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包装件、用于复合材料包装件的包装件层压制品以及包装套筒坯料

    公开(公告)号:CN107264912A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710217730.0

    申请日:2017-04-05

    Abstract: 本发明示出并且描述了一种复合材料包装件,特别是用于液体食品的饮料盒包装件,所述复合材料包装件至少部分地由包装件层压制品构成且具有包装件基体、带拐角的包装件底部和包装件山形墙顶部,其中,所述包装件底部能够在包装机的折叠芯轴上形成,从而部分形成的包装件能够通过其顶部区域而被填充并且能够被封闭以形成所述包装件。并且本发明还示出并且描述了用于制造该类型的复合材料包装件的包装件层压制品和包装套筒坯料。为了改进可生产性和质量,提供了,用于折叠芯轴的竖直的辅助边缘残余部以无缝邻接的方式在底部拐角的上方的区域中形成在所述包装件基体上,所述辅助边缘残余部的高度分别小于所述包装件的整个高度的三分之一。

    分配器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459267A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180069843.1

    申请日:2011-04-05

    Abstract: 一种具有变化的长方形形状的分配器盒(200、300),其带有叶状端壁(236、237;336、337)和部分弯曲的主壁(250、25;350、351),所述部分弯曲的主壁(250、25;350、351)可以形成所述分配器盒(200、300)的对称地或不对称地配置的半部。第一主壁(250;350)具有基本平的表面,其从分配器盒(200、300)的第一侧缘(238;338)延伸并且当沿从分配器盒的第一侧缘(238;338)朝向第二侧缘(239;339)的方向移动时变成曲面。第二主壁(251;351)在第二侧缘(239;339)处具有对应的基本平的表面,其当沿朝向第一侧缘(238;338)的方向移动时变成曲面。

    烟制品的硬性包装盒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520370A

    公开(公告)日:2004-08-11

    申请号:CN02804228.X

    申请日:2002-01-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5D5/18 B65D5/0209 B65D5/6691 B65D85/1045

    Abstract: 一用于烟制品的包装盒,表现为至少一显现为一盒体(3)的硬性盒子(2),它呈现一底面(4),顶上有一呈现顶面(6)的一铰接盖(5),它在盒子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转动,在闭合位置,与固定在盒体(3)内的内部框架(9)相互作用。盒子(2)给出至少两主表面,其中,一第一表面(14)呈平坦,而一第二表面(15)由一大致上中央平坦部分(16)和两弯曲部分(17)组成,其中,平坦部分(16)通过弯曲部分连接至第一平坦表面(14)的纵向边缘(18),这样,从横截面观看时,盒子(2)呈现一基本上半圆形状或者一倒圆的等腰梯形的形状。

    用于组装用来包装至少一个风挡擦拭器的坯件

    公开(公告)号:CN105923270A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610255122.4

    申请日:2016-02-29

    Abstract: 一种用于组装用来包装至少一个风挡擦拭器的装置的坯件(1),所述坯件(1)具有细长形状且包括至少两个相邻的纵向区域(2、3),纵向区域可经由纵向折线(4)铰接至彼此,每个纵向区域(2、3)用于形成包装装置的纵向面(2′,3′),至少一个纵向区域(2、3)还在其每个纵向端部处经由横向折线(5、6;7、8)铰接到端部区域(21、22;31、32),每个端部区域(21、22;31、32)适于形成包装装置的大致横向端部面(21′、31′),所述坯件(1)特征在于,坯件至少在其一个纵向端部处包括纵向减震器件(11、15),其位于纵向折线(4)的水平处,且与坯件(1)的相应纵向端部的一个或多个横向折线(5、6;7、8)纵向间隔开和/或延伸至从所述横向折线纵向隔开的点。

    包装盒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834323A

    公开(公告)日:2012-12-19

    申请号:CN201180017719.0

    申请日:2011-04-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装盒。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筒状包装盒(1)具有:上方部(2);在圆周方向上设有前侧面(31B)及后侧面(31A)的下方部(3);和从下方部(3)的前侧面(31B)及后侧面(31A)向上方延伸的一对凸状的折回部(4),沿着上方部(2)与凸状的折回部(4)之间的第一边界线(B1)设有第一弱化线(W1),沿着上方部(2)与下方部(3)之间的圆周方向的第二边界线(B2)设有第二弱化线(W2),在凸状的折回部(4)与下方部(3)之间的圆周方向上设有第一折痕线(Y1),在凸状的折回部(4)内设有从下方部(3)的前侧面(31B)与后侧面(31A)之间连续并在上下方向(D1)上延伸的第二折痕线(Y2)。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