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式制冷机所使用的油箱以及离心式制冷机

    公开(公告)号:CN111854231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1910344619.7

    申请日:2019-04-26

    IPC分类号: F25B31/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的离心式制冷机所使用的油箱以及离心式制冷机,防止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混合流体的喷流与来自压缩机的润滑油碰撞,能够增加润滑油的回收率。油箱(30)具备:用于将润滑油贮存于内部的贮存容器(51)、用于使供给至滑动部的润滑油返回贮存容器(51)内的油入口(54)、用于将制冷剂液体与润滑油的混合流体导入贮存容器(51)内的混合流体入口(56)、用于释放贮存容器(51)内的制冷剂蒸气的制冷剂出口(58)、以及防止从油入口(54)流入到贮存容器(51)内的润滑油与从混合流体入口(56)流入到贮存容器(51)内的混合流体碰撞的构造体(60)。

    离心式制冷机所使用的油箱以及离心式制冷机

    公开(公告)号:CN210292434U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920590406.8

    申请日:2019-04-26

    IPC分类号: F25B31/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心式制冷机所使用的油箱以及离心式制冷机,防止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混合流体的喷流与来自压缩机的润滑油碰撞,能够增加润滑油的回收率。油箱(30)具备:用于将润滑油贮存于内部的贮存容器(51)、用于使供给至滑动部的润滑油返回贮存容器(51)内的油入口(54)、用于将制冷剂液体与润滑油的混合流体导入贮存容器(51)内的混合流体入口(56)、用于释放贮存容器(51)内的制冷剂蒸气的制冷剂出口(58)、以及防止从油入口(54)流入到贮存容器(51)内的润滑油与从混合流体入口(56)流入到贮存容器(51)内的混合流体碰撞的构造体(60)。(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卧式管壳式冷凝器及换热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260568A

    公开(公告)日:2019-09-20

    申请号:CN201910661402.9

    申请日:2019-07-22

    IPC分类号: F25B39/04 F28D7/16 F25B1/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卧式管壳式冷凝器,壳体、内置在所述壳体中并沿所述壳体轴向延伸的传热管群以及用于支撑所述传热管群的支撑板,所述传热管群中具有层间气流间隙和同层气流间隙,所述层间气流间隙平行于水平面并将所述传热管群在高度方向上分为两层以上的传热管群,至少一层所述传热管群中设置有所述同层气流间隙,所述同层气流间隙将同一层的所述传热管群分为两组以上的传热管群。该卧式管壳式冷凝器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本发明中还公开了一种采用上述卧式管壳式冷凝器的换热系统。

    一种卧式管壳式冷凝器及换热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10242101U

    公开(公告)日:2020-04-03

    申请号:CN201921151624.8

    申请日:2019-07-22

    IPC分类号: F25B39/04 F28D7/16 F25B1/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卧式管壳式冷凝器,包括壳体和内置在所述壳体中并沿所述壳体轴向延伸的传热管,所述传热管在所述壳体内形成多个传热管组,任意相邻两个传热管组之间均具有分组间隙,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管板,换热介质室隔着所述管板配置于所述传热管组的两端,且至少一个所述换热介质室的内表面还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嵌入所述分组间隙内后将所述传热管组分隔为所需的流程数。该管壳式冷凝器有效减少了产品的规格和种类,降低了管理难度和成本,同时该种管壳式冷凝器有利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因而也就降低了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卧式管壳式冷凝器的换热系统。

    冷凝器及其出液箱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340133U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221199114.X

    申请日:2022-05-18

    IPC分类号: B01D5/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凝器及其出液箱,其中冷凝器的出液箱包括箱体,箱体上设有进液口、主循环冷媒取液口和冷却冷媒取液口,冷却冷媒取液口位于主循环冷媒取液口下方,进液口位于箱体上方。在具体使用时,将箱体安装在冷凝器主体底端。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在本申请提供的出液箱中,冷凝器主体内的冷媒可先流入出液箱下部。即使冷凝器内冷媒液面降低,也可优先保证冷却冷媒取液口的冷媒取液。同时,出液箱下部到冷凝器出口有一定高度,可避免较多气体混入,同时避免冷凝器内冷媒过多填充的情况,有效地降低了冷凝器的使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