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向进路采矿法的充填接顶方法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008458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410136617.X

    申请日:2024-01-31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下向进路采矿法的充填接顶方法,在上分层进路充填前留设U形充填井模板和充填管路下延通道,通过U形充填井模板和充填管路下延通道将充填管从上分层接入下分层,使充填体由管道自上而下进入下分层的采空区。该方法能够更牢固地固定充填管,保障使用较大的充填泵压进行充填时不会出现脱管现象,巧妙地改变了充填管的架设方式,突破了充填管由同分层充填挡墙自下而上进入采空区充填的传统思路。在特定管道架设方式和充填泵的相互协同作用下,可实现充填过程的精细化控制,显著提高了接顶质量,最大程度实现采空区充填接顶。

    一种钢筋混凝土人工矿柱构筑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09458B

    公开(公告)日:2022-07-26

    申请号:CN202111434726.2

    申请日:2021-11-29

    IPC分类号: E21D15/02 E21D15/5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筋混凝土人工矿柱构筑方法,将采空区高度精确等分,按等分高度预制单元体,将预制单元体按从上往下倒装的方式装配,与采空区顶板接顶的预制单元体通过锚索构件固定,与接顶预制单元体相邻的下一个预制单元体通过接续杆构件与锚索构件的下端可拆卸连接,后续预制单元体依次与上一个预制单元体之间通过接续杆构件连接,最后一个预制单元体嵌装于其上方预制单元体和采空区底板之间。预制单元体利用锚索和接续杆牢固连接于顶板下方,借助重力和拉力作用迫使顶板产生一定下沉压缩预制单元体间的安装缝隙,使人工矿柱完全连接为一整体。对提高采空区稳定性、以人工矿柱转换原生矿柱降低资源损失、确保矿山安全开采意义重大。

    用于拱形巷道的吸能让压型主动支撑结构及其支护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253183B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011073740.X

    申请日:2020-09-30

    IPC分类号: E21D11/18 E21D15/4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拱形巷道的吸能让压型主动支撑结构及其支护方法。该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液压支柱、与第一液压支柱结构一致且对称设置的第二液压支柱、拱形支架以及若干个锥形卡环;拱形支架的两端通过套筒分别与各液压支柱的顶端连接;第一液压支柱包括相互套设的上柱体和下柱体,其连接处嵌套有锥形卡环;下柱体底部设有用于进出水的阀门。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能够利用水介质代替油介质作为液压源进行主动支护,待支柱达到设定的支护力后,利用锥形卡环紧固上柱体和下柱体,再打开出水阀门,依靠锥形卡环提供的摩擦阻力起到吸能让压的作用;同时利用拱形支架与液压支柱形成的良性支护体系,对整个拱形巷道起到有效的支撑与防护。

    一种采充分离的高效连续开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481637A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410761068.5

    申请日:2024-06-13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充分离的高效连续开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矿体划分成若干个回采单元,第一回采单元通过凿岩巷道与沿脉巷道连通,其余回采单元通过出矿巷道与沿脉巷道连通;将第一回采单元开采后,将采空区通过拼接墙分隔成独立的置换区和受纳区,然后对置换区进行充填,受纳区不充填;第二回采单元利用第一回采单元预留的受纳区作为爆破自由面,逐排向该受纳区爆破落矿后出矿;将第二回采单元的采空区通过拼接墙分隔成独立的置换区和受纳区;对第一回采单元的受纳区和第二回采单元的置换区进行充填,第二回采单元的受纳区不充填;依此类推,直至所有回采单元采、充结束。本发明的分隔墙将各采空区分隔成置换区和受纳区两个独立部分,使每个采空区均将受纳区预留作为后续回采单元爆破落矿的自由空间,既可切断爆破作业与充填体的直接接触,最大限度降低爆破冲击对充填体的破坏,又避免了充填固结耽误后续回采单元的开采,极大提高了整体开采效率。

    一种吸能让压型钢支架及其支护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1997663B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011065001.6

    申请日:2020-09-3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能让压型钢支架及其支护工艺。该吸能让压型钢支架包括第一液压支柱、与第一液压支柱平行且对称设置的第二液压支柱以及架设于第一液压支柱和第二液压支柱顶部的钢横梁;第一液压支柱包括相互套设的上柱体、下柱体以及嵌套于上柱体与下柱体连接处的锥形卡环;下柱体底部设有用于进出水的阀门;第二液压支柱与第一液压支柱结构一致。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利用水介质代替油介质作为液压源进行主动支护,待支柱达到设定的支护力后,利用锥形卡环紧固上柱体和下柱体,再打开出水阀门,依靠锥形卡环提供的摩擦阻力起到吸能让压的作用,达到更好的支护效果;同时利用梁柱一体化的良性支护体系,对整个巷道起到有效的支撑与防护。

    一种便于实时观测充填进度的可拆卸挡墙及其应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94262A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2010558841.X

    申请日:2020-06-18

    IPC分类号: E21F15/04 E21F15/00 E21F16/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时观测充填进度的可拆卸挡墙及其应用方法,在与待充填采空区连接的凿岩巷道内施工一圈安装限位槽,在巷道底板上施工纵、横排水沟,在安装限位槽中安装由空心柱和高强度挡板拼接成的挡墙,主要通过挡墙高强度挡板上的滤水孔排出充填时的积水,需要实时观察充填进度时,通过改变挡墙空心柱上的滤水通道来关闭纵横排水沟的排水功能,使采空区内的充填积水只能从空心柱上的滤水孔排出,可直接观察滤水位置,从而实现对充填进度的实时观测,保证充分接顶等充填质量,使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采空区充填工作变得可控。挡墙在充填结束后可拆卸重复利用,人员设备可直接进入充填体内进行二次施工,避免了构筑实体挡墙产生的施工障碍。

    地下水位自动监测预警系统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705232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11712901.9

    申请日:2023-12-13

    IPC分类号: G01F23/4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水位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其包括水位悬浮体,水位变化控制组件及水位变化监测报警组件;其中水位变化控制组件包括水位监测绳及弹性绕卷组件,弹性绕卷组件通过水位监测绳与水位悬浮体连接,并始终具有小于水位悬浮体重力的弹性伸缩力;弹性绕卷组件用于在水位监测绳的拉力大于其弹性伸缩力时进行稳定放卷,在水位监测绳的拉力小于其弹性伸缩力时进行稳定收卷;从而保证绕卷机对水位监测绳的收放动作与地下水位同步变化,提高绕卷机收卷控制随地下水位变化的灵敏度,进而提高对地下水位的监测精度;并及时的监测到地下水的水位变化,在地下水位超过设定阈值时发出报警提醒,降低突涌水等突发灾害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概率。

    一种采空区自动封闭方法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717309A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310641158.6

    申请日:2023-06-01

    IPC分类号: E21F17/1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空区自动封闭方法,在采空区内设置自动点火装置,自动点火装置包括蓄电池及其连接的导电回路,导电回路包括分别通过导线与蓄电池正、负极连接的上触板和下触板,上触板固定于采空区顶板上,下触板设置于上触板的正下方,与下触板导通的导线上连接有金属管;还设置有巷道自动封闭装置,巷道自动封闭装置包括封闭门及其悬吊装置,悬吊装置的悬吊绳从金属管中穿过,穿过段为易燃材质且涂抹易燃物;当采空区顶板下沉至上触板与下触板接触时,导电回路导通,金属管通电发热点燃易燃物将悬吊绳烧断,封闭门自动落下将采空区连通的巷道封堵,能把握最佳时机封闭采空区,既可有效防范灾害发生,又能避免产生安全隐患,还无需人员巡查。

    采空区不规则顶板人工矿柱接顶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398195A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310606125.8

    申请日:2023-05-26

    IPC分类号: E21D17/01 E21D17/1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采空区不规则顶板人工矿柱接顶装置,包括密封油桶、多根支柱和液压泵,密封油桶的顶壁是一个多孔盘,密封油桶内的油由液压泵提供,各支柱能进行直线伸缩运动,各支柱在油压的作用下能分别对采空区不规则顶板进行支撑。本装置改变传统人工矿柱不能完全接顶的缺陷,采用多根支柱,能够适应各种形态的采空区顶板,并能够对采空区顶板形成即时支撑。可以向采空区顶板施加一定数值的预应力,对采空区顶板形成主动支撑。可以对采空区顶板位移进行实时监测,便于矿山工作人员实时了解采空区顶板来压情况。可以及时泄压,防止预应力与顶板来压相互作用导致采空区顶板被破坏,在泄压后本装置仍可对顶板重新形成支撑和施加预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