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Fe2O3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164544A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410408486.6

    申请日:2024-04-07

    摘要: 本f发明涉及一种3D‑Fe2O3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将铁盐溶解在乙二醇中,常温下进行磁力搅拌至无固体物,随后加入改性剂,再在常温下充分搅拌后,置于高压反应釜内,在鼓风干燥箱中恒温处理;冷却后的溶液抽滤处理,抽滤过程中多次加入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得到黑色固体,在干燥箱内干燥。本发明不引入其他材料,简化了实验流程,可以除去高温炭化流程,减少投入成本;加入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或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可以有效控制3D‑Fe2O3晶粒的生长方向,利于其晶核向3D结构转变,此结构可以有效避免Fe2O3单纯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存在的体积膨胀问题,提高循环性能。

    一种MoS2/NWSP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173751A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410414649.1

    申请日:2024-04-08

    IPC分类号: H01M4/36 H01M4/58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MoS2/NWSP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取钼酸钠、硫脲、氮甲基吡咯烷酮混合搅拌;再加入盐酸溶液,继续搅拌;加入尿素及水溶性煤沥青搅拌;转移至反应釜,恒温水热;待反应釜冷却至室温,分别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离心清洗得到黑色沉淀;恒温干燥黑色沉淀,在氮气气氛下高温炭化。优点是:以廉价的中温煤沥青为原料制备水溶性煤沥青,以硫脲作为硫源,钼酸钠作为钼源,水溶性煤沥青作为碳源,N‑甲基吡咯烷酮作为溶剂,进行溶剂热反应,再碳化,得到MoS2/NWSPC复合材料,改善了MoS2导电性较差的问题,有效提升材料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

    Fe、Co共掺杂钾离子电池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720134A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11834467.1

    申请日:2023-12-28

    摘要: 本发明涉及Fe、Co共掺杂钾离子电池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A溶液:将可溶性锰盐、可溶性钴盐、可溶性铁盐通过剧烈搅拌溶解在去离子水和乙醇混合溶液中;制备B溶液:将溶剂溶解在去离子水和乙醇混合溶液中;将B溶液滴定到A溶液中,搅拌后冷却;将得到的沉淀干燥,并研磨成粉,煅烧得到前驱体;前驱体与钾盐研磨成粉,煅烧,冷却。优点是:摒弃了传统的固相合成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实现金属盐的纳米级分散,获得粒径均一的Fe、Co、Mn混合氧化物前驱体,最终获得应用在钾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一种煤沥青基氟掺杂多孔炭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55740A

    公开(公告)日:2022-01-21

    申请号:CN202111484983.7

    申请日:2021-12-07

    IPC分类号: C01B32/05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沥青基氟掺杂多孔炭的制备方法,以NaCl作为模板剂,HF为氟源制备煤沥青基氟掺杂多孔炭,将中温沥青溶于N‑甲基吡咯烷酮,二者在搅拌的过程中加入NaCl,并在干燥箱蒸出N‑甲基吡咯烷酮;在氮气气氛下,加热恒温后自然冷却;混入稀盐酸中、去离子水中,多次抽滤、洗涤至中性,干燥;再加入乙醇和氢氟酸,于100‑180℃下反应,用去离子水洗涤至中性,干燥,即得到氟掺杂多孔炭。优点是:以中温煤焦油沥青为原料,得到的煤沥青基氟掺杂多孔炭SEM显示具有发达的大孔结构,EDS表明F元素在材料中均匀分布,XPS测试结果显示其氟的原子百分比为1.07%。

    一种高熵锰基钾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819611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11834413.5

    申请日:2023-12-28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熵锰基钾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将溶剂溶解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溶液中搅拌,得到A溶液;将可溶性锰盐、可溶性钴盐、可溶性铁盐、可溶性铜盐、可溶性镁盐溶解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溶液搅拌得到B溶液;A溶液滴定至B溶液中,搅拌;干燥,研磨成粉,经煅烧后与钾盐混合,研磨成粉,并煅烧。优点是:本发明采用水相中的共沉淀法,经二次高温烧结得到正极材料。将其应用于钾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中,在电流密度为50mA/g时,储钾容量为61.7mAh/g,经过100圈的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7.6%,说明该正极材料在电化学储能方面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