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517825A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申请号:CN201480048302.4

    申请日:2014-08-29

    Abstract: 车辆用门(10)具有:后玻璃托架(14),其保持车门玻璃(15)并具有第1后紧固孔(68);和托板(25),其具有与第1后紧固孔(68)紧固的第2后紧固孔(38)。后玻璃托架(14)具有第1后卡合部(64)。托板(25)具有与第1后卡合部(64)卡合的第2卡合部(32)。在第1后卡合部(64)与第2卡合部(32)卡合的状态下第1后紧固孔(68)与第2后紧固孔(38)相比向下方偏移。与第1后卡合部(64)及第2卡合部(32)的卡合余量(δ1)相比第1后紧固孔(68)及第2后紧固孔(38)的偏移量(L1)大。

    车门外把手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417327A

    公开(公告)日:2015-03-18

    申请号:CN201410440292.0

    申请日:2014-09-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5B85/16 E05B77/06 Y10T292/57

    Abstract: 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门外把手,能够充分地确保配重块的大小,并且能够容易地从外侧安装到外面板上。车门外把手(40)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细长的长尺寸状。设在车门外把手(4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的铰链部(43)插入在第1安装孔(62)中。设在车门外把手(4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的配重块(50)插入在第2安装孔(63)中。配重块(50)中的离接触点(40a)最远的外周面(52)形成为以接触点(40a)为中心的半径R1的圆弧状。另外,配重块(50)中的比外周面(52)接近接触点(40a)的内周面(53)也具有形成为以接触点(40a)为中心的半径R2的圆弧状的部分。

    侧后视镜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794801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580055350.0

    申请日:2015-10-14

    Abstract: 本发明的侧后视镜装置具备后视镜基座、壳体、轴承机构、后视镜、可倾倒机构、内部壳体、和罩,所述轴承机构及所述可倾倒机构收纳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轴承机构与所述可倾倒机构沿着所述轴承机构的轴线以隔着所述后视镜基座彼此相对的方式形成,所述壳体具有彼此相对配置的上罩及下罩,所述上罩及所述下罩各自的外表面的形状彼此构成镜面对称,所述罩在后侧形成有使所述后视镜露出的开口缘部,所述开口缘部由使所述罩的后侧的端部朝着所述后视镜向内侧折曲而成的内卷凹部构成,通过使所述内部壳体的后侧的端部插入至所述内卷凹部,而使所述罩的后侧的端部与所述内部壳体的后侧的端部卡合。

    车辆用门锁装置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938953A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1310741303.4

    申请日:2013-12-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低成本且简单的结构来提高侧面碰撞时的乘员保护性能的车辆用门锁装置。杆(50)的下侧连结部分(51)与上下延伸部(57)的下端连接。下侧连结部分(51)包括:从上下延伸部(57)的下端沿大致水平方向折曲的水平延伸部(54);和从该水平延伸部(54)的端部向下方延伸并穿插在穿插孔(36)中的穿插部(53)。穿插部(53)包括:经由引导部(37)而嵌合在穿插孔(36)中的大径部(71);和从该大径部(71)的下端向下方连续地延伸的小径部(72)。在小径部(72)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大径部(71)而末端扩开的锥部(72a),直线状的直线部(72b)从该锥部(72a)的下端向下方延伸。

    侧后视镜装置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794801B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580055350.0

    申请日:2015-10-14

    Abstract: 本发明的侧后视镜装置具备后视镜基座、壳体、轴承机构、后视镜、可倾倒机构、内部壳体、和罩,所述轴承机构及所述可倾倒机构收纳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轴承机构与所述可倾倒机构沿着所述轴承机构的轴线以隔着所述后视镜基座彼此相对的方式形成,所述壳体具有彼此相对配置的上罩及下罩,所述上罩及所述下罩各自的外表面的形状彼此构成镜面对称,所述罩在后侧形成有使所述后视镜露出的开口缘部,所述开口缘部由使所述罩的后侧的端部朝着所述后视镜向内侧折曲而成的内卷凹部构成,通过使所述内部壳体的后侧的端部插入至所述内卷凹部,而使所述罩的后侧的端部与所述内部壳体的后侧的端部卡合。

    车辆用密封构造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358379A

    公开(公告)日:2016-02-24

    申请号:CN201480037853.0

    申请日:2014-07-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J10/27 B60J10/36 B60J10/84

    Abstract: 车辆用密封构造(25)具有安装在车门开口部(18)的密封部件(26)。密封部件(26)具有:通过多个卡夹(27)安装在密封安装壁(31)上的密封基部(45);设在密封基部(45)的连接部(55)的第1密封唇(46);和设在连接部(55)的第2密封唇(47)。第1密封唇(46)与前侧车门(20)的凸缘部(35)抵接。第2密封唇(47)抵接于与凸缘部(35)大致正交且向车内方向延伸的正交部(36)。

    车辆用密封构造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358379B

    公开(公告)日:2018-01-26

    申请号:CN201480037853.0

    申请日:2014-07-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J10/27 B60J10/36 B60J10/84

    Abstract: 车辆用密封构造(25)具有安装在车门开口部(18)的密封部件(26)。密封部件(26)具有:通过多个卡夹(27)安装在密封安装壁(31)上的密封基部(45);设在密封基部(45)的连接部(55)的第1密封唇(46);和设在连接部(55)的第2密封唇(47)。第1密封唇(46)与前侧车门(20)的凸缘部(35)抵接。第2密封唇(47)抵接于与凸缘部(35)大致正交且向车内方向延伸的正交部(36)。

    车辆用门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517825B

    公开(公告)日:2017-09-12

    申请号:CN201480048302.4

    申请日:2014-08-29

    Abstract: 车辆用门(10)具有:后玻璃托架(14),其保持车门玻璃(15)并具有第1后紧固孔(68);和托板(25),其具有与第1后紧固孔(68)紧固的第2后紧固孔(38)。后玻璃托架(14)具有第1后卡合部(64)。托板(25)具有与第1后卡合部(64)卡合的第2卡合部(32)。在第1后卡合部(64)与第2卡合部(32)卡合的状态下第1后紧固孔(68)与第2后紧固孔(38)相比向下方偏移。与第1后卡合部(64)及第2卡合部(32)的卡合余量(δ1)相比第1后紧固孔(68)及第2后紧固孔(38)的偏移量(L1)大。

    车门外把手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417327B

    公开(公告)日:2017-07-07

    申请号:CN201410440292.0

    申请日:2014-09-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5B85/16 E05B77/06 Y10T292/57

    Abstract: 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门外把手,能够充分地确保配重块的大小,并且能够容易地从外侧安装到外面板上。车门外把手(40)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细长的长尺寸状。设在车门外把手(4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的铰链部(43)插入在第1安装孔(62)中。设在车门外把手(4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的配重块(50)插入在第2安装孔(63)中。配重块(50)中的离接触点(40a)最远的外周面(52)形成为以接触点(40a)为中心的半径R1的圆弧状。另外,配重块(50)中的比外周面(52)接近接触点(40a)的内周面(53)也具有形成为以接触点(40a)为中心的半径R2的圆弧状的部分。

    车辆用门锁装置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938953B

    公开(公告)日:2017-03-01

    申请号:CN201310741303.4

    申请日:2013-12-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低成本且简单的结构来提高侧面碰撞时的乘员保护性能的车辆用门锁装置。杆(50)的下侧连结部分(51)与上下延伸部(57)的下端连接。下侧连结部分(51)包括:从上下延伸部(57)的下端沿大致水平方向折曲的水平延伸部(54);和从该水平延伸部(54)的端部向下方延伸并穿插在穿插孔(36)中的穿插部53)。穿插部(53)包括:经由引导部(37)而嵌合在穿插孔(36)中的大径部(71);和从该大径部71)的下端向下方连续地延伸的小径部(72)。在小径部(72)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大径部(71)而末端扩开的锥部(72a),直线状的直线部(72b)从该锥部(72a)的下端向下方延伸。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