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968235B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1710996932.X
申请日:2017-10-20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56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组散热的等距T型流道空气冷却系统,包括进口段、进口导流板、冷却流道、出口导流板、出口段和动力电池组,出口导流板和进口导流板平行分布在与动力电池组保持一定间距的上下两侧,所述间距分别形成上下空气流道,与动力电池组中各个单体电池间的间距形成的冷却流道呈垂直关系,所述进口段与进口导流板相连,出口段与出口导流板相连,进口段与出口段呈垂直关系;空气由进口段进入进口导流板到达下空气流道后,由进口导流板压迫进入与下空气流道垂直的冷却流道,经冷却流道到达上空气流道后,又在出口导流板的压迫下汇聚后经由出口段流出。
-
公开(公告)号:CN107377109B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1710705012.8
申请日:2017-08-17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人工蒜蓉机,包括壳体、推杆、帽盖、收集槽、刀片架、多张刀片、齿轮盘、镂空的固定板和驱动齿轮;壳体的上、下端均设置开口,帽盖与壳体的上端的开口连接,收集槽与壳体的下端的开口连接,所述帽盖、壳体和收集槽形成工作腔;帽盖的上端设有通孔,推杆的下端通过通孔插入工作腔,刀片架固定于推杆的下端,刀片架位于工作腔内;刀片固定于刀片架的下面,固定板安装于工作腔的下端,齿轮盘通过转轴安装于固定板的上方,齿轮盘设有落料孔;驱动齿轮安装于壳体的下端,且与齿轮盘啮合;驱动齿轮通过齿轮轴与手动摇把连接。本发明的效率高,减少了劳动强度,且蒜蓉的汁液不会流失,即不会造成浪费,还保证芙蓉的美味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135024B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1910349438.3
申请日:2019-04-28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G06F30/20 , H01M10/613 , H01M10/656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电池热管理的风冷系统导流板形状优化方法,所述方法从均匀的主流道截面宽度分布出发,数值求解风冷系统的冷却流道流量,从远离入口或出口的冷却流道出发往入口或出口方向,通过依次调整每个主流道截面宽度,选出使系统目标函数最优的流道截面宽度。假设每个主流道截面宽度调整一次为一轮调整,通过反复多轮调整,不断逼近最佳截面宽度分布。当一轮调整中,目标函数值不再变化时,调整过程中记录的最佳目标函数值对应的主流道截面宽度分布为最佳分布。最后,由得到的最佳截面宽度分布,通过多项式拟合得出最终光滑的导流板形状。本发明具有优化过程简单、性能指标好、扩展性好、实用性强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887149B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111025791.X
申请日:2021-09-02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G06F30/28 , G06F17/11 , G06F17/18 , G06F113/08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场协同方程的并行流道冷却系统优化方法;本发明给定流道宽度分布的初始并行流道冷却系统,求解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得到系统速度场和温度场,记录各热源边界平均温度(Ts);设定各热源边界为等温边界,温度值为记录的各热源边界平均温度Ts,计算对流传热场协同方程得到并行流道冷却系统速度场;利用得出的速度场再次计算能量方程得到各热源边界平均温度Ts’,将Ts’作为热源边界重新计算场协同方程,并重复上述过程,直到Ts’与Ts的分量残差小于设定的收敛残差为止;然后基于此时系统的流道速度分布,求解流阻网络反向计算模型得出系统的优化结构参数。本发明具有无经验性和随机性、优化时间短、优化效果好、适用性强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7968235A
公开(公告)日:2018-04-27
申请号:CN201710996932.X
申请日:2017-10-20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56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566 , H01M222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组散热的等距T型流道空气冷却系统,包括进口段、进口导流板、冷却流道、出口导流板、出口段和动力电池组,出口导流板和进口导流板平行分布在与动力电池组保持一定间距的上下两侧,所述间距分别形成上下空气流道,与动力电池组中各个单体电池间的间距形成的冷却流道呈垂直关系,所述进口段与进口导流板相连,出口段与出口导流板相连,进口段与出口段呈垂直关系;空气由进口段进入进口导流板到达下空气流道后,由进口导流板压迫进入与下空气流道垂直的冷却流道,经冷却流道到达上空气流道后,又在出口导流板的压迫下汇聚后经由出口段流出。
-
公开(公告)号:CN113887149A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11025791.X
申请日:2021-09-02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G06F30/28 , G06F17/11 , G06F17/18 , G06F113/08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场协同方程的并行流道冷却系统优化方法;本发明给定流道宽度分布的初始并行流道冷却系统,求解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得到系统速度场和温度场,记录各热源边界平均温度(Ts);设定各热源边界为等温边界,温度值为记录的各热源边界平均温度Ts,计算对流传热场协同方程得到并行流道冷却系统速度场;利用得出的速度场再次计算能量方程得到各热源边界平均温度Ts’,将Ts’作为热源边界重新计算场协同方程,并重复上述过程,直到Ts’与Ts的分量残差小于设定的收敛残差为止;然后基于此时系统的流道速度分布,求解流阻网络反向计算模型得出系统的优化结构参数。本发明具有无经验性和随机性、优化时间短、优化效果好、适用性强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0119548B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1910350012.X
申请日:2019-04-28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热管理风冷系统入口导流板板型的快速优化方法,从给定的导流板板型出发,通过数值方法计算风冷系统的温度场,分析每个电池的温度,确定最佳和最差冷却能力的冷却流道位置,然后减小前者对应的导流板控制点高度,并增加后者对应的导流板控制点高度;每次进行导流板控制点高度调整后,均采用数值方法计算温度场,从而进行下一次控制点高度调整,并在调整过程中记录最佳电池组温度及其对应控制点高度分布;当控制点调整步数达到设定步数或者电池组温差不再随着调整而减小时,控制点高度调整阶段结束;针对记录的最佳控制点高度分布,通过多项式拟合得出光滑的曲线导流板板型,即为最终的优化导流板板型。
-
公开(公告)号:CN110135024A
公开(公告)日:2019-08-16
申请号:CN201910349438.3
申请日:2019-04-28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G06F17/50 , H01M10/613 , H01M10/656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电池热管理的风冷系统导流板形状优化方法,所述方法从均匀的主流道截面宽度分布出发,数值求解风冷系统的冷却流道流量,从远离入口或出口的冷却流道出发往入口或出口方向,通过依次调整每个主流道截面宽度,选出使系统目标函数最优的流道截面宽度。假设每个主流道截面宽度调整一次为一轮调整,通过反复多轮调整,不断逼近最佳截面宽度分布。当一轮调整中,目标函数值不再变化时,调整过程中记录的最佳目标函数值对应的主流道截面宽度分布为最佳分布。最后,由得到的最佳截面宽度分布,通过多项式拟合得出最终光滑的导流板形状。本发明具有优化过程简单、性能指标好、扩展性好、实用性强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0119548A
公开(公告)日:2019-08-13
申请号:CN201910350012.X
申请日:2019-04-28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热管理风冷系统入口导流板板型的快速优化方法,从给定的导流板板型出发,通过数值方法计算风冷系统的温度场,分析每个电池的温度,确定最佳和最差冷却能力的冷却流道位置,然后减小前者对应的导流板控制点高度,并增加后者对应的导流板控制点高度;每次进行导流板控制点高度调整后,均采用数值方法计算温度场,从而进行下一次控制点高度调整,并在调整过程中记录最佳电池组温度及其对应控制点高度分布;当控制点调整步数达到设定步数或者电池组温差不再随着调整而减小时,控制点高度调整阶段结束;针对记录的最佳控制点高度分布,通过多项式拟合得出光滑的曲线导流板板型,即为最终的优化导流板板型。
-
公开(公告)号:CN109301394A
公开(公告)日:2019-02-01
申请号:CN201811279767.7
申请日:2018-10-30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6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组散热的L型流道冷却系统,包括进口段、进口导流板、动力电池组、出口导流板、出口段和冷却流道,进口导流板和出口导流板平行分布在与动力电池组保持一定间距的上下两侧,所述间距分别形成上下空气流道,与动力电池组中各个相邻单体电池间的间距形成的平行冷却流道呈垂直关系,进口段与进口导流板连接,出口段与出口导流板连接,进口段与出口段呈垂直关系,整个冷却系统呈“L”型结构,所述靠近进口段的冷却流道间距大于靠近出口段的冷却流道间距。本发明在体积不变、功耗增加不明显的情况下提高了动力电池冷却系统的散热效率,从而降低了动力电池组的热点温度和温差,延长了动力电池组的使用寿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