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锂离子聚合物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37365A

    公开(公告)日:2022-01-14

    申请号:CN202111154464.4

    申请日:2021-09-29

    摘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固态锂离子聚合物电池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步骤S1,制备固态电解质胶体;步骤S2,利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将固态电解质胶体设置在正极片和负极片的两个表面上,得到正极电解质复合体和负极电解质复合体;以及步骤S3,将正极电解质复合体、多孔隔膜、负极电解质复合体层叠后进行层压干燥,得到固态锂离子聚合物电池。通过丝网印刷直接将胶态的固态电解质胶体设置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上,使固态电解质与电极的固液接触,降低了接触界面阻力,改善了界面的接触效果;利用层压干燥,保证了电解质固化过程中的界面接触效果,从而大幅度降低界面电阻,保证了固态电解质高的离子电导率,提高了固态电池性能。

    硅碳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锂电池负极材料及锂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1807345A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2010556446.8

    申请日:2020-06-1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硅碳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锂电池负极材料及锂电池。该制备方法包括:步骤S1,将纳米硅、碳源、刻蚀剂、粘结剂及溶剂进行混合,得混合物;步骤S2,将混合物进行一次碳化处理,得到类石墨烯碳膜包覆硅材料;步骤S3,将类石墨烯碳膜包覆硅材料、碳系列导电剂和高分子导电剂进行混合、压实成型,得成型料坯;以及步骤S4,将成型料坯进行二次碳化处理,得到硅碳复合材料;其中,刻蚀剂为碱金属盐。本申请通过上述一次碳化处理与二次碳化处理的协同作用,得到了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更好的硅碳复合材料。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162254A

    公开(公告)日:2020-05-15

    申请号:CN201911380568.X

    申请日:2019-12-2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步骤S1,去除水中的溶解氧,得到无氧水;步骤S2,对硅材料和表面活性剂进行湿法球磨,得到纳米硅浆料;步骤S3,将石墨、粘结剂和纳米硅浆料混合形成前驱体浆料;步骤S4,对前驱体浆料进行喷雾干燥,得到黑色粉末;步骤S5,将黑色粉末与碳源混合形成混合料;以及步骤S6,对混合料进行焙烧,得到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其中步骤S2中使用的水为步骤S1得到的无氧水,步骤S3使用水时,所使用的水为步骤S1得到的无氧水。通过去除水中的溶解氧,克服了水中溶解氧对硅的氧化缺陷,混合所采用的湿法球磨、混合等工艺处理方式简单。

    耐高温型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00961A

    公开(公告)日:2019-11-01

    申请号:CN201810379730.5

    申请日:2018-04-2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高温型锂离子电池,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电解液及电芯,所述电解液包括电解质、有机溶剂及腈类添加剂。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耐高温型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一种耐高温型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向电解液中加入腈类添加剂,能够抑制钛酸锂的胀气,提高电池的耐高温性能;通过将电芯设计为正极容量过量的形式,能够缓解电解液在高电位下的氧化分解,抑制产气,进一步提高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一种钛酸镧锂包覆的硅碳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00914A

    公开(公告)日:2019-11-01

    申请号:CN201810379728.8

    申请日:2018-04-25

    IPC分类号: H01M4/36 H01M4/38 H01M4/6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钛酸镧锂包覆的硅碳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其步骤为:步骤1、将硅材料和碳材料预混后进行研磨,获得硅碳材料混合物;步骤2、配制钛酸镧锂混合物溶液;步骤3、将步骤1获得的硅碳材料混合物加入到步骤2配制的钛酸镧锂混合物溶液中进行高速分散,获得悬浊液;步骤4、将步骤3获得的悬浊液通过喷雾干燥法制成球状颗粒粉末前驱体;步骤5、对步骤4制得的前驱体进行高温烧结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即成。本发明一种钛酸镧锂包覆的硅碳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其采用钛酸镧锂化合物作为碳硅负极材料的包覆剂,利用钛酸镧锂化合物良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能够获得电荷传输阻抗较低及功率输出较高的硅碳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或负极极片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406029B

    公开(公告)日:2018-10-02

    申请号:CN201510939518.6

    申请日:2015-12-1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或负极极片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锂离子电池的活性材料与导电剂、粘结剂混合,经过搅拌后得浆料;(2)将步骤(1)得到的浆料均匀地涂覆于箔材表面,烘干后得到初级极片;(3)将步骤(2)得到的初级极片浸没于浸胶槽内的导电胶液中,浸胶时间为t1;所述导电胶液的制备方法如下:将PTFE乳液按一定比例与水混合配制成胶液中间体,在胶液中间体中加入一定量的导电炭黑,将导电炭黑均匀地分散到胶液中间体中,制成所述导电胶液;(4)将步骤(3)中浸过胶的初级极片通过烘箱烘干,得到锂离子电池极片。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能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

    硅碳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用硅基负极及锂离子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1074382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1911329741.3

    申请日:2019-12-2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硅碳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用硅基负极及锂离子电池。该制备方法包括:步骤S1,将硅粉、表面活性剂和第一有机溶剂混合,得到硅粉分散液;步骤S2,对硅粉分散液进行干燥,得到硅源前驱体;步骤S3,将硅源前驱体、聚丙烯腈和第二有机溶剂混合,得到混合纺丝浆液;步骤S4,对混合纺丝浆液进行静电纺丝,得到硅碳纤维前驱体;步骤S5,对硅碳纤维前驱体进行碳化,得到硅碳复合材料,其中,表面活性剂为硅烷偶联剂、聚丙烯吡咯烷酮、四氯乙烯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利用表面活性剂有效避免了硅粉的团聚,表面活性剂碳化后留下丰富孔隙的碳纤维结构,有效缓冲因硅体积膨胀对其结构的破坏、改善擦了的电性能。

    MoO2/无定形碳包覆的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4243015A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2111348750.4

    申请日:2021-11-15

    IPC分类号: H01M4/62 H01M4/38 H01M10/0525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MoO2/无定形碳包覆的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按质量含量计,MoO2/无定形碳包覆的硅碳复合材料包括:硅材料5~42%;碳基材料和无定形碳57.5~95%;MoO20.05~0.5%,MoO2分散在无定形碳中,硅材料和碳基材料复合形成硅碳复合材料,MoO2/无定形碳包覆在硅碳复合材料表面。本申请的MoO2/无定形碳包覆的硅碳复合材料中硅材料、碳基材料、MoO2和无定形碳之间相互协同,既可以充分发挥硅材料的高容量特性,又可以充分发挥碳材料的体积缓冲作用,因此,MoO2/无定形碳包覆的硅碳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可以提供良好的电子传输通道,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

    二硼化钛包覆的硅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2635729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1488836.2

    申请日:2020-12-16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硼化钛包覆的硅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材料包括硅碳核心和包覆在硅碳核心的二硼化钛层。二硼化钛具有导电性好、结构稳定、耐酸性强等特点,并且其与碳和硅可以形成较为紧密的连接,可以形成结构稳定的复合材料,有效抑制了硅材料的体积膨胀;且通过形成二硼化钛包覆硅碳核心的结构,降低了硅碳材料表面阻抗,有效地提升了硅碳材料的导电性,因此在上述两方面作用下保证了电池高能量密度,提升了电池的倍率性能、循环性能和高温存储性能。

    硅/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锂电池负极及锂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1082014A

    公开(公告)日:2020-04-28

    申请号:CN201911329766.3

    申请日:2019-12-2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硅/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锂电池负极及锂电池。该制备方法包括:步骤S1,将碳纳米管、聚乙烯吡咯烷酮分散在醇溶剂中,得到碳纳米管分散液;步骤S2,在搅拌条件下将正硅酸乙酯和碳纳米管分散液混合,得到混合液;步骤S3,利用氨水催化混合液中的正硅酸乙酯水解,得到碳纳米管/二氧化硅的醇分散液;步骤S4,对醇分散液进行固液分离后将所得固体干燥得到碳纳米管/二氧化硅复合材料;步骤S5,对碳纳米管/二氧化硅复合材料进行还原得到碳纳米管/硅复合材料;以及步骤S6,在碳纳米管/硅复合材料的表面设置碳源并对碳源进行碳化,得到硅/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解决了硅碳混合均匀性差导致二者结合力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