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253981A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1479761.5
申请日:2023-11-08
申请人: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
IPC分类号: H01M4/13 , H01M4/62 , H01M10/42 , H01M10/05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锂硫电池正极的复合隔层,包括功能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其中功能材料包括无机二维氮化物纳米片与其上原位生长的有机纳米颗粒。其中具有较强化学吸附能力的金属有机框架纳米颗粒提高隔层对多硫化物的吸附及催化转化能力;具有低密度、质轻且分散性很好的无机二维非金属氮化物纳米片材料如氮化碳等作为有机纳米颗粒的载体,提高纳米颗粒分散度,增强隔层物理与化学稳定性;通过原位生长方法复合,使得两种材料接触更加均匀,减少团聚现象,增多极性活性位点,进一步增强隔膜对多硫化物的锚定作用,提高电池循环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682204A
公开(公告)日:2020-09-18
申请号:CN202010567407.8
申请日:2020-06-19
申请人: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稀土元素掺杂型硅酸盐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包括活性组分Li2M1-3/2xRxSiO4以及包裹于活性组分Li2M1-3/2xRxSiO4外的导电剂包覆层;其中,M为Fe及Mn中一种或两者的组合,R为La、Ce、Nd、Sm及Yb其中一种或几种的组合,0<x≤2/3,该正极材料具有离子导电率高及循环性能好的特点,且制备方法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18406451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619602.9
申请日:2024-05-20
申请人: 齐河力厚化工有限公司 , 西安交通大学
IPC分类号: C09J133/02 , H01M4/62 , H01M4/134 , H01M10/0525 , C08F220/06 , C08F220/56 , C08F222/06 , C08F220/58 , C08F230/08 , C08F228/0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性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性粘结剂,由包括水和以下质量份的原料制备得到:丙烯酸150~200份;马来酸酐30~150份;丙烯酰胺5~200份;磺酸基功能性单体5~50份;硅烷功能性单体1~10份;引发剂1.1~2份。本发明通过引入含磺酸基和硅烷功能性单体来提高丙烯酸粘结剂的强度和弹性,改善了水性粘结剂与硅基负极相互作用力,提高硅负极材料与极片的结合力,减少了硅负极循环期间大体积变化导致的颗粒脱落和破碎导致的容量衰减现象,提高了电池循环稳定性,延长了电池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7650285A
公开(公告)日:2024-03-05
申请号:CN202410025334.8
申请日:2024-01-08
申请人: 西安交通大学
IPC分类号: H01M10/0567 , H01M10/0525 , H01M10/0569
摘要: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无氟局部高浓度锂电池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锂二次电池中的应用,本发明的无氟局部高浓度锂电池电解液由锂盐、醚类有机溶剂、无氟芳香烃稀释剂组成,是完全由无氟溶剂制成的电解液,本发明提出的无氟局部高浓电解液与现有技术的含氟局部高浓电解液相比,由于无氟芳香烃稀释剂对锂金属具有良好的热力学稳定性,高压下不容易分解产气,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所以获得的无氟局部高浓电解液循环稳定性好、成本低、环境友好、粘度和密度低,适合商业化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6544387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706183.8
申请日:2023-06-14
申请人: 西安交通大学
IPC分类号: H01M4/36 , H01M4/525 , H01M4/505 , H01M10/0525 , C01G53/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晶高镍三元层状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其化学组成为:Li(Ni1‑x‑yCoxMny)O2,1‑x‑y≥0.8;具有八面体SC‑NCM结构。制备方法包括:首先三元前驱体通过共沉淀法进行制备,采用HEPES作为螯合剂,同时利用HEPES和NaOH共同调节pH,再加入沉淀辅助剂,有效提高了前驱体的纯度和晶体取向,同时抑制了一次颗粒的生长;其次锂盐的煅烧采用多次煅烧工艺,提高了产物的循环性能和热稳定性,可以有效抑制充放电过程中微裂纹的形成。此外较小的一次颗粒前驱体使得单晶正极材料的粒径大大减小,提高了Li+扩散系数,最终提高了正极材料的实际比容量和倍率性能,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具有优异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335710B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111550127.7
申请日:2021-12-17
申请人: 西安交通大学
IPC分类号: H01M10/0565 , H01M10/05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双改性固态电解质膜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对组成固态电解质的聚合物进行改性,接枝上能够协助传输Li+的官能团,对无机碳瓷填料进行表面处理,使其表面带有能够传递Li+的醚低聚物,聚合物和陶瓷填料携带的官能团的相似性提高了陶瓷填料与聚合物的亲和性,使得Li+能够在有机‑无机相界面之间快速传输、强化了界面、降低了界面阻抗;与不经过改性的电解质膜相比,离子电导率有较大提升,用于锂离子电池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而且制备方法简单,可应用于规模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4806686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394965.8
申请日:2022-04-15
申请人: 西安交通大学 , 苏州茂开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C10M169/04 , C10N40/22 , C10N30/0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铝箔、铜箔用易挥发复合型切削液及其制备方法,复合型切削液包括10~50%的饱和烷烃、10~70%的烯烃、10~75%的格尔伯特醇、1~10%的离子液体,格尔伯特醇中的羟基上的氧原子有较大的电负性,具有亲核性,而烯烃的碳原子容易与羟基氧发生耦合,格尔伯特醇与烯烃耦合形成的结构具有多个烷烃基的结构,协同发挥出单独添加烯烃或者单独添加格尔伯特醇所达不到的润滑性能;饱和烷烃为碳链长度在C8~C16内的轻质矿物油,在室温自然放置的条件下便可挥发,同时增强了润滑性能,而且格尔伯特醇与烯烃耦合结构整体的分子量增大,增加了切削液整体的闪点至60℃以上,使其安全性更高,便于运输。
-
公开(公告)号:CN114156481A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2111453643.8
申请日:2021-12-01
申请人: 西安交通大学
IPC分类号: H01M4/62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052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原子级掺杂镍锰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片状三氧化二锰、镍源、锂源以及稀土金属氧化物混合均匀,然后利用快速升温技术,在600‑1000℃内进行煅烧,自然冷却至室温时,研磨后得到稀土金属原子级掺杂的镍锰酸锰酸锂正极材料;本发明原子级掺杂镍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效率高、设备要求低,易实现大规模的生产;本发明通过原子级掺杂稀土金属阳离子对电池材料镍锰酸锂进行改性,在晶体结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镍锰酸锂晶体结构的稳定性,减少了姜泰勒效应导致的锰在电解液中的溶解,从而有效的改善了镍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以及倍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3540574A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110707771.4
申请日:2021-06-24
申请人: 西安交通大学
IPC分类号: H01M10/058 , H01M10/0565 , H01M10/0525
摘要: 一种加热原位固化电解液的锂电池组装工艺,向电解液中加入聚合物单体和热引发剂,并搅拌均匀,得到可加热固化的电解液;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装配在一起,卷绕成芯后得到电芯;将电芯装入壳体内完成顶封、侧封,形成未注液的软包电池;将可加热固化的电解液注入软包电池内,然后密封,加热电解质固化,得到锂电池。本发明中电解液在锂电池封装之后由加热引发原位固化,保证了固态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良好接触,能够减少锂枝晶的形成,改善电池寿命。由本发明组装得到的锂离子电池中表现出较好的循环性能以及倍率性能。以NCM523/石墨电池为例,在循环1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在98%‑99.8%,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449374A
公开(公告)日:2019-03-08
申请号:CN201811231243.0
申请日:2018-10-22
申请人: 西安交通大学
IPC分类号: H01M4/13 , H01M4/62 , H01M10/052 , H01M10/058
摘要: 一种以氮化物/碳纳米管作为隔层的锂硫电池正极、电池及制备方法,包括在含硫正极上制备氮化物/碳纳米管隔层,形成以氮化物/碳纳米管作为隔层的锂硫电池正极;在惰性气氛中进行组装获得以氮化物/碳纳米管作为隔层的锂硫电池;以氮化物/碳纳米管作为隔层的锂硫电池由下至上依次为正极壳、以氮化物/碳纳米管作为隔层的锂硫电池正极、隔膜、电解液、金属锂负极和负极壳。通过引入具有极强电子传输能力和一定物理吸附能力的碳纳米管以提高正极的导电性、提升锂离子传输速率和降低电池整体阻抗,通过添加具有极强多硫化物化学吸附能力的氮化物,将多硫化物的扩散有效限制在隔层内,从而达到有效缓解穿梭效应、提高电池循环性能的目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