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970089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299077.3
申请日:2024-09-18
申请人: 苏州安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苏州安斯迪克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H01M8/0263 , H01M8/04313 , G01R31/37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膜电极测试用流道板结构,其结构简单、且操作简单,降低了企业的设备成本和人力成本。其适用于单电池膜电极的测试,单电池膜电极的CCM边框的两端边上设置有定位孔,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阳极流道板,其包括有阳极流道板本体,所述阳极流道板本体的贴合单电池膜电极的表面为第一工作表面,所述第一工作表面对应于定位孔的位置处设置有对应的第一插装定位孔;阴极流道板,其包括阴极流道板本体,所述阴极流道板本体的的贴合单电池膜电极的表面为第二工作表面,所述第二工作表面对应于定位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插装定位孔;以及一组定位销。
-
公开(公告)号:CN118970088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004574.6
申请日:2024-07-25
申请人: 南京工业大学
IPC分类号: H01M8/0263 , H01M8/02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对称蛇形带挡板流场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与传统的对称蛇形流场相比,通过在蛇形流道背离脊的内侧壁上设有挡气部件,当反应气体接触到挡气部件时,会产生速度上的突变,而且会产生一个法向指向气体扩散层的分速度,从而加速反应气体的扩散进程,增强了气体的传输性能,使气体分布更加均匀,提升其内部传质能力,增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电流密度并提高其输出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676416B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153048.6
申请日:2024-08-21
申请人: 中海储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H01M8/2483 , H01M8/18 , H01M8/0258 , H01M8/0263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流电池的一体化流道板及电堆,一体化流道板包括流道主体板、流道封板和流道封板改型组成,流道主体板在其上部和下部均匀分布着多个流道槽,上下流道槽间通过液流通道进行联通;流道主体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流道封板改型和流道封板相配合连接,其中上端的流道封板改型上设有与流道槽配合的凸起,安装形成流道;而下端与之相连的流道封板上既设有与流道槽相配合的凸起,又设有正极电解液流道口和负极电解液流道口,与流道主体板安装后形成正极电解液流道和负极电解液流道,组合后形成的流道;一体化流道板结构简单,密封方式可靠性高,操作简单方便,降低了流道漏液风险,同时减少电堆安装工序,降低了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6014200B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211584493.9
申请日:2022-12-09
申请人: 大连海事大学
IPC分类号: H01M8/18 , H01M8/0273 , H01M8/0271 , H01M8/0258 , H01M8/0263 , H01M8/04276 , H01M8/024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功率密度液流电池正负极电极框一体化流场结构,所述正负极电极框一体化流场结构由电极框框体、流道盖板、边框盖板、双极板组成,电极框框体上设置正负极电解液公用流道,且电极框框体两侧分别设置与正负极电解液公用流道相连接的正负极电解液分配主流道,流道盖板的一侧设置电解液分配分支流道以及电解液分配口,双极板镶嵌在电极框框体内部。本发明正负极电极框一体化流场结构降低了正负极电极框厚度,同时通过双极板的镶嵌,达到降低电极厚度的目的,降低电池内阻。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实现,同时具有较强的可靠性、稳定性,对于提高液流电池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8738434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1064163.6
申请日:2024-08-05
申请人: 上海清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H01M8/0263 , H01M8/0267 , H01M8/0271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双极板结构以及燃料电池,双极板结构包括:第一极板以及第二极板。第一极板设有第一流场区,第一流场区设有多个第一气体流道;第二极板设有第二流场区,第二流场区设有多个第二气体流道,第一流场区与第二流场区之间限定出密封腔,第一气体流道位于第一极板远离密封腔的一侧,第二流场区位于第二气体流道远离密封腔的一侧;其中,流场区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两个边缘处均设置有多个扰流凸起,以在多个扰流凸起之间限定出气体扰流流道以及液体扰流流道,气体扰流流道位于极板远离密封腔的一侧,液体扰流流道与密封腔连通。本申请的双极板结构能够提高燃料电池的反应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676416A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1153048.6
申请日:2024-08-21
申请人: 中海储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H01M8/2483 , H01M8/18 , H01M8/0258 , H01M8/0263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流电池的一体化流道板及电堆,一体化流道板包括流道主体板、流道封板和流道封板改型组成,流道主体板在其上部和下部均匀分布着多个流道槽,上下流道槽间通过液流通道进行联通;流道主体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流道封板改型和流道封板相配合连接,其中上端的流道封板改型上设有与流道槽配合的凸起,安装形成流道;而下端与之相连的流道封板上既设有与流道槽相配合的凸起,又设有正极电解液流道口和负极电解液流道口,与流道主体板安装后形成正极电解液流道和负极电解液流道,组合后形成的流道;一体化流道板结构简单,密封方式可靠性高,操作简单方便,降低了流道漏液风险,同时减少电堆安装工序,降低了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588966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545260.0
申请日:2024-05-06
申请人: 江苏耀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氢璞创能科技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H01M8/0258 , H01M8/0263 , H01M8/0267 , H01M8/04007 , H01M8/040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合阴极和冷却气流的风冷燃料电池阴极板、双极板及电池,通过一组气源为冷却提供空气气流,并且阴极具有与冷却通道分开的通道,将空气流分流到阴极反应通道和冷却通道,同时满足了阴极反应和电堆冷却的需求,在简化系统的前提下达成了风冷燃料电池电堆的优良性能。其中通过阴极通道的空气计量比为2‑3,而其余空气流经冷却通道的空气能够维持电堆50‑70℃的出口温度。在50‑70℃和阴极计量比2‑3下,阴极气流的相对湿度为60‑100%,满足燃料电池电堆的运行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8507758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631542.2
申请日:2024-05-21
申请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IPC分类号: H01M8/0258 , H01M8/0263
摘要: 本发明属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仿生水滴型气体流道系统及应用,包括燃料电池阴阳极气体流道以及由气体扩散层、催化层和膜组成的膜电极。仿生水滴型气体流道的上下表面呈水平状,侧面为若干个仿生水滴型的波形单元组成的周期结构。本发明通过改变气体流道结构,有效促进了燃料电池内部扩散极化区的氧气输运,改善工作区域的缺氧问题;降低了气体流道压降,减小系统寄生功率,有助于提高电池稳定性,延长燃料电池使用寿命;缓解了燃料电池内部的“水淹”效应,综合提高了燃料电池的性能和功率输出。
-
公开(公告)号:CN115275269B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210945316.2
申请日:2022-08-08
申请人: 大连理工大学
IPC分类号: H01M8/04089 , H01M8/0263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有气体分配区的叶脉平行流场结构及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属于燃料电池领域,包括进、出气口、梯形的进、出口气体分配区、中央区。本发明所述气体分配区由圆柱形脊排列构成,其排列角度与分配区的边平行;所述中央区由一级流道与二级流道交错构成;所述一级流道为平行直流道;所述二级流道为倾斜一定角度的支脉流道,与一级直流道构成叶脉结构,将所有一级流道连通。反应气体由进气口进入流场,经气体分配区和二级流道的两次气体分配,使得反应气体在流场中均匀分布。本发明的二次分配设计有利于流道中水的流动,有效避免通道中水的聚集,避免水淹现象的发生,能够显著提升电池的性能。此外本发明结构简单,易于加工,节约了制造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472297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310766.3
申请日:2024-03-19
申请人: 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 太原理工大学
IPC分类号: H01M8/0258 , H01M8/0263
摘要: 本发明涉及氢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提出了一种氢燃料电池复合流道结构,包括:进气口,进气口设置为外大内小的侧斜壁式进气口;前端流道;前端流道的外形根据抛流原理设置为蛇形弯道,蛇形弯道包括直流道和弯曲流道;后端流道,后端流道的外形主体延续前端流道的直流道和弯曲流道,后端流道的直流道的侧面根据抛流原理设置为均匀的波浪形;出气口,出气口设置为内小外大的侧斜壁式出气口。本发明可以提高氢燃料电池的工作效率、降低能量损失,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流道容易产生气体压力损失和水分子堆积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