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00231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704941.3
申请日:2024-11-26
Applicant: 内蒙古师范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丙烷氧化脱氢用核壳型纳米氧化物@硼碳氮氧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与应用,该催化剂以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为硼源,在其水溶液中加入碳氮源(氰胺或其聚合物)和一种市售纳米氧化物(包括但不限于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锆),恒温密闭搅拌混合均匀后蒸发水分、干燥,最后在空气气氛中程序升温至550°C热解即可得到核壳型氧化物@BCNO催化剂。优化的SiO2@BCNO(B质量百分数为7.5 wt%)在富氧条件下具有优异的丙烷氧化脱氢催化活性和丙烯选择性,且稳定性良好。本发明工艺过程易于控制,普适性强,热解温度较低,且无需特殊气氛保护,便于大规模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19386925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492186.7
申请日:2024-10-24
Applicant: 河南省科学院智慧创制研究所 , 河南省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疏水丙烷氧化脱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旨在通过在催化剂表面引入疏水性基团,抑制催化剂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子与催化剂表面发生反应或吸附,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该方法通过在SiO2载体上负载Pt和Sn活性组分,再接枝有机疏水链段制备疏水催化剂。所制备的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疏水性,在丙烷氧化脱氢反应中显著提高了抗水性,并有效抑制了金属相分离现象,延长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经过相关的测试发现该催化剂稳定性强,反应后积碳少,无明显团簇,且分散度高,说明该催化剂不易失活,对于工业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6459826B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310224035.2
申请日:2023-03-08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B01J23/26 , B01J35/50 , B01J20/06 , B01J20/28 , B01J20/30 , B01D53/04 , B01D53/86 , B01D53/62 , C07C5/48 , C07C11/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氧化脱氢催化剂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氧化碳原位捕集氧化乙烷制备乙烯的双功能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双功能催化剂包括镁铬氧化物催化剂与钙铈氧化物吸附剂,所述镁铬氧化物催化剂为MgCr2O4,所述钙铈氧化物吸附剂包括CaO和CeO2,其中,CaO占所述钙铈氧化物吸附剂总质量的60%以上。本发明提供的双功能催化剂具有原位捕集和原位催化功能,以钙铈氧化物吸附剂对反应气中二氧化碳进行捕获,然后反应气中的乙烷与吸附剂释放的二氧化碳在镁铬氧化物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原位反应生成乙烯,使得可以对低含量CO2反应气中CO2气体进行高效捕集和原位转化利用,大大提高了催化活性和产物乙烯的选择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303560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382555.7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江苏科技大学
Abstract: 钒负载氧化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将偏钒酸铵、羟基氧化铝混合加入球磨罐中,加入研磨球和去离子水,封闭好球磨罐;将球磨罐固定在球磨机中,研磨10‑15小时;将所得材料取出进行冷冻干燥;冻干后的材料去除水分,在空气氛围下煅烧;煅烧后的固体产物经过压片、破碎、过筛制得催化剂。本发明制得的催化剂能够于较低温度下对丙烷氧化脱氢进行高选择性制丙烯,且在所述反应温度区间进行ODHP反应,没有甲烷和乙烷、乙烯等副产物生成,避免了后续气体分离和提纯等工艺操作和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9215913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1517012.1
申请日:2024-10-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O2氧化丁烯脱氢制丁二烯用三维有序大孔介孔多组分催化剂及制备方法,主要用于解决CO2氧化丁烯脱氢制丁二烯反应存在的收率低以及选择性差的问题。本发明制备的催化剂为三维有序大孔介孔结构,可有效减少催化剂的异构化反应提高丁二烯的选择性和收率。催化剂中含有铁氧化物、钒氧化物以及铬氧化物等多种活性组分,同时骨架限域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活性组分的分散性,增强了元素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本发明制备的催化剂应用于CO2氧化丁烯脱氢制丁二烯反应中具有高的丁烯转化率,高的丁二烯收率以及高的丁二烯选择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237035B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310023910.0
申请日:2023-01-09
Applicant: 万华化学集团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催化剂领域,公开了一种复合氧化物丙烷脱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催化剂的化学通式可表示为VaTibCecPrdZrOx,其中:0.5≤a≤1.0,0.2≤b≤1.0,0.1≤c≤1.0,0.2≤d≤0.8,x为满足其它金属元素化合价所需氧原子数的总和。制备方法包括共沉淀、水洗、干燥和焙烧步骤,制备过程简易温和、绿色环保。催化剂中Ce3+与Ce4+的摩尔比为(1‑16):1、Pr3+与Pr4+的摩尔比为(0.2‑20):1,Ce4+/Ce3+和Pr4+/Pr3+氧化还原对的存在能够加速晶格氧的迁移,提升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该催化剂应用于丙烷脱氢制丙烯反应表现出优异的抗积碳性能和催化稳定性,丙烷转化率可达到40%以上,丙烯选择性可达到98%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3574039B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080021292.0
申请日:2020-03-04
Applicant: 林德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生产一种或多种烯烃的方法(100),其中形成含有氧气和一种或多种链烷烃的反应混合物,并且其中反应混合物中的一部分氧气与一部分所述一种或多种链烷烃通过氧化法反应,以形成一种或多种烯烃,产生工艺气体,其中工艺气体至少含有未反应部分的一种或多种链烷烃和氧气、一种或多种烯烃、一种或多种炔烃、二氧化碳和水。该方法包括将工艺气体或使用至少一部分工艺气体形成的气体混合物部分地或完全地按照给定的顺序进行下列过程:冷凝分离(2);压缩(3);氧气和一种或多种炔烃的至少部分去除(4);和二氧化碳去除(5)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其中氧气和一种或多种炔烃的至少部分去除(4)通过使用含有氧化铜或钌的催化剂进行催化反应而同时发生,并且其中催化反应至少部分地以加氢的形式发生。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对应的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18451056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280081183.7
申请日:2022-12-08
Applicant: 林德有限公司
IPC: C07C5/48 , C07C7/00 , C07C7/04 , C07C7/167 , C07C51/25 , C07C11/04 , C07C9/06 , C07C53/08 , C10G9/36 , C10G51/06 , C10G70/00 , C10G70/02 , C10G70/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生产一种或多种烃的方法(100、200),其中,使第一原流(A)进行蒸汽裂解(10)以获得第一产品流(B),并且使含有乙烷的第二原流(C)进行氧化脱氢(20)以获得第二产品流(D),其中,第一产品流(B)的至少一部分经过处理(12)以获得烃馏分(C2H4、C2H6)),该处理包括具有两个碳原子的烃的选择性加氢(125)和脱甲烷(126),其中,对第二产品流(D)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痕量去除(24),痕量去除包括氧气和/或乙炔的去除,以获得后续流(E),并且其中,后续流(E)的至少一部分在选择性加氢(125)下游的和脱甲烷(126)的上游的送入点处被送至处理(12)。至少一部分的后续流(E)在进入处理(12)的送入点的上游进行二氧化碳去除(25)。本发明还涉及相应的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18434499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280084407.X
申请日:2022-12-19
Applicant: 沙特基础工业全球技术有限公司
Inventor: 马西米利亚诺·科莫蒂 , 费萨尔·贝纳斯卡 , 萨米·阿尔-穆泰瑞 , 阿德尔·索德·阿尔-沙斐
Abstract: 一种用于操作化学工艺的方法,包括:由历史进料数据和历史生产数据导出工艺性能模型的系数;使用该系数来公式表示所述工艺性能模型;使用该工艺性能模型确定化学工艺的产品生产中的预测变化;以及基于经济数据和化学工艺的产品生产中的预测变化来改变化学工艺的工艺参数。
-
公开(公告)号:CN112142547B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1910565873.X
申请日:2019-06-27
Applicant: 惠生工程(中国)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乙烷催化氧化脱氢制乙烯的产物流中残余氧脱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混合原料气进入氧化脱氢反应器中反应,所得粗产品气先进行余热回收和冷却降温,然后进入气液分离罐中气液分离;(2)气液分离罐中顶部气相冷却后进入吸收塔中,在塔顶吸收剂作用下,从吸收塔塔顶得到脱酸气;(3)所得脱酸气送入除氧器中,除氧后得到脱氧粗产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有效减小除氧器的处理量,降低设备投资,同时有利于提高除氧反应深度。此外,将部分工艺凝液注入混合原料气物流,并利用反应余热气化后循环利用,不但能有效的控制反应温升,还可多回收反应余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