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增量配电网多系统融合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101264B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182617.3

    申请日:2024-02-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增量配电网多系统融合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属于配电网技术领域,包括接口查验认证模块、安全等级评定模块、系统数据规划模块及网络安全防护模块。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增量配电网数据量相对较小、应用人员少、需掌握专业多、对各系统熟练程度要求高,要求各系统融合程度高,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防护差的问题,本发明通过整合不同子系统,建立以调配一体化主站系统为基础的统一的多系统融合平台,解决多系统融合平台涉及的内网、外网、办公网络之间的安全防护问题,确保各系统稳定运行,防止网络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增量配电网多系统融合平台,将调度管理工作整合,极大提高负荷管理水平,保障区域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一种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电力监测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566804B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211300364.2

    申请日:2022-10-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电力监测系统,属于电力线路监测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的传感器长距离布置困难、不耐腐蚀且易被电磁干扰的问题,感知层对监测对象进行温度监测和振动监测,实时监测的形式为多通道监测,实时监测所获得的的数据传送至处理层,处理层用于对感知层所监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基于光信号来实时检测温度、振动等信息,通过感知层可快速了解不同温度区域、振动信号所在的物理位置,通过处理层和应用层可以利用显著的曲线图来显示电缆沿线的温度、振动情况,有助于提高电缆线路运行可靠性、稳定性,也可以降低电缆维护成本,提高电网利用率,增加综合经济效益。

    一种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电力监测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566804A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211300364.2

    申请日:2022-10-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电力监测系统,属于电力线路监测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的传感器长距离布置困难、不耐腐蚀且易被电磁干扰的问题,感知层对监测对象进行温度监测和振动监测,实时监测的形式为多通道监测,实时监测所获得的的数据传送至处理层,处理层用于对感知层所监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基于光信号来实时检测温度、振动等信息,通过感知层可快速了解不同温度区域、振动信号所在的物理位置,通过处理层和应用层可以利用显著的曲线图来显示电缆沿线的温度、振动情况,有助于提高电缆线路运行可靠性、稳定性,也可以降低电缆维护成本,提高电网利用率,增加综合经济效益。

    基于增量配电网多系统融合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101264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182617.3

    申请日:2024-02-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增量配电网多系统融合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属于配电网技术领域,包括接口查验认证模块、安全等级评定模块、系统数据规划模块及网络安全防护模块。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增量配电网数据量相对较小、应用人员少、需掌握专业多、对各系统熟练程度要求高,要求各系统融合程度高,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防护差的问题,本发明通过整合不同子系统,建立以调配一体化主站系统为基础的统一的多系统融合平台,解决多系统融合平台涉及的内网、外网、办公网络之间的安全防护问题,确保各系统稳定运行,防止网络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增量配电网多系统融合平台,将调度管理工作整合,极大提高负荷管理水平,保障区域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增量配电网负荷精准控制方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341017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365461.9

    申请日:2024-09-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增量配电网负荷精准控制方法,属于电网协调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方法对于储能接入后电网的运行风险难以评估,导致增量配电网负荷难以精准调控的问题,通过将增量配电网负荷与低压减载阈值进行比对,结合各智能配电终端的优先级,对负荷进行低压减载减载操作,有助于在频率或电压异常时配电网‌自动减少负荷,‌保证增量配电网的稳定运行;制定负荷控制方案,‌确保在实施增量配电网负荷控制时,采取限电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用户的影响;并对储能接入后电网的运行风险进行提前评估,分析新能源在不同出力方式下,与储能、区域不同时段负荷的配合方案,提出最优的源网荷储控制策略,实现光储荷柔性控制。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