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包裹式防护屏障的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822644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410101177.4

    申请日:2024-01-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层包裹式防护屏障的施工方法,涉及岩土工程支挡加固领域,用以解决多层土工格栅和多层土体之间未形成整体结构导致在承受侧向冲击力时容易导致沿土工格栅与土体接触界面产生水平滑移的问题。该方法包括将固定块放置在底层平铺段上靠近两端的位置,将第一层土工格栅的端部包裹固定块,形成环形包裹段;在底层平铺段上填筑填料至下层填充层的标高处,压实,得到下层填充层;在内层平铺段上填筑填料至上层填充层的标高处,压实,得到上层填充层得到下层的压实层,完成所有压实层的施工,得到双层包裹式防护屏障。本发明可用于承受爆炸产生的侧向冲击力。

    一种双层包裹式土工格栅加筋土防护屏障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627047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410101176.X

    申请日:2024-01-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层包裹式土工格栅加筋土防护屏障及其施工方法,涉及岩土工程支挡加固领域,用以解决多层土工格栅和多层土体之间未形成整体结构导致在承受侧向冲击力时容易导致沿土工格栅与土体接触界面产生水平滑移的问题。该防护屏障包括层间拉紧件和依次层叠设置的多个压实层,底层平铺段的端部与环形包裹段连接,内层平铺段的端部依次与向上弯折部和向内弯折部连接,底层平铺段、下层填充层、内层平铺段和上层填充层层叠,固定块位于环形包裹段围成的包裹腔中,向上弯折部和向内弯折部穿过上一层压实层中的底层平铺段并包裹上一层压实层中的下层填充层的端部。本发明可用于承受爆炸产生的侧向冲击力。

    基于套筒连接的钢木组合连接节点

    公开(公告)号:CN114753510A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210435995.9

    申请日:2022-04-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套筒连接的钢木组合连接节点,属于建筑构件技术领域。包括短木梁、长木梁、木柱以及用于连接三者的梁柱连接装置,短木梁、长木梁、木柱内设分别设置有短木梁工字钢、长木梁工字钢、木柱工字钢,并套设有短木梁套筒、长木梁套筒、木柱套筒;梁柱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长木梁与短木梁之间的长短木梁连接装置、设置在短木梁与木柱之间的短木梁与柱连接装置以及设置在长木梁与木柱之间的长木梁与柱连接装置;本发明具有模块无缝拼接,模板构件形状和几何尺寸多样化并准确,质量稳定的特点,大大节省了施工时间,提高了效率。

    矩形钢管OSB木组合预应力楼板

    公开(公告)号:CN114319674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210144413.1

    申请日:2022-02-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矩形钢管OSB木组合预应力楼板,属于土木工程楼板结构技术领域。包括中间板、左边板、右边板、前挡板、后挡板、左锚板以及右锚板;所述中间板为多组,多组中间板之间卯榫连接为一体,其左右两侧还分别卯榫连接有左边板以及右边板;左边板以及右边板的外侧还分别设置有左锚板以及右锚板;中间板、左边板、右边板的前后均通过一前挡板和一后挡板卯榫连接在一起;多组中间板之间、中间板与左边板之间、中间板与右边板之间均通过一插接钢管连接在一起。本发明采用钢木组合结构,在板底横向施加预应力钢筋,纵向采用钢管,起到类似于钢筋混凝土中钢筋网的效果。还可以发挥木材和钢材各自的优点。

    侧板加强型节点的弹簧刚度计算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8350145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428574.2

    申请日:2024-04-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侧板加强型节点的弹簧刚度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包括:基于组件法确定目标节点的宏观力学模型;其中,目标节点为侧板加强型梁柱连接节点,宏观力学模型包括盖板和侧板;基于变形协调原则设置目标节点的各部分对应的等效弹簧;其中,盖板和侧板部分对应的等效弹簧为串联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第一弹簧表示无侧板部分的盖板受力贡献,第二弹簧表示有侧板部分的盖板受力贡献;针对每个部分,基于该部分的结构参数和弹性模量确定该部分对应的等效弹簧的刚度。本发明能够精确表示侧板加强型梁柱连接节点中侧板及盖板部分在节点中的受力贡献,便于进行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

    一种拼装式钢木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

    公开(公告)号:CN114263296B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210144428.8

    申请日:2022-02-17

    Inventor: 熊清清 王岩 张旺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拼装式钢木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其主要由楼板、墙板以及带端柱的剪力墙拼装组合而成,带端柱的剪力墙包括剪力墙端柱和剪力墙,剪力墙端柱由T型柱钢板组合以及其内插接的L型木板、不对称U型木板组合拼装而成;剪力墙由左墙体、右墙体以及中间墙体构成,墙板包括依次榫接的T型柱连接墙板、中间墙板以及过渡板;过渡板一端与中间墙板连接,另一端与转接装置拼接;转接装置由中间的矩形柱体以及外周的至少两组墙肢构成;楼板包括榫卯连接在一起的中间板、左边板、右边板。本发明整体稳定性好、环保、抗拉抗弯以及抗压性能较高。

    基于套筒连接的钢木组合连接节点

    公开(公告)号:CN114753510B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210435995.9

    申请日:2022-04-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套筒连接的钢木组合连接节点,属于建筑构件技术领域。包括短木梁、长木梁、木柱以及用于连接三者的梁柱连接装置,短木梁、长木梁、木柱内设分别设置有短木梁工字钢、长木梁工字钢、木柱工字钢,并套设有短木梁套筒、长木梁套筒、木柱套筒;梁柱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长木梁与短木梁之间的长短木梁连接装置、设置在短木梁与木柱之间的短木梁与柱连接装置以及设置在长木梁与木柱之间的长木梁与柱连接装置;本发明具有模块无缝拼接,模板构件形状和几何尺寸多样化并准确,质量稳定的特点,大大节省了施工时间,提高了效率。

    基于套筒连接的钢木组合连接体系

    公开(公告)号:CN114622657B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210435226.9

    申请日:2022-04-24

    Inventor: 熊清清 张旺 王岩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套筒连接的钢木组合连接体系,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其由多组钢木组合连接节点拼合而成,包括由上下两组钢木组合连接节点拼接而成的角柱节点区域,以及由上、下、左、右四组钢木组合连接节点相对拼合而成的边柱节点区域。钢木组合连接节点包括短木梁、长木梁、木柱以及用于连接三者的梁柱连接装置,短木梁、长木梁、木柱内设分别设置有短木梁工字钢、长木梁工字钢、木柱工字钢,并套设有短木梁套筒、长木梁套筒、木柱套筒;梁柱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长木梁与短木梁之间的长短木梁连接装置、设置在短木梁与木柱之间的短木梁与柱连接装置以及设置在长木梁与木柱之间的长木梁与柱连接装置。

    一种拼装式钢木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

    公开(公告)号:CN114263296A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2210144428.8

    申请日:2022-02-17

    Inventor: 熊清清 王岩 张旺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拼装式钢木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其主要由楼板、墙板以及带端柱的剪力墙拼装组合而成,带端柱的剪力墙包括剪力墙端柱和剪力墙,剪力墙端柱由T型柱钢板组合以及其内插接的L型木板、不对称U型木板组合拼装而成;剪力墙由左墙体、右墙体以及中间墙体构成,墙板包括依次榫接的T型柱连接墙板、中间墙板以及过渡板;过渡板一端与中间墙板连接,另一端与转接装置拼接;转接装置由中间的矩形柱体以及外周的至少两组墙肢构成;楼板包括榫卯连接在一起的中间板、左边板、右边板。本发明整体稳定性好、环保、抗拉抗弯以及抗压性能较高。

    一种双层包裹式土工格栅加筋土防护屏障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627047B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410101176.X

    申请日:2024-01-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层包裹式土工格栅加筋土防护屏障及其施工方法,涉及岩土工程支挡加固领域,用以解决多层土工格栅和多层土体之间未形成整体结构导致在承受侧向冲击力时容易导致沿土工格栅与土体接触界面产生水平滑移的问题。该防护屏障包括层间拉紧件和依次层叠设置的多个压实层,底层平铺段的端部与环形包裹段连接,内层平铺段的端部依次与向上弯折部和向内弯折部连接,底层平铺段、下层填充层、内层平铺段和上层填充层层叠,固定块位于环形包裹段围成的包裹腔中,向上弯折部和向内弯折部穿过上一层压实层中的底层平铺段并包裹上一层压实层中的下层填充层的端部。本发明可用于承受爆炸产生的侧向冲击力。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