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部车身结构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489856B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0780026538.8

    申请日:2007-07-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7 B62D25/20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后部车身结构,能够分散后面碰撞时的输入负荷并对承担该负荷,同时能够提高左右后轮的悬架安装部的刚性。具有连接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后车架(2、2)之间的横梁(10),横梁(10)具有悬架安装部,后部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备胎托盘架(20A、20B),连接在横梁上,且从该横梁(10)向车身后方延伸设置并保持备胎托盘(5);左右一对油箱架(30、30),连接在横梁(10)的车身左右方向中央部附近,从该横梁(10)向车身前方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成扩展的状态,从而连接在左、右底板架或下纵梁(S、S)上。

    板状部件的减振装置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379817B

    公开(公告)日:2021-11-05

    申请号:CN201910949199.5

    申请日:2019-10-08

    Abstract: 提供一种板状部件的减振装置,具有压电元件致动器、压电元件传感器以及控制电路,其能够在振动频率为规定值以下的范围内防止振动的增幅,增大反馈增益,降低伴随抑制振动而产生的噪音。板状部件的减振装置具有:多个压电元件致动器;至少一个压电元件传感器;和为了抑制板状部件的振动而基于压电元件传感器的输出电压来对多个压电元件致动器的工作进行反馈控制的控制电路。设定压电元件传感器以及压电元件致动器的布局,使得在板状部件的振动频率为规定值以下的范围内,在压电元件传感器的输出电压中发生反共振,因此能够防止该频率中发生噪声。因为能够由此在控制对象频率中提高增益,所以能够抑制振动并改善噪音。

    板状部件的减震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383625A

    公开(公告)日:2020-07-07

    申请号:CN201911367355.3

    申请日:2019-12-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板状部件的减震装置,其具有压电元件致动器、压电元件传感器及控制电路,能够防止在振动频率为规定值以下的区域中振动增幅,增大反馈增益,并实现振动抑制和与之相伴的噪音降低。板状部件(11)的减震装置包括:压电元件致动器(14)及压电元件传感器(15),其固定在板状部件的表面;以及控制电路(17),其基于压电元件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对压电元件致动器的动作进行反馈控制,以抑制板状部件的振动。控制电路在板状部件的振动频率为规定值以下的区域中,基于压电元件传感器的输出电压的特性以100Hz以下不产生噪声的方式施加任意电压,因此能够通过增大反馈增益来抑制振动,并改善与之相伴的噪音。

    板状部件的减振装置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379817A

    公开(公告)日:2020-07-07

    申请号:CN201910949199.5

    申请日:2019-10-08

    Abstract: 提供一种板状部件的减振装置,具有压电元件致动器、压电元件传感器以及控制电路,其能够在振动频率为规定值以下的范围内防止振动的增幅,增大反馈增益,降低伴随抑制振动而产生的噪音。板状部件的减振装置具有:多个压电元件致动器;至少一个压电元件传感器;和为了抑制板状部件的振动而基于压电元件传感器的输出电压来对多个压电元件致动器的工作进行反馈控制的控制电路。设定压电元件传感器以及压电元件致动器的布局,使得在板状部件的振动频率为规定值以下的范围内,在压电元件传感器的输出电压中发生反共振,因此能够防止该频率中发生噪声。因为能够由此在控制对象频率中提高增益,所以能够抑制振动并改善噪音。

    板状部件的制振装置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383622A

    公开(公告)日:2020-07-07

    申请号:CN201911368447.3

    申请日:2019-12-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压电元件致动器、压电元件传感器及控制电路的板状部件的制振装置,其目的在于能够在振动频率为规定值以上的区域中防止振动放大、增大反馈增益,实现振动抑制及与之相伴的噪音降低。板状部件(11)的制振装置包括:压电元件致动器(14);压电元件传感器(15);控制电路(17),其基于压电元件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对压电元件致动器的动作进行反馈控制,以抑制板状部件的振动。控制电路具有在板状部件的振动频率为规定值以上的区域中减小向压电元件致动器输入的输入电压的高频增益的低通滤波器(24),因此能够抑制该频率区域中的振动的放大。由此能够通过在控制对象频率中增大反馈增益来抑制振动并改善与之相伴的噪音。

    后部车身结构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489856A

    公开(公告)日:2009-07-22

    申请号:CN200780026538.8

    申请日:2007-07-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7 B62D25/20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后部车身结构,能够分散后面碰撞时的输入负荷并对承担该负荷,同时能够提高左右后轮的悬架安装部的刚性。具有连接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后车架(2、2)之间的横梁(10),横梁(10)具有悬架安装部,后部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备胎托盘架(20A、20B),连接在横梁上,且从该横梁(10)向车身后方延伸设置并保持备胎托盘(5);左右一对油箱架(30、30),连接在横梁(10)的车身左右方向中央部附近,从该横梁(10)向车身前方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成扩展的状态,从而连接在左、右底板架或下纵梁(S、S)上。

    减振结构
    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184912U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20879621.6

    申请日:2023-04-1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振结构,可在提供车辆的开闭体良好减振效果的同时使开闭体具有良好的关闭性能。减振结构安装于车辆的开口部及覆盖所述开口部的开闭体的至少其中之一,所述减振结构包括:阻尼装置,用以缓冲振动;以及弹性件,当所述开闭体是关闭状态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阻尼装置沿所述开闭体的开闭方向相互串联,所述阻尼装置的动态弹簧常数小于所述弹性件的动态弹簧常数,所述阻尼装置及所述弹性件的合成静态弹簧常数小于所述阻尼装置的静态弹簧常数。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