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464127B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110759916.5
申请日:2021-07-06
Applicant: 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李会中 , 向家菠 , 王吉亮 , 陈德乾 , 郝才成 , 朱鸿翔 , 刘冲平 , 梁梁 , 李汉桥 , 谢实宇 , 袁宜勋 , 陈刚 , 许志雄 , 甘志鹏 , 彭冰 , 郝喜明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深钻孔压水试验装置,包括钻杆接头、芯管、压水芯管、芯管套、高低压过渡腔管、止水腔管和胶囊接头;所述钻杆接头、芯管、压水芯管自上而下依次连接且同轴布置,三者内部中空形成可依次连通的内部流道;所述芯管套套设于芯管外部,芯管套的侧部开设有轴向腔室形成第一过流通道;高低压过渡腔管的侧部开设有第二过流通道;所述止水腔管的侧部开设有第三过流通道;所述胶囊接头安装在止水腔管的下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设计两条独立水路通道,其中一条打开或封闭,则另一条同时封闭或打开,通过简单操作,即可实现截止功能实时转换动作,达到栓塞胶囊的充水通道打开或封闭、与此同时试验孔段的压水通道封闭或打开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7945272B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1711100335.0
申请日:2017-11-09
Applicant: 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高清钻孔彩电的岩体结构面的搜索方法,实施步骤包括:根据地质测绘、勘探平洞地质编录和高清钻孔彩电解译,提取结构面空间坐标、产状及性状等信息;建立结构面空间平面几何方程;对比两条结构面空间位置及性状;判断两条结构面空间关系,是否属于同一条结构面。本发明方法用于查明岩体中结构面空间展布及性状等特征,充分利用了钻孔揭露的结构面信息,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不仅扩大了搜索范围,而且提高了搜索的可靠性,具有操作简单、可靠性高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7945272A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711100335.0
申请日:2017-11-09
Applicant: 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高清钻孔彩电的岩体结构面的搜索方法,实施步骤包括:根据地质测绘、勘探平洞地质编录和高清钻孔彩电解译,提取结构面空间坐标、产状及性状等信息;建立结构面空间平面几何方程;对比两条结构面空间位置及性状;判断两条结构面空间关系,是否属于同一条结构面。本发明方法用于查明岩体中结构面空间展布及性状等特征,充分利用了钻孔揭露的结构面信息,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不仅扩大了搜索范围,而且提高了搜索的可靠性,具有操作简单、可靠性高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378263A
公开(公告)日:2021-09-10
申请号:CN202110589730.X
申请日:2021-05-28
Applicant: 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一种地下洞室顶拱缓倾结构面稳定性分析方法,涉及围岩受力分析领域。该地下洞室顶拱缓倾结构面稳定性分析方法是在地下洞室顶拱自下向上钻孔并采集数据进行统计确定地下洞室缓倾结构面的特征,根据地下洞室缓倾结构面的特征按地下洞室顶拱缓倾结构面失稳模式分成构成块体的缓倾结构面、不构成块体的较长大缓倾结构面及短小缓倾结构面较发育区分别计算和分析局部稳定性。本实施例提供的地下洞室顶拱缓倾结构面稳定性分析方法能有效避免常规方法精度低、易遗漏等问题,更合理全面判别缓倾结构面的空间延伸情况及性状特征,并系统分析顶拱缓倾结构面失稳模式与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767451A
公开(公告)日:2018-03-06
申请号:CN201711106651.9
申请日:2017-11-10
Applicant: 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
IPC: G06T17/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T17/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GOCAD栅格模型的3DEC复杂地形建模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范围,对范围内的地形线进行预处理;建立研究范围的三维GOCAD模型;建立研究范围的三维格栅SGrid模型;建立3DEC数值模型。本发明主要利用GOCAD格栅与边界面相一致功能,建立三维地形格栅模型充分利用GOCAD在复杂地形建模方面的优势,实现GOCAD常规三维模型向3DEC数值模型的转换,克服了3DEC在前处理方面的不足,同时,拓展了GOCAD的三维建模实际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7917692B
公开(公告)日:2020-02-18
申请号:CN201711099057.1
申请日:2017-11-09
Applicant: 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块体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块体范围;2)利用无人机对确定范围块体的结构面拍照;3)根据拍摄的照片及基准点信息,利用Smart3DCapture软件形成三维实体影像图;4)对三维实体影像图进行地质解译,确定结构面空间出露长度、产状及性状;5)计算块体方量、最大水平埋深及稳定性。本发明方法通过无人机对块体进行多角度拍摄,结合测量控制坐标网络,利用Smart3D软件对照片进行处理形成三维实体影像图,对三维实体影像图进行地质解译,识别构成块体的结构面空间展布及性状,计算确定块体的稳定性。本发明解决了难以近观块体无法识别的问题,为研究高边坡及大跨度高边墙洞室岩体稳定性提供了基础资料。
-
公开(公告)号:CN107917692A
公开(公告)日:2018-04-17
申请号:CN201711099057.1
申请日:2017-11-09
Applicant: 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块体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块体范围;2)利用无人机对确定范围块体的结构面拍照;3)根据拍摄的照片及基准点信息,利用Smart3DCapture软件形成三维实体影像图;4)对三维实体影像图进行地质解译,确定结构面空间出露长度、产状及性状;5)计算块体方量、最大水平埋深及稳定性。本发明方法通过无人机对块体进行多角度拍摄,结合测量控制坐标网络,利用Smart3D软件对照片进行处理形成三维实体影像图,对三维实体影像图进行地质解译,识别构成块体的结构面空间展布及性状,计算确定块体的稳定性。本发明解决了难以近观块体无法识别的问题,为研究高边坡及大跨度高边墙洞室岩体稳定性提供了基础资料。
-
公开(公告)号:CN116950103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0887997.6
申请日:2023-07-19
Applicant: 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库周边低洼地带岩溶暗河上的地基基础保护方法,水库蓄水后,岩溶暗河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建筑物基础下部地下水位整体抬升,对建筑物地基产生岩溶塌陷、地基不均匀沉降、地基浮托力的工程地质问题;通过在建筑物基础下部岩溶暗河处布置减压排水井,将岩溶暗河系统的地下水以自流的形式溢出,然后通过地表明渠排走,这样可以降低场区岩溶承压水头压力,降低其对岩溶暗河顶部粘土层的浮托力,避免出现突涌而破坏地基基础;库水位骤降时,岩溶暗河系统内的地下水位骤降,此时地基基础下部的溶洞一部分处于真空状态下,引起地面岩溶塌陷、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工程地质问题,此时通过减压井补给空气可以解决上述工程地质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7767451B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申请号:CN201711106651.9
申请日:2017-11-10
Applicant: 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
IPC: G06T17/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GOCAD栅格模型的3DEC复杂地形建模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范围,对范围内的地形线进行预处理;建立研究范围的三维GOCAD模型;建立研究范围的三维格栅SGrid模型;建立3DEC数值模型。本发明主要利用GOCAD格栅与边界面相一致功能,建立三维地形格栅模型充分利用GOCAD在复杂地形建模方面的优势,实现GOCAD常规三维模型向3DEC数值模型的转换,克服了3DEC在前处理方面的不足,同时,拓展了GOCAD的三维建模实际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378263B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110589730.X
申请日:2021-05-28
Applicant: 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一种地下洞室顶拱缓倾结构面稳定性分析方法,涉及围岩受力分析领域。该地下洞室顶拱缓倾结构面稳定性分析方法是在地下洞室顶拱自下向上钻孔并采集数据进行统计确定地下洞室缓倾结构面的特征,根据地下洞室缓倾结构面的特征按地下洞室顶拱缓倾结构面失稳模式分成构成块体的缓倾结构面、不构成块体的缓倾结构面及短小缓倾结构面较发育区分别计算和分析局部稳定性。本实施例提供的地下洞室顶拱缓倾结构面稳定性分析方法能有效避免常规方法精度低、易遗漏等问题,更合理全面判别缓倾结构面的空间延伸情况及性状特征,并系统分析顶拱缓倾结构面失稳模式与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