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730679A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申请号:CN202011549569.5
申请日:2020-12-24
Applicant: 河南省科学院 , 河南科高中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立一种基于GC/MS技术‑同位素内标法同时测定汉麻中CBD、THC和CBN三个有效成分含量方法,并探讨其化学表型;其用甲醇提取样品中目标成分,经超声提取以及离心后制备样品溶液;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选定合理的色谱、质谱条件运用同位素内标法建立测定汉麻中四氢大麻酚(THC)、大麻酚(CBN)、大麻二酚(CBD)三种成分含量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通过一些方法学考察得出该方法专属性较好,准确性较高,灵敏度较高。在选定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范围较宽,稳定性好,精密度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11579701A
公开(公告)日:2020-08-25
申请号:CN202010640394.2
申请日:2020-07-06
Applicant: 河南科高中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河南省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亚麻荠种子标准指纹图谱的建立和芦丁含量的测定方法,包括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指纹图谱制作和HPLC色谱条件的选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12批亚麻荠种子进行测定,通过分析比较,确定了16个共有特征峰,这些共有特征峰构成了亚麻荠种子的指纹特征,可作为亚麻荠种子的标准指纹图谱。本发明标准指纹图谱出峰多、各峰分离度良好,方法重复性好,所建立的标准指纹图谱能有效地表征和控制亚麻荠种子的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08414666B
公开(公告)日:2020-05-05
申请号:CN201810368255.1
申请日:2018-04-23
Applicant: 河南科高中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1N30/8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姜药材挥发油提取物中姜辣素含量的测定方法,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紫外检测器(UPLC‑DAD)的分离分析技术,借助一测多评方法,采用试样中不存在的性能稳定且易得的纯物质N‑香草基壬烷酰胺对照品作为内参物,建立该组分与试样中4个姜辣素组分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通过校正因子计算,实现对姜药材挥发油提取物中的4个姜辣素组分的含量进行测定。本发明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准确高效,成本低廉,可以客观,准确的评价姜药材及其提取物与制剂的品质,并用于质量控制,可解决因对照品缺乏而无法客观、合理地控制姜药材挥发油提取物的问题,对控制质量和保证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0579548A
公开(公告)日:2019-12-17
申请号:CN201910986384.1
申请日:2019-10-17
Applicant: 河南科高中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野菊花药材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首先构建野菊花药材的指纹图谱,通过模式识别法对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合一测多评全面反映野菊花药材中多成分的定性定量信息;首先制备混合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混合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检测,并记录混合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的指纹图谱,再通过一测多评法记录12种成分的峰面积,计算相对校正因子,用校正因子计算12种组份的含量。本发明中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野菊花中12种组份含量,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快速准确实现了野菊花中多指标成分同时定量,12种组份分离度好,为野菊花质量控制奠定理论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0037308A
公开(公告)日:2019-07-23
申请号:CN201910320630.X
申请日:2019-04-20
Applicant: 河南科高中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IPC: A23L33/125 , A23L29/00 , A23L5/30 , A23L5/41 , A23L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山药多糖粉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食品保健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山药多糖粉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组分:100份山药、0.7-2.5份蒙脱土、0.3-1.1份多孔碳酸钙、0.2-0.6份柠檬酸钠;制备方法包括:将山药预处理后加入柠檬酸钠打浆制成山药浆液,对山药浆液进行酶解处理,离心,取上清液即为山药多糖浆液,在山药多糖浆液中加入蒙脱土超声搅拌处理,然后再加入多孔碳酸钙,搅拌均匀,制得喷雾液,将喷雾液进行喷雾干燥即得山药多糖粉。本发明制得的山药多糖粉复溶效果好、活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08414666A
公开(公告)日:2018-08-17
申请号:CN201810368255.1
申请日:2018-04-23
Applicant: 河南科高中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1N30/8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姜药材挥发油提取物中姜辣素含量的测定方法,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紫外检测器(UPLC-DAD)的分离分析技术,借助一测多评方法,采用试样中不存在的性能稳定且易得的纯物质N-香草基壬烷酰胺对照品作为内参物,建立该组分与试样中4个姜辣素组分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通过校正因子计算,实现对姜药材挥发油提取物中的4个姜辣素组分的含量进行测定。本发明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准确高效,成本低廉,可以客观,准确的评价姜药材及其提取物与制剂的品质,并用于质量控制,可解决因对照品缺乏而无法客观、合理地控制姜药材挥发油提取物的问题,对控制质量和保证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8948699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047226.7
申请日:2024-08-01
Applicant: 河南省纳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河南省科学院
IPC: A61K8/9789 , A61Q19/00 , A61Q19/08 , A61P2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氧化抗炎活性的亚麻荠植株糖类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先将亚麻荠植株用水提取,再经发酵、酶解、过滤、浓缩、醇沉、再次过滤后,得到滤渣和滤液,滤渣经水溶、超滤、浓缩、冷冻干燥,得亚麻荠植株提取物Ⅰ,滤液经浓缩、树脂柱洗脱、浓缩、冷冻干燥,得亚麻荠植株提取物Ⅱ,亚麻荠植株提取物Ⅰ和/或亚麻荠植株提取物Ⅱ即为亚麻荠植株糖类提取物;本发明还公开了亚麻荠植株糖类提取物在制备抗炎和/或抗氧化化妆品中的应用。本发明所述亚麻荠植株糖类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对脂多糖诱导的人永生化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aCat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温和无刺激。
-
公开(公告)号:CN113138238A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申请号:CN202110405210.9
申请日:2021-04-15
Applicant: 河南省纳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河南省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亚麻荠种子中8种黄酮类及酚酸类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检测器及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分离分析技术,借助一测多评方法,以易得的儿茶素对照品作为内参物,与其他7个组分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通过校正因子计算,实现对亚麻荠种子中的8个黄酮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本发明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准确高效,成本低廉,快速准确实现了亚麻荠种子中多指标成分同时定量,8种组份分离度好,为亚麻荠种子质量控制奠定理论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9112987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283501.5
申请日:2024-09-13
Applicant: 河南省纳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河南省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秦皮艾草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将灭菌后的秦皮粉末与含发酵菌和生物酶的水溶液混合,发酵,酶解;加入水提取,过滤,减压浓缩,离心,取上清液过聚酰胺树脂柱,先用水洗脱,再用10%‑30%乙醇洗脱,最后用70%‑90%乙醇洗脱并收集洗脱液,减压浓缩至干,得秦皮木脂素类成分提取物;艾草粉末中加入含水量10%‑30%的DES、及2%‑5%的纤维素酶,提取,过滤,滤液减压浓缩,离心,取上清液过中压制备色谱,30‑50%乙醇洗脱并收集洗脱液,减压浓缩至干,即得艾草绿原酸类成分提取物;所述秦皮艾草组合物即为秦皮木脂素类成分提取物和/或艾草绿原酸类成分提取物的混合物。该秦皮艾草组合物具有抗菌抗炎抗过敏作用,可广泛用于痤疮的预防和治疗。
-
公开(公告)号:CN117643558A
公开(公告)日:2024-03-05
申请号:CN202311525332.7
申请日:2023-11-15
Applicant: 河南省科学院 , 河南省纳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IPC: A61K8/92 , A61K8/9789 , A61K8/73 , A61K8/86 , A61K8/49 , A61K8/11 , A61Q11/00 , A61P1/02 , A61P3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公开含有艾叶油微囊漱口水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取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加入热水和助剂,高速搅拌,得到壁材溶液A;取麦芽糊精和艾叶多糖,加入热水,搅拌溶解,得壁材溶液B;取艾叶油,加入壁材溶液A中,搅拌乳化,得到乳液C,将乳液C加入壁材溶液B中,均质,形成细腻均一的乳状液,喷雾干燥,得艾叶油微囊;取艾叶油微囊、艾叶黄酮提取物、丙二醇、透明质酸钠和植物香精加入超纯水中,加热、搅拌,加入酸度调节剂调节pH值,冷却静置后过滤,滤液采用巴氏消毒法进行灭菌处理,检测、灌装,得漱口水。本发明中制备的艾叶油微囊外形呈圆形,表面致密无裂纹,能提高艾叶油的长期稳定性,以保证其抑菌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