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轮叶片中部圆角过渡冲击加气膜组合冷却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1126326A

    公开(公告)日:2008-02-20

    申请号:CN200710118768.9

    申请日:2007-07-13

    IPC分类号: F01D5/1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中部的圆角过渡冲击加气膜的组合冷却结构,该冷却结构为在叶片的外表面布置直径为1.0mm~1.5mm的气膜孔,每排气膜孔展向的个数为10~20个,在叶片内部气膜孔的下游区域布置有与气膜孔数量相同的冲击孔,冲击孔的进口处采用圆角过渡,圆角半径为0.3~0.6mm。通过圆角过渡的冲击孔来减小流动阻力,同时保证冲击孔的出口速度不会降低,在叶片内表面形成大面积的高冷却区域,同时与叶片外部稀疏排列的气膜孔所形成的气膜保护区域相组合,来共同满足叶片冷却的要求。经过三维数值仿真的结果表明,该叶片的冷却效果可以达到0.7以上,同时由于该冷却结构的特点,可以明显的减小气动损失,并且其流动阻力明显低于普通的涡轮叶片。

    一种非接触式测温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034405B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111311954.0

    申请日:2021-11-08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接触式测温方法及系统,首先分别获取设定部位的两个波峰处的两幅图像;并对他们进行背景辐射校正,边缘识别,特征点识别,最后将两幅图像中测温区域进行比值处理,得到光强比比值结果,最后将该结果与事先标定好的标定结果进行对应,得到测温表面的温度分布,从而通过对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磷光涂层样品进行拍摄与信号处理即可得到待测表面的实时温度分布,并利用背景辐射校正、测温区域识别、两图像高精度对齐处理、以及温度‑位置精准匹配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比光强法磷光测温的精度,提高了测温上限。本发明不需要掌握表面发射率特征即可实现准确测温,有效解决了目前对航空发动机内部测温不准确的问题。

    基于任务需求的氨燃料预冷回热变循环发动机

    公开(公告)号:CN117869071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311662297.3

    申请日:2023-12-06

    摘要: 本发明公开基于任务需求的氨燃料预冷回热变循环发动机,包括主发动机、氨燃料系统;主发动机包括进气道、风扇、压气机、燃烧室、高压涡轮、低压涡轮、内外涵混合室、尾喷管;氨燃料系统包括液氨储存箱、增压泵、预冷器、回热器、切换阀,预冷器的热端串联在进气道与风扇之间,回热器的热端串联在内外涵混合室与尾喷管之间。本发明使用氨燃料作为回热器和预冷器的冷却剂,并作为燃烧室燃料,可根据不同飞行状态需求调节主发动机和换热器的能量传递转换过程,因为氨燃料吸热能力和燃烧热值比值高的特点,可使氨燃料发动机具有更高的预冷或回热温降,有效改善发动机在不同飞行任务下的推进性能;同时可实现零碳排放,提高发动机比推力和比冲等性能。

    基于数字孪生的航空发动机综合热管理可视化仿真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738872B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310516483.X

    申请日:2023-05-09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数字孪生的航空发动机综合热管理可视化仿真系统,针对航空发动机这一高度复杂和精密的机械设备,分析提取真实物理模型及历史资料中的几何参数及性能参数,并将数据信息导入包括航空发动机热力性能计算模块、数据管理模块以及热管理方案可视化模块的可视化仿真系统,实现航空发动机在全飞行包线内多个任务状态点的能流模拟,形象直观地展示不同热管理方案下发动机内部热环境参数变化,并对战斗机作战性能、发动机总体性能及热安全性能实现快速评估,进而指导发动机整机测试,提高产品研发效率。

    基于数字孪生的航空发动机综合热管理可视化仿真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738872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516483.X

    申请日:2023-05-09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数字孪生的航空发动机综合热管理可视化仿真系统,针对航空发动机这一高度复杂和精密的机械设备,分析提取真实物理模型及历史资料中的几何参数及性能参数,并将数据信息导入包括航空发动机热力性能计算模块、数据管理模块以及热管理方案可视化模块的可视化仿真系统,实现航空发动机在全飞行包线内多个任务状态点的能流模拟,形象直观地展示不同热管理方案下发动机内部热环境参数变化,并对战斗机作战性能、发动机总体性能及热安全性能实现快速评估,进而指导发动机整机测试,提高产品研发效率。

    一种适用于高速气流的低阻板翅换热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6242172A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211097739.X

    申请日:2022-09-08

    IPC分类号: F28D9/00 F28F3/02 F28D2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高速气流的低阻板翅换热结构,包括内壁面、外壁面、若干换热平板单元,所述内壁面、外壁面交叠平行设置,若干换热平板单元的两边分别与内壁面、外壁面垂直连接,两个相邻的换热平板单元与内壁面、外壁面围合形成第二流道,所述换热平板单元呈矩形板状,且其内部设有第一流道,所述换热平板单元均布在内壁面、外壁面之间。本发明的换热平板单元采用板状结构,垂直且全均布在内壁面、外壁面之间,形成开放式通路结构的第二流道,即使在第二流体工质处于高速状态下,仍可保持流阻处于较低水平。垂直均布的设置使得整体结构的耐压性、稳定性增强,有效防止环境振动激励对换热结构造成破坏。

    一种基于热管结构的紧凑式回热型微型燃气轮机

    公开(公告)号:CN116044574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310163549.1

    申请日:2023-02-2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热管结构的紧凑式回热型微型燃气轮机,包括外机匣,所述外机匣腔内的中部呈共轴相背布置有离心压气机与向心涡轮,靠近所述向心涡轮一侧外机匣的内壁处设有环形燃烧室,所述离心压气机与向心涡轮之间设有热管回热器,所述热管回热器两端的外壁上均安装有翅片,所述外机匣的另一侧设有进气道,其上部开设有尾气喷口,所述尾气喷口的后方安装有与环形燃烧室连通的燃油喷嘴;离心压气机与向心涡轮背靠背布置,保证了较小的轴向长度,同时以带有外翅片的热管结构替代传统的微型燃气轮机回热器作为回热装置,降低了结构的复杂性,保证了整机结构的紧凑性,同时通过回热的方式提高了整机的热效率。

    一种面向再生冷却结构的单面高温等热流加热实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942145B

    公开(公告)日:2023-04-21

    申请号:CN202210556103.0

    申请日:2022-05-20

    IPC分类号: G01M15/14 G01M15/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再生冷却结构的单面高温等热流加热实验装置,包括底座、试验件、等热流加热源,所述底座顶面设有卡槽,所述等热流加热源安装在卡槽底面,所述试验件内部设有冷却工质流道,所述试验件与其内部冷却工质流动方向平行的一端与等热流加热源的热输出端贴合连接,所述冷却工质流道的两端通过连接管与外界连接。本发明通过在试验件的一面设置等热流加热源,满足再生冷却结构的单面热流输入条件,改变数值模拟研究的现状,为再生冷却试验研究提供了平台;本发明以传统碳氢燃料流动换热实验中电加热方式为基础,通过外接直流电源实现输入热流密度的灵活调整,具有较宽的试验工况范围,能够为再生冷却试验提供精确的等热流热环境。

    一种稀土掺杂YSZ磷光粉末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287064A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211061629.8

    申请日:2022-09-01

    IPC分类号: C09K11/67 B82Y30/00 B82Y40/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磷光粉末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稀土掺杂YSZ磷光粉末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共滴的方法将混合金属离子溶液和混合沉淀剂溶液滴加到硫酸铵溶液中的进行共沉淀反应,将所得沉淀浆体陈化后依次进行固液分离、洗涤和干燥,得到前驱体粉末;再将所得前驱体粉末煅烧,得到稀土掺杂YSZ磷光粉末。本发明通过对滴定工艺、金属离子浓度、表面活性剂、沉淀剂等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能够得到粒径均匀、分散性好,发光性能好的稀土掺杂YSZ磷光粉末。实施例结果表明,本发明制备的稀土掺杂YSZ磷光粉末平均粒径为20nm,分散性好,发光强度较传统方法制备的磷光粉末提高了2.24倍,且高温发光性能好,具有良好的商用价值。

    一种高效低阻燃气轮机涡轮轮缘封严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7605542B

    公开(公告)日:2022-05-20

    申请号:CN201610539328.X

    申请日:2016-07-11

    IPC分类号: F01D11/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低阻燃气轮机涡轮轮缘封严结构,属于涡轮盘级间封严领域。所述封严结构包括设置于转盘特定半径位置的特定数量的圆柱凸起。本发明有效降低了有效阻止了燃气入侵的发生,极大降低了涡轮级间封严所需的最小封严冷气流量;合适的凸起配置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凸起造成的风阻损失,使得动盘附加力矩被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