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分离器及空调机组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670038A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0936637.5

    申请日:2024-07-12

    IPC分类号: F25B43/02 F24F5/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分离器及空调机组,其中,油分离器包括壳体和多个分离结构,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分离腔,多个所述分离结构沿制冷剂流动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分离结构包括:挡板,所述挡板的外周设置有通气开口;第一滤网,所述第一滤网与所述挡板对应设置,所述制冷剂全部流经所述第一滤网。本发明的油分离器及空调机组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油分离器存在气态制冷剂与冷冻油分离效率低的问题。

    油分离器、制冷机组及空调设备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532851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829711.3

    申请日:2024-06-25

    IPC分类号: F25B43/02 F25B43/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分离器、制冷机组及空调设备,该油分离器包括外壳体与分离仓。分离仓设置于外壳体的内部,分离仓的仓体上设置有进气管,进气管用于连通分离仓内部的分离腔与制冷机组的压缩机的排气口。仓体在厚度方向上构造为多层结构,多层结构包括最外侧的仓壳以及内侧的至少一层分离滤网,所述分离滤网围成所述分离腔,仓壳上设置有多个分离孔。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滤网与油气混合流体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可以提高油滴被滤网吸附的效果;并且油气混合流体在分离仓中会与滤网产生多次撞击,除了撞击本身就能分离油滴以外,多次撞击也增加了油气混合流体与分离滤网的接触次数与时间,增大油滴被滤网有效吸附的几率,提高分离效果。

    冰浆制备器、制冰系统及空调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091327A

    公开(公告)日:2023-11-21

    申请号:CN202310998353.4

    申请日:2023-08-08

    IPC分类号: F25C1/00 B01D29/56

    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冰浆制备器、制冰系统及空调,该冰浆制备器包括:筒体,具有容置腔,所述筒体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进口和出口,沿高度方向,所述进口位于所述出口上方;搅拌件,至少部分在所述高度方向位于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之间的所述容置腔,用于对从所述进口进入的过冷液体搅拌以形成冰浆;蓄冰罐,位于所述筒体的一侧,所述出口包括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口用于排出所述冰浆中的液体,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蓄冰罐连通,所述蓄冰罐用于收集排出液体后的所述冰浆。该冰浆制备器、制冰系统及空调,一体式配合结构简单,降低制冰浆难度,能够生成高浓度冰浆。

    一种分离结构
    4.
    发明公开
    一种分离结构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7006756A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10970868.3

    申请日:2023-08-02

    IPC分类号: F25B43/02 F25B43/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离结构,第一分离罐内具有第一分离腔,第一分离罐的外壳上设置有与第一分离腔连通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以使从第一进气口进入第一分离腔的流体依次经过第一导流组件和过滤部后,从第一出气口排出;第一分离腔内设置有第一导流组件和过滤部;第一导流组件用于引导流体,过滤部用于过滤流体中的油体;第二分离罐位于第一分离腔外部,第二分离罐与第一分离罐连接;第二分离罐具有与第二分离腔连通的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第二分离罐具有用于引导流体的第二导流组件,以使从第二进气口进入第二分离腔的流体,依次经过第二导流组件和第二出气口后,进入第一进气口,解决了罐内油液的分离不够充分的技术问题。

    换热器和制冷系统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086050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310130781.5

    申请日:2023-02-17

    IPC分类号: F25B39/04 F25B40/04

    摘要: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和制冷系统。换热器包括:壳体,具有气态工质进口和液态工质出口;去过热组件,位于壳体内,包括分隔壁和第一换热管,分隔壁将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去过热腔和冷凝腔,气态工质进口与去过热腔连通,液态工质出口与冷凝腔连通,分隔壁上设有连通去过热腔与冷凝腔的去过热腔出口,第一换热管被配置为冷却经气态工质进口进入内部空间的气态工质,第一换热管的至少部分管段位于去过热腔内以冷却去过热腔内的气态工质;和第二换热管,位于冷凝腔内,被配置为将从去过热腔进入冷凝腔的气态工质冷凝为液态工质。本公开利于提高换热器的去过热换热的换热系数,从而提高换热器整体换热效率。

    去过热组件、换热器和制冷系统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930490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310130772.6

    申请日:2023-02-17

    IPC分类号: F25B40/04 F25B39/04

    摘要: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去过热组件、换热器和制冷系统。去过热组件包括:分隔壁,分隔壁围成去过热腔,分隔壁上设有连通去过热腔的去过热腔进口和去过热腔出口;第一换热管,第一换热管的至少部分管段位于去过热腔内以冷却去过热腔内的气态工质;和均气板,位于去过热腔内并设置于去过热腔进口和去过热腔出口之间,第一换热管的至少部分管段位于均气板与去过热腔出口之间,均气板具有分为两种直径不同的均气孔组的多个均气孔。

    一种换热翅片结构、换热管及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15790237A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1378231.7

    申请日:2022-11-04

    IPC分类号: F28F1/36 F28F13/0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翅片结构、换热管及换热器,涉及换热器件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换热翅片的冷凝传热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该换热翅片结构包括主翅片以及形成于主翅片侧面的多重阶梯状副翅结构,多重阶梯状副翅结构能够在刺破冷凝液膜的同时增加冷凝液膜的表面张力,加速冷凝液向换热翅片的翅根方向流动。本发明通过主翅片侧面的多重阶梯状副翅结构的设计,对冷凝液膜的厚度进行多重减薄,多重的阶梯状设置实现了曲率半径的多重调整和改变,增加了冷凝液膜的表面张力,促进冷凝液膜的迅速排走,设置该换热翅片结构提高了换热管和换热器的冷凝传热效率。

    换热器用均流装置、换热器及空调器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5628639A

    公开(公告)日:2023-01-20

    申请号:CN202211324490.1

    申请日:2022-10-27

    IPC分类号: F28F9/22 F28D7/02 F24F13/30

    摘要: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用均流装置、换热器及空调器设备,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均流盘的设置方式导致换热器的换热能效不高的问题。该均流装置包括均流结构及连接结构,连接结构安装于均流结构上,且均流结构能通过连接结构与盘管组件形成连接,避免了均流结构与换热器的壳体及内筒体之间的焊接连接,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热应力变形带来的均流结构与对应盘管的位置偏移问题,保证了布液效果。均流结构与换热器的壳体及内筒体之间均形成有流体间隙,可使上降膜区蒸发的气体通过该流体间隙,液态冷媒能从均流结构上布液至位于下降膜区的盘管组件上。减弱了气态冷媒对液态冷媒的冲击,提高布液效果,从而提升换热效率。

    换热器及空调机组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574630A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211382458.9

    申请日:2022-11-07

    IPC分类号: F28D7/00 F28F9/22 F25B39/0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换热器及空调机组。换热器包括:壳体;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壳体内部分隔成进气换热区和储液换热区;所述进气换热区和所述储液换热区内均设置有换热管。本发明提供的换热器及空调机组,利用第一隔板对进气换热区的换热管与储液换热区的换热管进行分隔,并能够对壳体内的气流进行导流,使得气流不会直接流动至储液换热区的换热管处,从而避免储液换热区的换热管处产生非相变换热,也即在储液换热区的换热管处能够进行相变换热,从而有效的提高换热效率。

    换热器及空调机组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574629A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211382448.5

    申请日:2022-11-0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换热器及空调机组。换热器包括壳体;布液器,所述布液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布液器由泡沫金属制成。本发明提供的换热器及空调机组,将布液器采用泡沫金属制成,充分利用泡沫金属的多孔性进行布液,增加布液的均匀性,有效的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布液器采用滴淋孔而存在的液膜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从而提高壳体内换热管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