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715504A
公开(公告)日:2020-01-21
申请号:CN201910803945.X
申请日:2019-08-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天然气的余压发电液化系统,能够实现能量梯级利用,包括涡流管、预冷换热器、深冷换热器、气液分离器、气体膨胀机、液体膨胀机和发电机。高压天然气进入系统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过涡流管,涡流管中流出的冷流作为预冷冷剂;另一部分经过预冷换热器初步降温,然后进入分离器分离为气液两相进入深冷换热器继续降温,降温后通过膨胀机回收压力能并进一步降温,一股物流生产LNG,气相以及另一股流汇合作为深冷冷剂。所述系统充分利用天然气长输管道剩余压力能,不需要压缩机等动力设备,通过压力能的梯级利用实现天然气液化以及余压发电,适合应用于天然气调压站等。
-
公开(公告)号:CN104121049A
公开(公告)日:2014-10-29
申请号:CN201310155855.7
申请日:2013-04-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压-气压耦合的压缩空气电力储能系统。该压缩空气电力储能系统中,在用电低谷通过压缩机组将空气压入恒压储气装置,同时将恒压储气装置中的液体通过液体泵压入变压储气装置中,从而将电能转化为空气和液体的内能存储起来;在用电高峰,恒压储气装置中高压空气经加热器吸热并通过膨胀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同时变压储气装置中的高压流体驱动液压马达发电机组发电,并将流体注入恒压储气装置中维持其压力恒定。本发明压缩空气电力储能系统储能周期不受限制,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电源,对环境友好,具有广阔的使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3446257B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110791623.5
申请日:2021-07-1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研发中心
IPC: F04D29/20 , F04D29/26 , F04D29/58 , F04D29/62 , F04D29/043 , F04D29/044 , F04D29/053 , F04D29/054 , B23P1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线性膨胀系数叶轮与主轴过盈配合的拆卸装置,包括叶轮(6)、空心拉伸管(7)、封堵螺母(8)、主轴(9),其特征在于:叶轮(6)的周围包裹了一层保温棉(10),叶轮(6)和主轴(9)采用键连接的方式过盈配合,在连接部分的主轴(9)中间有螺纹孔,封堵螺母(8)上有设有低温氮气进气管(3)和排气管(4);空心拉伸管(7)的两端设有外螺纹,一端与叶轮(6)相连,另外一端通过拆卸螺母(2)和顶压板(1)相连,拆卸螺母(2)放置在顶压板位于顶压板(1)外侧。本发明能加热叶轮的同时冷却主轴,从而增大主轴和叶轮的温差,使过盈配合转变成间隙配合,实现叶轮的拆卸。
-
公开(公告)号:CN118030430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250714.1
申请日:2024-03-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热能与天然气压力能联合循环利用系统,涉及能源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包括天然气压力能利用单元和地热能利用单元;天然气压力能利用单元包括预加热换热器、膨胀机;预加热换热器的冷侧进口与天然气高压管网连通,预加热换热器的冷侧出口与膨胀机的进口连通,膨胀机的出口与天然气低压管网连通;地热能利用单元包括地下井、第一加热换热器;第一加热换热器的热侧与所述膨胀机的润滑油回路连通。本发明的地热能与天然气压力能联合循环利用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天然气减压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大、能耗大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将地热能用在天然气调压过程中,具有碳排放少、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高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1814272B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010647225.1
申请日:2020-07-0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IPC: G06F30/17 , G06F30/28 , G06F30/27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涡轮气动性能‑动态响应智能优化设计方法,主要步骤如下:(1)获得涡轮的几何参数,气动性能和动态过程中转速超调量数据集;(2)基于机器学习数据降维方法提取涡轮设计变量主因素,采用智能学习算法形成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集,构建涡轮性能预测模型;(3)基于性能预测模型、经主因素筛选后变量以及多目标加权优化函数,进行涡轮优化设计;(4)获得多目标最优化方案,形成涡轮设计准则函数关系式。本发明同时考虑涡轮的气动性能和动态调节特性,并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开展优化设计,不但可以获得涡轮最优设计结果,还能够获得性能与几何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最终为同类新涡轮的设计提供设计准则。
-
公开(公告)号:CN117889349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410250713.7
申请日:2024-03-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冷能发电的LNG气化系统,涉及LNG气化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利用冷能发电的LNG气化系统包括热循环回路和发电循环回路;热循环回路内部循环有制热工质,热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第一汽化器、第三冷凝器、膨胀阀和第二汽化器;发电循环回路内部循环有发电工质,发电循环回路包括第一汽化器的冷路、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一支路包括第一膨胀机,第一膨胀机与发电机连接;第二支路包括第二膨胀机,第二膨胀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入轴连接。本发明的利用冷能发电的LNG气化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LNG气化过程中燃烧损耗大及冷能浪费的技术问题,具有能耗低、经济效益高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833720B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111211202.7
申请日:2021-10-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研发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小非光滑表面结构的储能飞轮减阻系统,非光滑表面结构布置在储能飞轮转子的上端面、下端面和外壁上。非光滑表面结构分布区域根据转子表面圆周速度大小确定;微小非光滑表面结构几何形状可以是沟槽型、凹坑型、凸台型等。微小非光滑表面结构通过降低真空腔内稀薄气体对固壁表面的摩擦力,进一步降低储能飞轮表面流动阻力。本发明能有效减小储能飞轮表面风阻,降低飞轮储能装置对真空保持系统真空度的技术要求及其能耗损失,最终有利于提高飞轮储能装置的能量的利用效率,可广泛用于飞轮储能、航空航天、交通运输、飞轮储能等多个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6122918A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211655697.7
申请日:2022-12-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闭式布雷顿循环变频发电装置,包括:第一变频器,用于从电网获取电能;压缩机集成机构,压缩机电机的电机转子固定在压缩机的轮盘上,压缩机电机的电机定子固定在压缩机的外壳上;在发电装置工作状态下,第一变频器将电能输送给压缩机电机,压缩机电机带动压缩机运行,压缩机压缩工质;涡轮机集成机构,涡轮电机的电机转子固定在涡轮机的轮盘上,涡轮电机的电机定子固定在涡轮机的外壳上;第二变频器,用于从向电网供电;在发电装置工作状态下,涡轮电机产生的电能通过第二变频器变频后传输至电网。通过上述结构可以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闭式布雷顿循环变频发电装置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以及容易发生工质泄漏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949553A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310010442.3
申请日:2023-01-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热风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热气流涡轮发电装置,包括:透明罩体,其内侧壁上设有环形的电机槽,电机槽内嵌入安装有电机定子;电机转子,转动安装在电机槽内,电机转子设于电机转子内侧,电机转子上安装有涡轮叶片;控制器组件,其上安装有光照采集件,控制器组件与电机定子电连接,控制器组件用于根据光照强度控制电机转子的转速。由于太阳能热气流涡轮发电装置中的透明罩体内没有中间转轴结构,增加了气流在透明罩体内部的通流面积,提高了涡轮叶片的做功能力,同时根据日照强度控制涡轮叶片的转速,使涡轮叶片的转速能够随时根据工况调节运行参数,提升发电装置的发电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949544A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310010444.2
申请日:2023-01-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电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道式轴流涡轮变频发电装置,包括:轴流涡轮叶轮;进气导流机构;发电机构;变频器;流体管道内的介质推动第一轴流涡轮叶轮转动;固定在动叶轮缘上的第一轮缘发电机转子随之转动并与第一轮缘发电机定子形成相对运动,并由此产生感应电动势,电能通过第一轴流涡轮变频器整流后输入电网;流体工质随后流经第二轴流涡轮叶轮,推动第二轴流涡轮叶轮转动;固定在动叶轮缘上的第二轮缘发电机转子随之转动并与第二轮缘发电机定子形成相对运动,并由此产生感应电动势,电能通过第二轴流涡轮变频器整流后输入电网。上述结构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基于管道结构的无轴涡轮,对应流体介质的能量回收性能不足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