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二次电池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919327A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申请号:CN201980005682.6

    申请日:2019-02-27

    Abstract: 提供一种锂二次电池(1),锂二次电池(1)的正极(2)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片状的正极集电体(21)、以及正极活性物质板(22),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板(22)是经由导电性接合层(23)而与正极集电体(21)接合的板状陶瓷烧结体。正极活性物质板(22)具备至少一个活性物质板元件(24)。该至少一个活性物质板元件(24)与正极集电体(21)接合。活性物质板元件(24)的与正极集电体(21)相对置的主面具备:在与正极集电体(21)之间存在有导电性接合层(23)的接合区域、以及在与正极集电体(21)之间不存在导电性接合层(23)的非接合区域。非接合区域配置在接合区域的周围。由此,在锂二次电池(1)变形时,能够抑制活性物质板元件(24)变形而破损。

    锂二次电池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169305A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1980063910.5

    申请日:2019-11-13

    Abstract: 锂二次电池(1)的外装体(6)具备:被覆区域(67)和外周区域(68)。被覆区域(67)为在重合方向上与正极(2)、隔板(4)及负极(3)重叠的矩形的区域。外周区域(68)为将被覆区域(67)的周围包围的矩形框状的区域。外周区域(68)的第一区域(681)为沿着一对长边(691)分别延伸的带状区域。第一区域(681)中,第一片材部(65)及第二片材部(66)相接合。第二区域(682)为在一对第一区域(681)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区域(681)与被覆区域(67)之间沿着被覆区域(67)延伸的带状区域。第二区域(682)中,第一片材部(65)及第二片材部(66)以非接合状态接触或接近。由此,能够抑制电解液(5)向锂二次电池(1)的外部漏出。

    锂二次电池及内置电池的卡片

    公开(公告)号:CN111886746A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1980005589.5

    申请日:2019-02-27

    Abstract: 提供一种覆膜形态的锂二次电池,其尽管具备锂复合氧化物烧结体板作为正极板,但即使反复弯曲,也不容易在正极板端部附近产生褶皱。该锂二次电池具备:锂复合氧化物烧结体板亦即正极板、负极层、隔板、电解液和1对外包装膜,所述1对外包装膜的外周缘彼此密封而形成收纳电池元件的内部空间,锂二次电池的厚度为350~500μm,正极板的厚度为70~120μm,正极板的端部与负极层的端部的间隔距离在正极板及负极层的整个外周为50~2000μm。

    锂二次电池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919327B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1980005682.6

    申请日:2019-02-27

    Abstract: 提供一种锂二次电池(1),锂二次电池(1)的正极(2)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片状的正极集电体(21)、以及正极活性物质板(22),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板(22)是经由导电性接合层(23)而与正极集电体(21)接合的板状陶瓷烧结体。正极活性物质板(22)具备至少一个活性物质板元件(24)。该至少一个活性物质板元件(24)与正极集电体(21)接合。活性物质板元件(24)的与正极集电体(21)相对置的主面具备:在与正极集电体(21)之间存在有导电性接合层(23)的接合区域、以及在与正极集电体(21)之间不存在导电性接合层(23)的非接合区域。非接合区域配置在接合区域的周围。由此,在锂二次电池(1)变形时,能够抑制活性物质板元件(24)变形而破损。

    锂二次电池及内置电池的卡片

    公开(公告)号:CN111886746B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1980005589.5

    申请日:2019-02-27

    Abstract: 提供一种覆膜形态的锂二次电池,其尽管具备锂复合氧化物烧结体板作为正极板,但即使反复弯曲,也不容易在正极板端部附近产生褶皱。该锂二次电池具备:锂复合氧化物烧结体板亦即正极板、负极层、隔板、电解液和1对外包装膜,所述1对外包装膜的外周缘彼此密封而形成收纳电池元件的内部空间,锂二次电池的厚度为350~500μm,正极板的厚度为70~120μm,正极板的端部与负极层的端部的间隔距离在正极板及负极层的整个外周为50~2000μm。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