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886522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11782717.6
申请日:2024-12-06
Applicant: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Q10/063 , G06Q10/0631 , G06Q50/26 , G06Q50/06 , G06F17/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TOPSIS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适应性评价系统,根据生态流量计算方法计算河道生态流量,根据河道生态流量过程,计算生态流量量级指标和水文节律匹配度指标,以河道生态流量过程作为水库泄流约束,构建耦合生态约束的水库发电量最大优化调度模型,以水库长系列历史入库径流作为模型输入,通过模型求解,计算发电量指标和生态流量保证率指标,统筹生态流量量级指标、水文节律匹配度指标、发电量指标和生态流量保证率指标,构建基于TOPSIS方案优选模型,计算不同生态流量计算方法指标值的相对接近度,优选面向水电调度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本发明为水电优化调度中选取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和合理确定生态泄流约束提供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9043648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1156179.X
申请日:2024-08-22
Applicant: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Inventor: 张文皎 , 王仲梅 , 武彩萍 , 赵荥 , 吕鸣聪 , 张源 , 宋莉萱 , 胡能明 , 吴朝晖 , 罗立群 , 赵连军 , 吴国英 , 朱超 , 南朝阳 , 邢正锋 , 李先玉 , 陈俊杰 , 来志强 , 潘丽 , 王嘉仪 , 任艳粉 , 吴承君 , 陈林 , 杨文丽 , 裴洪杨 , 张少华 , 吴万万 , 李苗苗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下卧低压长距离输水隧洞水力特性模拟装置,涉及长距离输水隧洞的技术领域,在完整模拟长距离输水隧洞的实际工况的同时还可精确还原长距离输水的实际工况,包括箱涵、进水竖井、出水竖井、消力池和地下水库,箱涵与进水竖井顶部之间、出水竖井的顶部与消力池之间,以及消力池、地下水库和箱涵之间均通过输水管道接通,进水竖井和出水竖井的底部之间通过低压隧洞接通;低压隧洞通过调节阀分隔成两个输水段,每个输水段上均布置有测压装置,进水竖井和出水竖井内均布置有第一流速仪,消力池内布置有液位监测装置和第二流速仪,用于连接箱涵与进水竖井的输水管道上设有第一流量计,用于连接箱涵与地下水库的输水管道上设有第二流量计。
-
公开(公告)号:CN118913619B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135882.2
申请日:2024-08-19
Applicant: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Inventor: 张文皎 , 赵连军 , 王仲梅 , 赵荥 , 吕鸣聪 , 张源 , 宋莉萱 , 吴国英 , 朱超 , 武彩萍 , 罗立群 , 陈俊杰 , 何星驰 , 南朝阳 , 邢正锋 , 来志强 , 潘丽 , 王嘉仪 , 任艳粉 , 吴承君 , 陈林 , 杨文丽 , 裴洪杨 , 张少华 , 吴万万 , 李苗苗 , 吴朝晖
IPC: G01M1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道吸排作用下沉积物吸坑形态试验装置及方法,属于水利工程试验设备技术领域。一种管道吸排作用下沉积物吸坑形态试验装置及方法,包括:呈透明结构的水槽主体,底部填充沉积物;吸排单元,对称设置在水槽主体的相对面,用于平衡水槽主体内的水位;设置在水槽主体正上方的抽水管,底部开口端与沉积物的顶面贴合;观测单元,观测光线与水槽主体的至少一侧面垂直,且观测高度为沉积物与水体的交界处;本发明可以模拟水库在清淤吸排过程中沉积物的变化形态,以及吸排速度对沉积物的塌落过程的影响,填补了管道清淤试验中有关吸坑形态检测领域的空白,对目前水库管道清淤排沙提供原理性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8913619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1135882.2
申请日:2024-08-19
Applicant: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Inventor: 张文皎 , 赵连军 , 王仲梅 , 赵荥 , 吕鸣聪 , 张源 , 宋莉萱 , 吴国英 , 朱超 , 武彩萍 , 罗立群 , 陈俊杰 , 何星驰 , 南朝阳 , 邢正锋 , 来志强 , 潘丽 , 王嘉仪 , 任艳粉 , 吴承君 , 陈林 , 杨文丽 , 裴洪杨 , 张少华 , 吴万万 , 李苗苗 , 吴朝晖
IPC: G01M1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道吸排作用下沉积物吸坑形态试验装置及方法,属于水利工程试验设备技术领域。一种管道吸排作用下沉积物吸坑形态试验装置及方法,包括:呈透明结构的水槽主体,底部填充沉积物;吸排单元,对称设置在水槽主体的相对面,用于平衡水槽主体内的水位;设置在水槽主体正上方的抽水管,底部开口端与沉积物的顶面贴合;观测单元,观测光线与水槽主体的至少一侧面垂直,且观测高度为沉积物与水体的交界处;本发明可以模拟水库在清淤吸排过程中沉积物的变化形态,以及吸排速度对沉积物的塌落过程的影响,填补了管道清淤试验中有关吸坑形态检测领域的空白,对目前水库管道清淤排沙提供原理性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9086858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240331.2
申请日:2024-09-05
Applicant: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Inventor: 张文皎 , 赵连军 , 王仲梅 , 赵荥 , 吕鸣聪 , 张源 , 陈俊杰 , 王嘉仪 , 吴国英 , 朱超 , 南朝阳 , 邢正锋 , 吴朝晖 , 何星驰 , 武彩萍 , 罗立群 , 宋莉萱 , 来志强 , 潘丽 , 任艳粉 , 吴承君 , 陈林 , 杨文丽 , 吴万万 , 李苗苗 , 裴洪杨 , 张少华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浑水体浓度分布观测装置及方法,基于管道吸排耦合射流造浆作用下的浑水体,能够准确观测到射流造浆和管道吸排双重作用下的浑水体浓度分布情况,包括浑水体扩散装置、图像观测装置、射流吸排装置和复测装置;浑水体扩散装置用于承载浑水体,射流吸排装置用于在浑水体扩散装置内制备浑水体,图像观测装置用于对浑水体扩散装置内的浑水体进行监测以并生成浑水体分布图,复测装置用于对浑水体扩散装置内的浑水体进行二次监测并生成浑水体分布图。
-
公开(公告)号:CN117947734A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311809387.0
申请日:2023-12-26
Applicant: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Inventor: 王仲梅 , 来志强 , 赵连军 , 马卓珺 , 马成录 , 康军 , 陈晓年 , 张利娟 , 来亮 , 吴承君 , 潘丽 , 吴国英 , 张秀来 , 陈林 , 杨文丽 , 李远程 , 王贞 , 张清清 , 来嘉豪 , 张文皎 , 赵荥 , 吕鸣聪 , 张源 , 来子越 , 南朝阳 , 徐书岭 , 杨平生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拟分岔管道含沙水流粗颗粒输送特性的方法,属于水利工程领域,其IPC国际专利分类号为E02B 1/00。本发明的方法采用的水工模型通过进退水池系统、调水管道系统、粗颗粒投料口、可移动式及可伸缩式支架等,能够实现不同分岔管道角度、不同整体倾斜角度、不同管道进出流形式的试验工况快速、便捷和稳定转换。采用密闭矩形玻璃水箱,降低因有机玻璃、水流等不同材质折射率导致的摄像图片失真,能够提高高速摄像机观测精度。三组进退水池之间能够通过调用管道和调用阀门,使得进退水池之间来回调水,实现水流的循环利用,起到节约水资源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940690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411782720.8
申请日:2024-12-06
Applicant: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Q10/063 , G06Q10/0631 , G06Q50/26 , G06Q50/06 , G06F17/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水电调度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的适应性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生态流量计算方法计算河道生态流量,根据河道生态流量过程,计算生态流量量级指标和水文节律匹配度指标,以河道生态流量过程作为水库泄流约束,构建耦合生态约束的水库发电量最大优化调度模型,以水库长系列历史入库径流作为模型输入,通过模型求解,计算发电量指标和生态流量保证率指标,统筹生态流量量级指标、水文节律匹配度指标、发电量指标和生态流量保证率指标,构建综合评价适应度函数,计算综合评价适应度,对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在水电调度中的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本发明为水电优化调度中选取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和合理确定生态泄流约束提供了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221685853U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323566303.3
申请日:2023-12-26
Applicant: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Inventor: 王仲梅 , 来志强 , 赵连军 , 陈晓年 , 张利娟 , 马卓珺 , 马成录 , 康军 , 王贞 , 来子越 , 潘丽 , 陈林 , 吴承君 , 吴国英 , 张秀来 , 杨文丽 , 李远程 , 来亮 , 张清清 , 来嘉豪 , 张文皎 , 赵荥 , 吕鸣聪 , 张源 , 南朝阳 , 徐书岭 , 杨平生
IPC: G01M10/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研究分岔管道含沙水流粗颗粒输送特性的试验装置,通过进退水池系统、试验管道系统、调水管道系统、粗颗粒投料口和可移动式及可伸缩式支架,能够实现不同分岔管道角度、不同整体倾斜角度、不同管道进出流形式的试验工况快速、便捷和稳定转换。试验管道的观测段采用密闭矩形玻璃水箱,降低因有机玻璃、水流等不同材质折射率导致的摄像图片失真,能够提高高速摄像机观测精度。三组进退水池之间能够通过调用管道和调用阀门,使得进退水池之间来回调水,实现水流的循环利用,起到节约水资源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222049517U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323566300.X
申请日:2023-12-26
Applicant: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Inventor: 来志强 , 王仲梅 , 赵连军 , 马卓珺 , 马成录 , 康军 , 陈晓年 , 张利娟 , 潘丽 , 陈林 , 吴承君 , 来子越 , 王嘉仪 , 吴国英 , 杨文丽 , 来亮 , 李远程 , 王贞 , 张秀来 , 来嘉豪 , 张清清 , 赵荥 , 吕鸣聪 , 张源 , 南朝阳 , 徐书岭 , 孟耀君
IPC: G01M10/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道含沙水流粗颗粒输送试验装置的进退水系统,包括采用进退水池调用管道两两连通构成三角形布置形式的一号水池、二号水池和三号水池,所述一号水池、二号水池和三号水池中的一个为进水池,其他两个为退水池,进水池内设有抽沙泵和抽沙泵钢支架,退水池的池体的内壁固定设置有粗颗粒水下滤网和粗颗粒水下称重传感器。本实用新型利用进退水池内抽沙泵以及粗颗粒水下称重传感器等的可拆卸性,进水池和退水池之间可以便捷地来回变换,以满足试验中不同管道进出流形式的试验工况变化。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