法克服了煤中砷元素含量低且分属于多种复杂混合形态而难以分离和检测的问题,可获取煤中砷元素富集特征、主要赋存形态分布和微观化学结构等信息,以判断洗煤及燃煤等煤炭加工和利用时产生的废渣、废水和废气中含砷污染物的类型及迁移规律,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发和优化高效除砷和固砷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