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849945A
公开(公告)日:2016-08-10
申请号:CN201480071073.8
申请日:2014-12-19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4 , H01M4/133 , H01M4/134 , H01M4/366 , H01M4/386 , H01M4/483 , H01M4/583 , H01M4/587 , H01M4/62 , H01M4/622 , H01M10/0525 , H01M10/056 , H01M2004/027 , H01M2300/002
Abstract: 本发明抑制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高温保存时的气体产生,改善高温保存特性。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其是具备含硅的颗粒和石墨颗粒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其中,前述石墨颗粒的表面具备覆盖层,前述覆盖层具备第一覆盖材料和第二覆盖材料,所述第一覆盖材料包含在非水电解液中溶胀的颗粒,所述第二覆盖材料包含水溶性高分子材料,前述第一覆盖材料存在于前述石墨颗粒的表面,前述第二覆盖材料的质量相对于前述第一覆盖材料的质量的比大于1。
-
公开(公告)号:CN105849944A
公开(公告)日:2016-08-10
申请号:CN201480070973.0
申请日:2014-12-12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622 , H01M4/133 , H01M4/134 , H01M4/386 , H01M4/583 , H01M4/587 , H01M4/621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高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的颗粒间的粘接性,从而改善循环特性。在将含硅的颗粒和石墨颗粒用作负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中,前述石墨颗粒具备包含羧甲基纤维素的第一覆盖层,前述第一覆盖层的平均厚度为10nm以上。含硅的颗粒具备包含羧甲基纤维素的第二覆盖层,前述第二覆盖层的平均厚度为10nm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07431183B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1680015196.9
申请日:2016-03-09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为使用包含硅系活性物质的高容量负极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循环特性优异、且充电保存时等的气体产生量少。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的负极(12)具备负极集电体(33)、和在负极集电体(33)上形成的负极复合材料层(34)。负极复合材料层(34)含有包含硅系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和水溶性聚合物。该水溶性聚合物包含0.30mol/100g以上且0.40mol/100g以下的丙烯酸单体单元、和10‑4mol/100g以上且10‑3mol/100g以下的4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且该聚合物的固体成分浓度为1质量%的水溶液的粘度为0.05Pa·s以上且0.70Pa·s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06797020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580047561.X
申请日:2015-08-27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86 , H01M4/133 , H01M4/134 , H01M4/364 , H01M4/48 , H01M4/485 , H01M4/587 , H01M10/052 , H01M10/0525 , H01M2004/021
Abstract: 使用硅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提高放电负荷特性。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的负极(10)具备负极集电体(11)和形成于该集电体上的负极复合材料层(12)。负极复合材料层(12)包含石墨和硅材料,沿着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厚度方向,从与负极集电体(11)处于相对侧的表面起为该复合材料层厚度的40%范围的第1区域(12a)中,硅材料的含量多于从负极集电体(11)侧的表面起为该复合材料层厚度的40%范围的第2区域(12b)。第1区域(12a)的密度低于第2区域(12b)的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11886748A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1980020085.0
申请日:2019-02-13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IPC: H01M10/0587 , H01M2/16 , H01M2/26 , H01M4/13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抑制了可能成为内部短路的原因之一的极板变形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具有正极、负极和间隔件的卷绕型的电极体;以及非水电解质。间隔件在从正极的卷绕开始侧端开始沿着卷绕方向至少在1个周长的长度范围与正极相粘接。
-
公开(公告)号:CN110249473A
公开(公告)日:2019-09-17
申请号:CN201880009794.4
申请日:2018-02-13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IPC: H01M10/0587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在于,防止扁平状的卷绕电极体的弯曲部中的负极的局部的过剩充电,并抑制弯曲部中的正极芯体的裂纹。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包含:将具有正极板、负极板以及介于它们之间存在的隔板的极板群卷绕而成的扁平状的电极体;非水电解质;和外装体。正极板具有正极芯体和形成于其表面的正极合剂层,负极板具有负极芯体和形成于其表面的负极合剂层。电极体在与卷绕轴垂直的截面的长径方向的两端部具有极板群弯曲的弯曲部。在弯曲部内的正极合剂层的卷绕内侧的表面当中配置于正极板的卷绕最开始侧的部分贴附树脂带。树脂带包含粘合剂层和不透过锂离子的基材层。树脂带对正极合剂层的粘合力为0.1N/cm以上且2N/cm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11868964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1980019312.8
申请日:2019-02-13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IPC: H01M2/16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耐热性高、且难以发生耐热层的脱落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间隔件。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正极、负极、和介于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间隔件。间隔件具有聚烯烃制的基材、和在基材的表面上设置的耐热层。耐热层包含芳族聚酰胺树脂,该芳族聚酰胺树脂通过红外光谱测定得到的红外吸收光谱的波长1650cm‑1的吸光度B相对于波长1318cm‑1的吸光度A之比(B/A)为0.94~1.14。
-
公开(公告)号:CN101669245B
公开(公告)日:2012-03-07
申请号:CN200880013215.X
申请日:2008-04-22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索尼株式会社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48 , H01M6/50 , H01M10/0587 , Y10T29/49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电池的内部短路安全性的评价方法,所述电池包含电极组、电解质、将所述电极组和所述电解质包含在内部的外壳以及将电极组与外壳电连接的集电端子,所述电极组是将正极、负极以及将正负极电绝缘的绝缘层进行卷绕或层叠而得到的。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在电池的电极组内部的正极与负极对置的部位混入异物,用加压体的压力按压混入部,将介于正负极之间的绝缘层局部破坏而使之发生内部短路,并且上述按压时的电极组与加压体的接触面积比异物的外切四边形面积大。由此,在电池内部的任意位置进行短路试验,综合评价电池的内部短路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249473B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1880009794.4
申请日:2018-02-13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IPC: H01M10/0587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在于,防止扁平状的卷绕电极体的弯曲部中的负极的局部的过剩充电,并抑制弯曲部中的正极芯体的裂纹。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包含:将具有正极板、负极板以及介于它们之间存在的隔板的极板群卷绕而成的扁平状的电极体;非水电解质;和外装体。正极板具有正极芯体和形成于其表面的正极合剂层,负极板具有负极芯体和形成于其表面的负极合剂层。电极体在与卷绕轴垂直的截面的长径方向的两端部具有极板群弯曲的弯曲部。在弯曲部内的正极合剂层的卷绕内侧的表面当中配置于正极板的卷绕最开始侧的部分贴附树脂带。树脂带包含粘合剂层和不透过锂离子的基材层。树脂带对正极合剂层的粘合力为0.1N/cm以上且2N/cm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06797020B
公开(公告)日:2019-05-10
申请号:CN201580047561.X
申请日:2015-08-27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Abstract: 使用硅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提高放电负荷特性。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的负极(10)具备负极集电体(11)和形成于该集电体上的负极复合材料层(12)。负极复合材料层(12)包含石墨和硅材料,沿着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厚度方向,从与负极集电体(11)处于相对侧的表面起为该复合材料层厚度的40%范围的第1区域(12a)中,硅材料的含量多于从负极集电体(11)侧的表面起为该复合材料层厚度的40%范围的第2区域(12b)。第1区域(12a)的密度低于第2区域(12b)的密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