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152723A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2111452162.5
申请日:2021-12-01
Applicant: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 南京贻润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装地下水智能监测井装置,包括地下水井管、筛孔、水质检测器和智能井盖;地下水井管为一纵向的长管,从地面向下贯穿至地下水处;所述筛孔设置在地下水井管位于地下水处的端部,用于将外部的地下水引入地下水井管内部;水质检测器位于筛孔上端,用于检测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浓度;智能井盖设置在地下水井管位于地面上方的顶部,其与水质检测器信号连接,用于接收水质检测器中的检测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远程服务器中;地下水井管位于地面以下部分外壁上设置有一组遇水膨胀塑料密封圈。本发明装置可以快速建井,无需现场制备与安装,只需要水平放入地下水液面即可智能井盖的蓝牙与物联传输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216847139U
公开(公告)日:2022-06-28
申请号:CN202122959436.1
申请日:2021-11-29
Applicant: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 南京贻润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染料增强的激光荧光诱导技术的土壤污染检测装置。这种土壤污染检测装置,包括钻杆、激光发射装置、检测装置、数据采集处理装置和控制装置;钻杆内置有水相溶剂输送管道、疏水性染料输送管道和终端混合装置,水相溶剂输送管道和疏水性染料输送管道的末端分别与终端混合装置连接,终端混合装置通过管路连接有染料注射口,染料注射口伸出钻杆且位于探头下方。本实用新型装置是土壤污染实时原位检测装置,通过蓝宝石镜头前面设置染料注射口注入疏水染料,能够检测到传统LIF装置无法识别的NAPLs类型,同时该装置能够检测到薄至1毫米的DNAPL层。
-
公开(公告)号:CN114904903A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210591459.8
申请日:2022-05-27
Applicant: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IPC: B09C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油烃泄漏污染土壤的快速应急热脱附装置,包括高温炉、土壤排出室、高温陶瓷管除尘器、气室、烟囱、车载底盘、布风装置;所述高温炉、土壤排出室、高温陶瓷管除尘器、气室分别固定在车载底盘上;所述布风装置设置在高温炉内部;所述烟囱设置在高温炉顶部;所述高温炉与土壤排出室连通;所述土壤排出室与高温陶瓷管除尘器连通;所述气室一端与高温陶瓷管除尘器连通,另一端通过管道与布风装置连通。整体装置灵活,应对紧急情况时响应速度快,通过设置布风装置,将气体直接进行燃烧处理,净化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同时整体装置工作过程中无需使用冷却水,避免了二次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13617822A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110974391.7
申请日:2021-08-24
Applicant: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金属污染地基土修复与安全再利用方法,将重金属污染地基土破碎、筛分成粗粒组和细粒组,并调整含水率,得到一级处理粗粒土和一级处理细粒土;将第一稳定剂与一级处理粗粒土拌合均匀,得到二级处理粗粒土;将第二稳定剂与一级处理细粒土拌合均匀,得到二级处理细粒土;将第一性能改良剂与二级处理粗粒土拌和均匀,作为道路绿化带种植土安全再利用;将第二性能改良剂与二级处理细粒土拌和均匀,作为非机动车道路路基填料安全再利用,或者制备成免烧砖作为绿化区花坛围墙安全再利用。本发明方法能够充分实现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污染地基土的精准减量修复及修复土的原位低负担再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874023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160787.6
申请日:2025-02-13
Applicant: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IPC: C02F3/10 , C02F3/28 , C02F103/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清堵功能的可渗透反应墙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可渗透反应墙系统包括可渗透反应墙体、插拔装置和清堵装置;可渗透反应墙体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若干渗透反应组;渗透反应组包括若干依次连通的渗透单元,渗透单元包括柱筒,柱筒内设有渗透组件;渗透组件包括网柱,网柱底端开口处设有可开合的底板,网柱内填充有活性材料;柱筒与箱体固定连接,网柱外壁与柱筒内壁间隙配合;箱体的开口处设有可开闭的盖板;插拔装置用于将渗透组件从柱筒内拔出并插入柱筒内;清堵装置用于清理网柱表面以及内部的堵塞物。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清堵功能的可渗透反应墙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可高效保障可渗透反应墙系统的净化性能,施工操作简便。
-
公开(公告)号:CN115677047B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211344541.7
申请日:2022-10-31
Applicant: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IPC: C02F3/30 , C02F101/32 , C02F101/36 , C02F103/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退役化工地块地下水污染应急处置、长期削减和智能化监控一体化的耦合修复方法;所述方法涉及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一个以上的原位阻隔修复屏障和一个以上的可渗透反应墙屏障。该耦合修复方法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为气泵和智能监测井提供电力,低碳绿色无污染,原位阻隔修复屏障可实现地下水污染应急阻隔防控,可渗透反应墙屏障可实现地下水污染物持续高效去除,智能监测井可实现地下水污染状况实时监控反馈,形成集应急阻隔防控‑长期有效削减‑智慧化监控于一体的修复治理方法,可快速、高效、及时治理污染地下水,可有效解决地下水污染应急事故频发、污染物去除率低、地下水修复材料使用寿命短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617822B
公开(公告)日:2022-07-26
申请号:CN202110974391.7
申请日:2021-08-24
Applicant: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金属污染地基土修复与安全再利用方法,将重金属污染地基土破碎、筛分成粗粒组和细粒组,并调整含水率,得到一级处理粗粒土和一级处理细粒土;将第一稳定剂与一级处理粗粒土拌合均匀,得到二级处理粗粒土;将第二稳定剂与一级处理细粒土拌合均匀,得到二级处理细粒土;将第一性能改良剂与二级处理粗粒土拌和均匀,作为道路绿化带种植土安全再利用;将第二性能改良剂与二级处理细粒土拌和均匀,作为非机动车道路路基填料安全再利用,或者制备成免烧砖作为绿化区花坛围墙安全再利用。本发明方法能够充分实现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污染地基土的精准减量修复及修复土的原位低负担再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240914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519495.9
申请日:2024-10-29
Applicant: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IPC: C02F3/00 , C02F101/30 , C02F103/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生物‑电解技术的新污染物地下水处理装置及方法,新污染物地下水处理装置包括生化池和电解池,生化池与电解池连通;生化池的底部设有进水管和曝气管;所述电解池的相对两池壁内侧分别设有电极板,电极板的内侧设有铁粉层,两层铁粉层之间设有吸附层。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生物‑电解技术的新污染物地下水处理装置及方法,可有效去除地下水及污水中的新型污染物。
-
公开(公告)号:CN118735278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1228043.5
申请日:2024-09-03
Applicant: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IPC: G06Q10/0635 , G06Q50/26 , G06Q10/063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场地污染防治差异化管理,具体涉及一种化工园区场地污染防治差异化管理的方法,包括:确定化工园区场地污染防治差异化管理的影响因素,评估各影响因素对化工园区场地污染的贡献;降维识别化工园区场地污染防治差异化管理的环境特征指标因素;根据该因素在化工园区场地的量化结果并结合贡献率构建赋分体系,划分等级,并为每个等级赋分;基于等级赋分结果,结合化工园区场地的调查风险等,构建污染防治区域分区的技术路线,进行差异化管理。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企业场地污染防治差异化的场地分级分期管理方法,针对企业场地的污染风险、迁移风险、潜在风险和周边风险进行逐步判断,以确定企业场地的场地分级。
-
公开(公告)号:CN116106450B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310088673.6
申请日:2023-02-09
Applicant: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IPC: G01N30/02 , G01N30/06 , G01N30/72 , G01N1/04 , G01N1/08 , G01N1/10 , G01N1/22 , G01D21/02 , G01N30/70 , G01N30/6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介质污染因子现场检测系统,包括大气介质污染因子采样模块、水介质污染因子采样模块、土壤介质污染因子采样模块、多介质进样口、样品处理模块、多模块检测终端以及工控机;大气介质污染因子采样模块、水介质污染因子采样模块、土壤介质污染因子采样模块采用管道并联在多介质进样口的前端;多介质进样口、样品处理模块、多模块检测终端通过管道依次连接;多模块检测终端采用数据线连接至工控机上。该系统一方面通过独立运行的多介质采样进样单元可实现单一介质污染因子原位检测,另一方面通过检测终端链接方式的创新可实现对多介质污染特征因子的交叉检测,可以装载于移动车辆上,方便快速移动,实现高效、及时的监测工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