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330408B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311064814.7
申请日:2023-08-22
申请人: 佛山市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 长安大学
摘要: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实验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沥青混合料拉伸回弹模量试验方法,包括:根据试验要求,将试件切割为若干待测件,并调整待测件的尺寸;测定待测件的各项物理指标,通过对中装置将待测件对中固定于安装盘上;将上拉伸组件与材料试验机的主轴相连接,并将下拉伸组件的锁定盘与安装盘相连接,且将下拉伸组件与上拉伸组件相接触;驱动材料试验机的主轴以第一速率向上移动;驱动材料试验机的主轴以第二速率向上移动;根据待测件的峰值荷载确定加载级别,驱动材料试验机的主轴以第一速率向上移动,在预载拉力的基础上依次加载并卸载各级荷载。采用本发明,具有测试简便,且保证测试结果准确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582012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846072.1
申请日:2024-06-27
申请人: 佛山市建盈发展有限公司 , 佛山大学 , 佛山市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属于组合梁结构技术领域,固定好后限位件通过转动杆和转动件进行转动实现调节限位件折叠的角度,实现限位件的角度可调,便于调节和微调角度的功能,限位件一侧分布有限位轨,限位轨上套设有限位滑动件,限位滑动件套设在限位轨上进行滑动连接,限位滑动件和限位轨之间安装有转盘,通过转盘调节限位滑动件和限位轨的旋动角度和方向的调节的功能,可调节钢混凝土梁的位置和角度的功能,钢混凝土梁中间开设有注入腔,注入腔内安装有加固板,加固板为三角形结构,可以将混凝土注入腔内将加固板固定在钢混凝土梁内进行支撑的功能,本申请实现提高钢混凝土梁的耐压性和减少混凝土的用料的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263538B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311495439.1
申请日:2023-11-10
申请人: 佛山市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固废绿色高性能土壤胶结料及其制备方法、使用方法,涉及软土固化剂领域。其中,全固废绿色高性能土壤胶结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矿渣粉30~60份,粉煤灰10~25份,钢渣微粉10~30份,碱渣粉5~15份,锂电固废5~15份;其中,所述碱渣粉的主要矿相成分为碳酸钙、硫酸钙和氯化钙,所述锂电固废的主要矿相成分为硫酸钠;所述矿渣粉、粉煤灰、钢渣微粉、碱渣粉、锂电固废的重量份之和为100份。实施本发明,可提升土壤胶结料的固化强度,降低其成本,且环境友好。
-
公开(公告)号:CN117538356B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311503365.1
申请日:2023-11-10
申请人: 佛山市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1N23/207 , E02D3/12 , E02D5/46 , G01N23/200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化搅拌桩中不同深度土壤胶结料含量的预测方法,涉及软基加固技术领域。其中,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土壤胶结料;将土壤胶结料以多个不同预设比例与待固化土壤混合,固化后得到多个固化土壤;测定固化土壤中钙矾石的含量;构建钙矾石含量与土壤胶结料比例之间的函数关系;对固化搅拌桩不同深度进行取样;测定样品中钙矾石的含量,根据已构建的函数关系计算固化搅拌桩中不同深度处土壤胶结料的含量;其中,土壤胶结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矿渣粉30~60份,粉煤灰10~25份,钢渣微粉10~30份,碱渣粉5~15份,锂电固废5~15份;实施本发明,可准确预测固化搅拌桩中土壤胶结料的含量,实现更有效的监管。
-
公开(公告)号:CN117852314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410257577.4
申请日:2024-03-07
申请人: 佛山市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 佛交科天诺(广东)材料有限公司 , 佛山市南海区交通工程质量监督中心
IPC分类号: G06F30/20 , G16C60/00 , G01N3/08 , G06F119/04 , G06F119/08 , G06F119/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再生沥青混合料粘弹疲劳损伤本构模型构建方法及设备,涉及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分析技术领域,方法包括:通过拉伸动态模量试验获取模型参数;根据模型参数分别计算损伤初期及稳定期的伪应变,损伤初期为第一个加载周期的前半个周期,稳定期为第一个加载周期的后半部分至加载结束;根据模型参数及伪应变分别计算损伤初期及稳定期的伪刚度;根据模型参数、伪应变及伪刚度分别计算损伤初期及稳定期的损伤变量;根据损伤变量与伪刚度的函数关系构建C‑S损伤模型,以表征粘弹性材料疲劳损伤演化规律。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描述再生沥青混合料粘弹疲劳损伤行为及损伤演化过程,评价不同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优劣。
-
公开(公告)号:CN116675479B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0461435.5
申请日:2023-04-26
申请人: 佛山市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壤胶结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土壤胶结料按照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的组分:陶瓷粉40份~45份,铝渣粉5份~10份,煅烧纺织印染污泥20份~30份,煅烧造纸绿泥10份~20份,锂渣10份~20份;所述煅烧纺织印染污泥为纺织印染污泥经煅烧处理后的产物,所述煅烧造纸绿泥为造纸绿泥经煅烧处理后的产物。本发明提供的土壤胶结料,能够增强土壤密实度和抗压强度,减少固化后土体干燥收缩率,提高固化土耐久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692284B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2210531087.X
申请日:2022-05-16
申请人: 西南交通大学 , 佛山市建盈发展有限公司 , 佛山市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F30/13 , G06F30/23 , E01D11/04 , G06F111/04 , G06F119/14
摘要: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涉及宽幅组合‑混合梁斜拉桥结合段试验模型设计方法,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确定结合段范围内全截面上应力最大区域为局部截面模型;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以局部截面模型内单元节点力积分方法获得局部截面模型加载内力;考虑试验加载能力与减小模型加工难度的原则下选定模型的几何相似比;以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交界面的滑移量服从相似原理为原则确定剪力连接件的设计及布置;本发明采用原结构横向截取局部截面的方式设计试验模型,有效的减小了试验结构的宽度,并且不改变截面上不同部分间的刚度比,从而不改变截面上各部分承担的荷载比例,进而保证局部截面模型结构的受力特征和原结构一致。
-
公开(公告)号:CN115353349A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申请号:CN202210994613.6
申请日:2022-08-18
申请人: 佛山市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 佛山市建盈发展有限公司 , 建研建材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C04B28/04
摘要: 本发明属于工程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C60高含泥机制砂大流态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其技术要点如下:包括如下质量比的各组分:硅酸盐水泥11.37%~13.83%,降粘增强剂2.96%~3.79%,超细重钙粉2.96%~3.79%,高含泥量机制砂28.31%~28.69%,碎石46.17%~46.68%,水5.5%~5.73%,六偏磷酸钠0.002%~0.013%,聚季铵盐0.002%~0.013%和抗泥型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0.016%~0.034%。本发明减少因粘土对聚羧酸减水剂吸附导致的减水效果削弱以及混凝土坍落度降低的问题,实现C60高含泥量机制砂混凝土的大流态。
-
公开(公告)号:CN114775423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302667.1
申请日:2022-03-24
申请人: 清华大学 , 佛山市建盈发展有限公司 , 佛山市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一种混凝土组合板单元、组件、桥体、及拼接施工方法,其中混凝土组合板单元包括混凝土板,成型于所述金属底板上,内部预埋有第一组钢筋,所述混凝土板的拼接端设有拼接槽口,所述拼接槽口设置成与混凝土接缝段拼接;第一剪力连接件,设于所述金属底板上并与所述金属底板连接,所述第一剪力连接件预先埋设于所述混凝土板内并且部分伸出所述拼接端,所述第一剪力连接件设置成支撑预先埋设于混凝土接缝段内的第二组钢筋中的至少部分钢筋。
-
公开(公告)号:CN114753250A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210529654.8
申请日:2022-05-16
申请人: 西南交通大学 , 佛山市建盈发展有限公司 , 佛山市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E01D19/14 , E01D11/04 , C09D127/12 , C09D163/00 , C09D7/61
摘要: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结构接触面间的滑动副结构。本发明包括滑动上副和滑动下副,滑动上副包括第一钢结构,第一钢结构上固定连接有镜面级不锈钢板,所述镜面级不锈钢板上涂覆有润滑剂,滑动下副包括第二钢结构,第二钢结构上设置有双组份石墨烯改性氟碳漆涂层,滑动上副设置有镜面级不锈钢板的一侧与滑动下副设置有双组份石墨烯改性氟碳漆涂层的一侧相接触。本发明在镜面级不锈钢板、双组份石墨烯改性氟碳漆涂层和润滑剂的配合作用下使此类滑动副间不会因面压过大而产生过大压缩变形,在面压不大于5MPa时,摩擦系数能够控制在0.1以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滑动副受压变形量过大及滑动副耐久性不足而导致结构实际受力状态与设计受力状态不一致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