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功率锌银蓄电池充电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832480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1501959.4

    申请日:2022-11-28

    IPC分类号: H01M10/44 H02J7/00

    摘要: 本发明属于蓄电池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功率锌银蓄电池充电控制方法,包括:1)对新制成的单体电池,先消除高波电压后,充电至充电电压为1.90V时截止;2)对使用后的单体电池,使用前直接充电至充电电压≤1.90V,采用本发明的充电控制方法,能够提高单体电池输出电压约0.05V~0.08V,输出功率提高约3%~7%,同时还可以缩短电池充电时间60%~70%,并且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化成环节,不仅提高化成设备的利用率,还提高制造部门的生产能力。

    一种降低密封贮存的锌银蓄电池内部气压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708242A

    公开(公告)日:2023-02-21

    申请号:CN202211501951.8

    申请日:2022-11-28

    IPC分类号: H01M10/28 H01M10/32 H01M10/34

    摘要: 本发明属于锌银电池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密封贮存的锌银蓄电池内部气压的方法,锌银蓄电池加注电解液浸泡后,置于离心装置中,保持加速度为0.5g~10g下旋转1min~3min,单体电池注液口连接抽气装置,用抽气装置对锌银蓄电池内部进行抽真空,抽真空结束后,在5min内对锌银蓄电池进行密封,并低温贮存,本发明在电池加注电解液初期通过离心装置实现气液分离,再采用抽真空排气,以降低内部气压,同时结合低温贮存,降低了电极活性,抑制了负极腐蚀和正极分解,从而减少了电池内部压力,提高了电池长期贮存的内部压力稳定性。

    一种氟化石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299562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298435.2

    申请日:2024-03-15

    IPC分类号: H01M4/58 C01B32/10 H01M10/05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氟化石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氟化石墨材料为具有三维分级多孔结构的氟化石墨球体;所述氟化石墨材料由分级化的纳米片组成;所述氟化石墨材料的氟碳比为(0.7‑1.1):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氟化石墨材料,该FGS具有三维独特的分级结构,碳材料内的分级多孔结构有利于电解液的运输和离子扩散,可以将更活跃的表面暴露在电解质中,缩短电子和离子的扩散路径,便于快速的电化学反应,可有效提高锂氟化碳电池的倍率性能。本发明的氟化石墨材料所制得锂氟化碳电池的循环性能好,库伦效率可保持在99%以上。

    一种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263417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286471.7

    申请日:2024-03-13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负极材料包括M金属的泡沫材料、M金属的氮化物和M金属的氧化物;所述M金属的泡沫材料表面负载所述M金属的氮化物和M金属的氧化物;所述M金属选自铜、铁、铝、镍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中的负极材料为三维导电材料,可以有效降低沉积过程中的负极锂离子的极化,并为SEI层提供稳定支撑,有效提升锂金属循环过程中的库伦效率及循环稳定性。此外,负极材料中的M金属的氮化物和M金属的氧化物均对锂金属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便于后期在制备锂金属电池负极时能够与电镀形成的锂金属有较强的结合力,有效降低死锂的形成,并保证了电子传导的通畅性。

    一种氟化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183707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280776.7

    申请日:2024-03-12

    IPC分类号: C01B32/10 H01M4/5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氟化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合成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氟化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含氟MOF晶体进行碳化处理,得到所述氟化碳材料;所述含氟MOF晶体的制备原料包括镍盐和氟苯二甲酸。本发明利用“预先氟化前驱体”的方法将引入氟元素的步骤前置化,即先在有机单体中引入氟元素,再进行聚合,并通过条件控制,在后续的碳化过程中保留氟元素。采用镍盐和氟苯二甲酸作为原料,经溶剂热反应得到含氟MOF晶体,碳化后获得含均匀分布的C(sp2)‑F键放电活性中心的氟化碳材料,其导电性良好,用作正极材料时有利于放电产物的分解,实现正极材料的循环利用,可用于制备可充电的二次锂‑氟化碳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