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502554B
公开(公告)日:2018-04-06
申请号:CN201510835112.3
申请日:2015-11-26
申请人: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IPC分类号: C02F1/28 , C02F9/02 , B01J20/24 , C02F101/3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五角枫落叶生物吸附剂去除废水中孔雀石绿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含孔雀石绿的溶液中加生物吸附剂五角枫落叶,在25℃~40℃下,以170r/min振荡2~240min后,离心分离,确定孔雀石绿去除效果。本发明用五角枫落叶生物吸附剂去除废水中孔雀石绿的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原料易得,处理时间快,最好去除效果需要的振荡时间仅为5min,最高孔雀石绿染料的去除率为96.0%,五角枫落叶吸附剂吸附量较大,25℃其对孔雀石绿吸附值可达42.5mg/g。
-
公开(公告)号:CN105236585B
公开(公告)日:2017-10-31
申请号:CN201510762745.6
申请日:2015-11-11
申请人: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IPC分类号: C02F3/32
CPC分类号: Y02W10/18
摘要: 本发明属农业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深度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潮汐流人工湿地基质填料,包括三层基质结构,上下层结构均采用普用型基质,中层结构采用氮优选型基质和磷优选型基质;普用型基质包括粗砂和砾石;氮优选型基质包括沸石和碱加热的有机碳源;磷优选型基质包括蛭石、石灰石及煤灰渣;上层结构高度为10~20cm;中层结构高度为40~100cm,从上到下依次是高度为20~55 cm的等体积的蛭石及沸石混合料,高度为20~45 cm的等体积的石灰石、煤灰渣、沸石和适量碱加热的有机碳源混合料;下层结构高度为10~20cm。本发明可同时处理污水中的多种污染物、运行稳定、填料不易堵塞、经济高效。
-
公开(公告)号:CN104874414B
公开(公告)日:2017-06-20
申请号:CN201510028951.4
申请日:2015-01-21
申请人: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IPC分类号: B01J27/24 , A62D3/17 , C01B3/04 , A62D101/28
CPC分类号: Y02E60/364
摘要: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光催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大比表面积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剂及其在光催化降解TCP反应及光催化制氢气反应中应用;其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发生器,以N2为放电气体对三聚氰胺,双氰胺,尿素等催化剂前驱体进行放电,使前驱体缩聚。本发明具有操作简便,耗时短,能耗低,产物催化剂活性高,稳定性好等优点。由于此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及更高的电子‑空穴分离效率,使催化剂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对有机污染物的较强的催化降解能力及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气能力。该催化剂用于TCP的光催化降解过程及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气过程。
-
公开(公告)号:CN106556688A
公开(公告)日:2017-04-05
申请号:CN201611049454.3
申请日:2016-11-25
申请人: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IPC分类号: G01N33/24
CPC分类号: G01N33/2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根际区土壤氨化作用的测定方法,在生态系统中选取样地,在样地内,按野外多点混合采样方法布设取样点,选取个具有植物的取样点小单元;在小单元内以植物为中心取土样混合,每方位小心挖取带有根系的土体;用已灭菌的土壤锤轻轻敲击土体,并轻轻抖动,用已灭菌的土壤刀轻轻剔除附着在根系上的大颗粒土壤;然后,用已灭菌的毛刷将紧贴在根系1‑5mm 的根际土壤刷入已灭菌自封袋,将取得的混合土样立即放于具有冰块的保温箱贮存,运回实验室;最后,利用土壤培养‑康维微量扩散分析法,测定根际区土壤氨化作用。本发明对于进一步了解整个非根际区土壤氮素的地球生物化学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5256761B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510801571.X
申请日:2015-11-18
申请人: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CPC分类号: Y02W10/1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北方水源地低山丘陵区河流生物-物理生境系统的构建方法,其中,河道生物-物理生境生态系统的构建为:河道布设不同大小的砾石,河中生长有底栖藻类,河道边栽植水生植物;水陆交错带生物-物理生境生态系统的构建为:种植水生植物与草本植物,水生植物与草本植物的数量比为1:1.8~2.5;水生植物种植宽度为1~2m,草本植物种植宽度为4~6m;河岸生物-物理生境生态系统的构建为:种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本发明针对北方河流,尤其是因为挖沙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了长期摸索和构建。按照本发明的设计,经过2-5年的近自然生长,获得稳定的生物-物理生境生态系统,为水源地的保护提供强有力地植被措施,并能有效发挥各种生态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06423051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0606533.3
申请日:2016-07-29
申请人: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CPC分类号: Y02E50/14 , Y02E50/32 , B01J20/20 , B01J20/28009 , B01J20/28021 , B09C1/00 , C02F1/281 , C02F1/283 , C10B53/0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性活化水热生物炭微球的制备方法与应用。按如下步骤实施:将水生植物粉末、铁盐催化剂、去离子水在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制得水热生物炭微球;随后将水热生物炭微球、FeCl3、ZnCl2与去离子水充分混合后干燥;然后将干燥后的混合样品放入箱式气氛炉中,氮气保护条件下在目标温度终温热解,制得磁性活化水热生物炭微球。利用该方法制备的磁性活化水热生物炭微球可以有效的吸附去除大量水体中的重金属铅及铜,本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亦可添加到铅、铜超标的土壤中,降低土壤中铅、铜的生物有效性,起到阻控重金属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6179215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10605705.5
申请日:2016-07-29
申请人: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CPC分类号: B01J20/20 , B01J20/205 , B09C1/00 , C02F1/281 , C02F1/288 , C02F2101/2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生植物生物炭-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应用,包括如下步骤:将水生植物生物炭与碳纳米管悬浮液混合充分搅拌后,干燥,热解,得到所述水生植物生物炭-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所述碳纳米管悬浮液为放入去离子水中的碳纳米管粉末超声获得的悬浮液;水生植物生物炭与碳纳米管悬浮液充分混合,烘干,之后在厌氧高温条件下获得水生植物生物炭-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利用该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可以有效的吸附去除水体大量Pb、Cu,本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亦可添加到Pb、Cu超标的土壤中,降低土壤中Pb、Cu的生物有效性,起到阻控重金属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6018737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10311333.5
申请日:2016-05-12
申请人: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IPC分类号: G01N33/24
CPC分类号: G01N33/2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测定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总硝化贡献率的方法,在生态系统选取样地,在样地内,按野外梅花形采样方法,选取10个小单元作断根并移除凋落物处理,在小单元四周外挖壕沟,插入纤维玻璃以阻止根向内生长,并将挖出的土壤填回壕沟内;同时,将地表枯落物清理干净;然后,将尼龙网框固定在小单元上方,以保证小单元内没有根系以及枯落物的存在;最后,环刀取样法,利用BaPS土壤氮循环监测系统测定处理小样方土壤总硝化速率,同时测定对照样方的土壤总硝化速率,根据拟合方程计算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总硝化过程的贡献率。本发明对于进一步了解整个土壤微生物区系参与地球生物化学氮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6881348B
公开(公告)日:2020-02-07
申请号:CN201710175124.7
申请日:2017-03-22
申请人: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IPC分类号: B09C1/1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芒草、生物炭和养猪废水提高石油污染土壤利用率的方法;系在石油污染土壤中添加生物炭复合材料混合养猪废水,同时调节土壤水分含量,并适度翻搅土壤,改善土壤通透性、蓄水能力,并提高N、P含量,在此基础上种植能源植物芒草,进一步提高石油污染土壤的使用效率。本发明通过土壤芒草存活率、生物量及土壤中总石油烃含量变化的测定与计算,说明本方法有效的提高了石油污染土壤的利用效率,收获了产量、能量较高的能源植物。同时,本发明实现了农业废弃物及养猪废水的资源化利用,简单易行且无二次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09365496A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申请号:CN201811481390.3
申请日:2018-12-05
申请人: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炭负载氧化助剂耦合微生物植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生物炭负载氧化助剂施入石油污染土壤表层后静置陈化80-100天;S2,土壤陈化结束后,往表层土壤上洒水使其含水量达到50-60%,再调节土壤pH值为7-8,然后向土壤中加入石油降解菌剂进行发酵;S3,土壤发酵结束后,在土壤中种植不同数量比例配置的灌草花植物,待灌草花植物成熟后,将其整体移除;S4,循环重复S1-S3,直至检测到石油污染物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含量≤4.5g/kg为止。本发明采用原位修复技术,修复过程中不破坏环境,不带来二次污染,绿色环保,实现了绿色循环修复效果好的复合修复模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