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999847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192510.3
申请日:2024-08-28
Applicant: 江苏佰创仪表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李名浩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超声波热量表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多通道超声波热量表,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顶部安装有超声波热量表,所述连接管的端部连通有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支撑环,所述三通阀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稳定架。本发明通过金属软管端部的安装管与管道连接在一起,打开三通阀,管道中的水分通过金属软管与三通阀的连接进入连接管的内部,使得超声波热量表可以对连接管中的水分热量值进行检测,支撑部件可以对金属软管进行支撑限位,避免金属软管在使用时相互堆叠在一起产生拐角,影响管道中的水分流动效率,金属软管可以轻松的进行长度的调节以及角度的调节,提高超声波热量表在安装时的便捷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493862B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211069420.6
申请日:2022-08-31
Applicant: 河北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蓄热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冬季环境模拟检测装置,包括:制冷机、冷量传输管路模块、供冷水箱、第一冷热交换管路模块、水水板换、第二冷热交换管路模块、换热水箱、热交换管路模块以及电蓄热设备,其中,冷量传输管路模块用以将所述制冷机制造的冷量传输至与所述第一能量传输管路模块相连的供冷水箱;第一冷热交换管路模块用以通过冷热交换的方式将所述供冷水箱的回水温度升高;第二冷热交换管路模块用以通过冷热交换的方式将所述水水板换的水温度身高;热交换管路模块用以通过热交换的方式加热换热水箱内的水。本发明实现了对于电蓄热设备工作状况的精准监控以及提高了电蓄热设备在冬季的供暖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794553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1289406.6
申请日:2024-09-14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铂薄片热电阻热流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涉及热流测量及高超声速风洞试验测试技术领域,包括:传感器底座;基底,其固定设置在传感器底座上表面;铂薄片线条,其为同向双螺旋线状结构,所述铂薄片线条固定设置在基底上表面;两条导电膜,其分别与铂薄片线条的两端相接,且导电膜紧贴传感器底座、基底的表面;两根信号线,其分别与导电膜相接。本发明通过激光将铂薄片切割形成同向双螺旋线状结构,增大了铂薄片电阻,提高了热流传感器灵敏度,同时提高了测热敏感元件的性能稳定性和热流传感器的结构强度,增强了热流传感器的耐冲刷性,提升了热流传感器热流测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可广泛应用于高超声速风洞热流测量试验。
-
公开(公告)号:CN118445995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545292.0
申请日:2024-05-06
Applicant: 中国计量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28 , G06F30/12 , G01K17/08 , G01K7/02 , G01K15/00 , G06F113/14 , G06F113/08 , G06F119/06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分布式流动量热的微型管内部流体温度推算方法。具体步骤包括如下:对管壁热损失功率和壁温的关系进行标定;设计不同加热功率下管道通流体的实验,将损失功率的标定方程代入能量守恒方程计算流体焓变,获取流体在多个温度点对应焓值;使用三次样条插值法标定实验流体的“焓值‑温度”关系函数;获取管壁连续温度数据,将能量守恒方程映射至管道微元,并计算各微元出入口截面流体焓值;由“焓值‑温度”关系函数计算管程不同位置流体温度。本发明可以有效解决在不破坏管道表面温度场的情况下无法获取管内流体温度的问题,进而拓展了流动量热装置数据分析理论,实现了管道内流体热交换过程的可视化。
-
公开(公告)号:CN110375890B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1910726003.6
申请日:2019-08-07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无源无线声表面波高温热流传感器,包括:采集机构,所述采集机构包括钇钡铜氧热电单元;转换机构,所述转换机构包括压电单元及延迟线单元;所述转换机构与所述采集机构电连接;输出件,所述输出件连接在在所述转换机上。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响应速度快,最高可达ms级,灵敏度高,热流灵敏度优于0.1W/m2,无源无线,免维护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376273A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410830832.X
申请日:2024-06-26
Applicant: 山东威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量测量计及其测量方法,属于热量测量技术领域,包括热量计本体,所述热量计本体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伸缩管,所述伸缩管远离热量计本体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管,通过过滤盘、伸缩管、螺旋纹、弧形板等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可实现将热量计本体放置在两个管道之间,若是两个管道之间的距离较长,操作人员拉动固定环,固定环通过连接管带动伸缩管进行拉伸,从而方便讲热量计本体安装在两个管道之间,弧形板配合L形杆和固定筒能对热量计本体进行支撑,在使用中流体中若是存在杂质或者颗粒物,过滤盘可杂质或者颗粒物进行过滤,热量计本体处的线路能缠绕在固定杆表面的螺旋纹处,方便对线路进行整理。
-
公开(公告)号:CN113203502B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110416177.X
申请日:2021-04-19
Applicant: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Inventor: 洪明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流体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量产的高精度温度检测装置及其量产方法,其稳压电路输出连接第一电阻构成恒流源,第一运放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恒流源输出,第一运放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二电阻连接输入参考电压,Pt1000铂电阻连接第一运放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出端构成负反馈,参考电压由稳压电路输出经过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分压后,连接由第三运放构成的电压跟随器输出获得。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量产的高精度温度检测装置及其量产方法,能够满足高精度的需求,同时降低元器件成本,无需人工手动调整校准精度适应大批量生产的要求,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成本极低且生产校验非常方便。
-
公开(公告)号:CN117346923A
公开(公告)日:2024-01-05
申请号:CN202311138387.2
申请日:2023-09-05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分布式测温的大陆热流探针,包括插入地下的探针、控制系统和电源系统;探针包括空心管状的金属探针和探针头。探针头呈锥形;探针的外壁有高级金属外壁;探针内部布设有分布式的温度传感器和加热装置;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探针底端;温度传感器,以串联的形式布置;加热装置为碳纤维加热线,碳纤维加热线布设在探针的中间。本发明实现了对陆地地温及热流的原位测量。适应陆地环境,实现大范围、高精度的热流监测;探针坚固抗压,传感器内置,避免损坏;多个测温点分布,消除气候影响,获得真实地温分布;长期监测同一点,实现地热流时空格局追踪。低成本、高效,大幅提升了陆地热流测量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076522B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322941.2
申请日:2023-10-13
Applicant: 北京嘉洁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16/2458 , G06F16/22 , G06F16/23 , G06F16/215 , G01K17/08 , G01K1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热量数据处理方法及智能热量表数据处理系统,涉及热量计量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根据异常热量表以及接入顺序相邻的正常热量表在对应异常采集时段的输入端温度在每个采集时刻的记录得到每个异常热量表以及接入顺序相邻的正常热量表的输入端温度变化时序;根据异常热量表以及接入顺序相邻的正常热量表的输入端温度变化时序判断异常热量表在异常采集时段采集的输入端温度是否正确;若是,则保持异常热量表在异常采集时段的供热功率;若否,则根据异常热量表在正常采集时段内采集的供热功率对异常采集时段的供热功率进行校正得到异常热量表在异常采集时段的校正供热功率。本发明提高了热量计量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030067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0996149.9
申请日:2023-08-09
Applicant: 山东辰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1K17/0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热量表,热量表包括流量传感器、仪表盒底座以及显示仪表盒;仪表盒底座沿第一旋向与流量传感器转动连接,且转动角度为360度,显示仪表盒沿第二旋向与仪表盒底座转动连接,且转动角度为180度,第一旋向所在平面与第二旋向所在平面垂直,可满足用户站在流量传感的任一位置以及用户的查看位置相对于流量传感器的位置变化,可以较佳的视线角度查看显示仪表盒的显示平面内的数字以及提示字;显示仪表盒上设置有第一磁体,仪表盒底座上设置有第二磁体,显示仪表盒转动至与仪表盒底座贴合时,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磁吸,确保显示仪表盒转动至与仪表盒底座间贴合的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