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804775B
公开(公告)日:2019-01-15
申请号:CN201610146376.2
申请日:2016-03-15
申请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IPC分类号: E21D2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柔性锚杆,其包括一杆体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杆体两端的托盘及端头,所述托盘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杆体的一端,所述端头通过至少一止脱装置设置于所述杆体的另一端;所述杆体包括柔性金属芯及包覆于柔性金属芯外的第一套筒及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及第二套筒依次间隔的包覆于所述柔性金属芯外侧;所述第一套筒及第二套筒通过一个以上的止脱装置与柔性金属芯固定。本发明的锚杆使用柔性金属芯,达到提高锚杆强度和伸长率,并且锚杆长度可根据不同情况随意变化。采用双套筒设计,可以利用矿井潮湿环境大幅提升锚杆与围岩之间的摩擦力,能够有效防止脱锚的出现。
-
公开(公告)号:CN105041354A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510518984.7
申请日:2015-08-24
申请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锚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锚固装置及其支护方法,用于将锚杆在岩石土层中进行固定,包括储气装置、枪膛以及锚杆,储气装置内形成有密封的气室,以及与气室连通的进气口以及出气口,进气口接入一压缩气体源,进气口能选择性的将压缩气体导入气室,出气口能选择性的将压缩气体排出;枪膛内具有一容置腔,锚杆可滑动的装设于容置腔内,枪膛的一端与出气口密封连接,并且容置腔与出气口连通,出气口排出的压缩气在容置腔内产生膨胀,压缩气体对锚杆做功,将锚杆推出枪膛;锚杆具有一杆体,且杆体的内端安装有端头,端头的前端具有尖刺部。本发明不仅结构简单,而且省时省力,极大的提高了锚固作业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817457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693270.9
申请日:2024-05-30
申请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北京国锚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柔性支护材料的围岩增益评估方法,该方法包括:将符合预定实验条件的实验围岩装配至预制的工艺装备中,其中,实验围岩表面喷涂有柔性支护材料,基于工艺装备的支护机构,分别对实验围岩实施多种条件的支护,在每种条件的支护下,利用伺服控制系统对实验围岩施加模拟应力,以使实验围岩及支护机构发生相应地形变和位移,利用伺服控制系统及安装在支护机构中的传感器,获取实验围岩及支护机构发生形变和位移的目标数据,根据目标数据计算实验围岩及支护机构的多个指标数据,以对实验围岩进行增益评估。本申请可以对实验围岩中喷涂的柔性支护材料的支护效应进行准确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18037982B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410438629.8
申请日:2024-04-12
申请人: 泰山学院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泰安名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T17/05
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岩体地质结构的三维可视化建模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内多个钻探孔位各自对应的不同深度的岩石强度值;基于所述岩石强度值,确定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岩石分层信息,所述岩石分层信息包括自上而下排列的多个岩石地层结构各自对应的深度信息和岩石类型;基于多个所述岩石地层结构各自对应的所述深度信息和所述岩石类型,分别构建多个所述岩石地层结构各自对应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基于多个所述岩石地层结构各自对应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生成所述目标区域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本方法能够提高三维可视化模型构建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可以实现岩石地层结构数据的复用性,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114996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311829708.3
申请日:2023-12-28
申请人: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中铁信弘远(北京)软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IPC分类号: G06Q10/0637 , G06Q50/40 , G06F18/23213 , G06F18/15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时空规律的乘客组分分析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轨道交通乘客出行源数据,生成数据库文件;对源数据进行聚类处理,提取乘客出行特征作为聚类变量;对所述聚类变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时空分析方法对轨道交通乘客通勤轨迹进行分析。实现对乘客属性的分类,统计计算不同时空场景下的乘客组分数据,为未知条件下对轨道交通场景预判提供数据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7235461B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463761.6
申请日:2023-11-06
申请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北京国锚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F18/20 , G06Q10/0635 , G06Q10/0639 , G06Q50/02 , G06F18/24
摘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巷道支护等级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包括:获取在目标巷道的巷道围岩表面采集的支护数据,其中,所述支护数据包括多种参数类型的支护参数集合;针对每个支护参数集合,在所述巷道围岩表面确定采集所述支护参数集合的多个采集点的采集位置;基于所述支护参数集合及所述支护参数集合对应的多个所述采集点的采集位置,构建所述支护参数集合对应的支护参数包络面;基于多个所述支护参数集合对应的支护参数包络面,确定所述目标巷道对应的目标支护等级。由此提高巷道支护情况监测的全面性和覆盖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294110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573772.X
申请日:2023-11-23
申请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北京国锚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申请涉及隧道施工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导线圈驱动机构、掘进机刀盘及硬岩隧道掘进机,其中,超导线圈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转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环形面板、多个驱动线圈和固定轴体;转动组件包括第二环形面板、多个感应线圈和轴承;驱动线圈和/或感应线圈采用超导材料制成。采用超导材料的设置,能够直接采用电力产生磁场进行刀盘的驱动,避免了二次的力作用转换,降低了能量的转化次数,应用于刀盘主体切割的作用更好,并且电路的运转电阻极低,发热损耗量小,电能的利用率高。本申请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掘进机刀盘需要进行多级的能量转换,导致驱动刀盘的能量作用效率较低,影响破岩效率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195594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463764.X
申请日:2023-11-06
申请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北京国锚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F30/20 , G01N3/24 , G01B21/32 , G01N3/06 , G06F119/14
摘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隧道岩爆等级评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包括:获取目标采集时刻在隧道围岩表面每个采集点采集的应变数据;基于每个所述采集点采集的应变数据,确定每个所述采集点对应的变形诱因;基于每个所述采集点对应的变形诱因,构建所述隧道围岩表面对应的应变面域矩阵;基于所述应变面域矩阵,确定所述隧道围岩表面的最大切应力;针对所述隧道围岩表面上的任一监测区域,基于所述最大切应力和所述监测区域对应的岩石静态参数,确定目标采集时刻所述监测区域对应的岩爆等级。如此,可以实现对隧道围岩表面的全面监测,从而实现更精细化的岩爆等级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17194868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463762.0
申请日:2023-11-06
申请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北京国锚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F17/16 , G06Q10/0635 , G06F30/20 , G01B21/32 , G06F119/14
摘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围岩变形监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包括:获取目标采集时刻在隧道围岩表面每个采集点采集的变形数据;基于每个所述采集点采集的变形数据,确定每个所述采集点对应的变形诱因;基于每个所述采集点对应的变形诱因,构建所述隧道围岩表面对应的空间变形面域矩阵;针对所述隧道围岩表面上的任一监测点,基于所述空间变形面域矩阵,确定目标采集时刻所述监测点对应的变形风险等级。如此,可以通过空间变形面域矩阵确定隧道围岩表面上任一监测点的变形风险等级,从而实现对隧道围岩表面的全面监测,进而,实现对围岩变形部位的精准定位。
-
公开(公告)号:CN116796825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409150.7
申请日:2023-04-17
申请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北京国锚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北京数字岩石科技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N3/084 , G06N3/048 , G06F30/27 , G06F30/13 , G06T17/00 , H04Q9/00 , G06Q10/0635 , G06Q50/08 , G01L1/10 , G06F111/10 , G06F119/14
摘要: 本申请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岩体风险评估模型训练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通过上述岩体风险评估模型训练方法训练得到的岩体风险评估模型,在后续通过该岩体风险评估模型的输入层输入待评估数据,经过隐含层以及输出层处理后,输出风险评估结果,能够对岩体工程系统性、全方位的准确感知,使得相关人员能够获悉岩体工程的风险,避免了相关技术中缺乏风险感知等问题,难以及时准确的对现场进行预警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