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钠离子电池用生物质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626630A

    公开(公告)日:2023-01-20

    申请号:CN202211388183.X

    申请日:2022-11-08

    申请人: 湘潭大学

    摘要: 本发明通过简单的多次煅烧、沥青包覆和碳化处理工艺,制得具有优异储钠性能钠离子电池用生物质碳负极材料,是一种低成本、易合成、绿色环保的以茶籽壳和沥青为原料的生物质硬碳材料合成工艺,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可扩展、成本低廉的特点,所得到的钠离子电池用生物质碳负极材料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和合适的层间距,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本发明实施例3制备的钠离子电池用生物质碳负极材料,首次充电容量为310.5mAh g‑1,首效为92.5%,循环50周后,容量几乎不衰减,表明其循环性能优异,满足工业化要求。

    一种螺旋固态电卡制冷器及制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719463A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2210438976.1

    申请日:2022-04-25

    申请人: 湘潭大学

    IPC分类号: F25B2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螺旋固态电卡制冷器及制冷方法,其中制冷器包括电卡螺旋结构、旋转控制器、绝热隔膜、液体腔;电卡螺旋结构包括电介质和布设于电介质中的第一螺旋电极、第二螺旋电极,第一螺旋电极和第二螺旋电极将电介质分割成螺旋层结构;液体腔环设于螺旋结构外且固定连接,腔内储存有传热介质;绝热隔膜至少覆盖液体腔外侧一半圆周对应的面积,液体腔外侧未覆盖区域作为换热面;旋转控制器与螺旋结构的中心相连接,用于驱使螺旋结构转动;激励电压触点、接地触点分别位于第一螺旋电极、第二螺旋电极的端点处。通过螺旋电极将电介质分割成螺旋层结构,提高了电介质的利用率,从而使得螺旋固态电卡制冷器具有更优异的制冷性能。

    一种钠离子电池用生物质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626630B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211388183.X

    申请日:2022-11-08

    申请人: 湘潭大学

    摘要: 本发明通过简单的多次煅烧、沥青包覆和碳化处理工艺,制得具有优异储钠性能钠离子电池用生物质碳负极材料,是一种低成本、易合成、绿色环保的以茶籽壳和沥青为原料的生物质硬碳材料合成工艺,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可扩展、成本低廉的特点,所得到的钠离子电池用生物质碳负极材料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和合适的层间距,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本发明实施例3制备的钠离子电池用生物质碳负极材料,首‑1次充电容量为310.5mAh g ,首效为92.5%,循环50周后,容量几乎不衰减,表明其循环性能优异,满足工业化要求。

    一种螺旋固态电卡制冷器及制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719463B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210438976.1

    申请日:2022-04-25

    申请人: 湘潭大学

    IPC分类号: F25B2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螺旋固态电卡制冷器及制冷方法,其中制冷器包括电卡螺旋结构、旋转控制器、绝热隔膜、液体腔;电卡螺旋结构包括电介质和布设于电介质中的第一螺旋电极、第二螺旋电极,第一螺旋电极和第二螺旋电极将电介质分割成螺旋层结构;液体腔环设于螺旋结构外且固定连接,腔内储存有传热介质;绝热隔膜至少覆盖液体腔外侧一半圆周对应的面积,液体腔外侧未覆盖区域作为换热面;旋转控制器与螺旋结构的中心相连接,用于驱使螺旋结构转动;激励电压触点、接地触点分别位于第一螺旋电极、第二螺旋电极的端点处。通过螺旋电极将电介质分割成螺旋层结构,提高了电介质的利用率,从而使得螺旋固态电卡制冷器具有更优异的制冷性能。

    一种废旧电池中石墨再生方法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003235A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10703684.0

    申请日:2023-06-14

    申请人: 湘潭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废旧电池中负极石墨的再生方法,涉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回收领域。包括:废旧电池中拆解的石墨在机械搅拌下酸处理,得到初步提纯的石墨;将初步提纯的石墨置于管式炉中,在惰性气氛及高温条件下煅烧,原位修饰于石墨表面;再将石墨放置到含包覆液的球磨罐中,湿法球磨的方式进行表面包覆,然后干燥除去溶剂,再将干燥后的产物置于管式炉中,碳化处理得到再生石墨负极材料。利用本方法实现废旧石墨负极的循环利用,缓解了现有方法得到的石墨负极材料粒径较大,包覆不均匀,及作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时容量偏低,首效偏低,容量衰减较快等技术问题,而且还可避免因废旧石墨负极不能有效利用给环境带来的“黑色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