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涡轮叶片燃油冷却效果的预测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940529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061240.2

    申请日:2024-08-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涡轮叶片燃油冷却效果的预测方法及系统,属于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技术领域,针对涡轮叶片燃油冷却通道结构,首先将叶片简化为矩形结构,将叶片内部循环冷却通道重整为单条通道,再继续沿流向分割成数个单元;在每个单元内,利用节点离散和热平衡法描述温度场,进行编程求解后,迭代输出每个单元内叶片表面平均温度和单元内平均油温。针对出口油温及沿程叶片最高温度点,结合冷却裕度要求可初步评估该冷却方案的合理性。本发明能同时保证精度及效率要求,快速预测当前冷却方案的可行性,为辅助油冷涡轮叶片内冷通道设计提供了新的技术启示,解决现有涡轮叶片冷却设计过程中方案迭代步骤复杂、迭代周期过长的问题。

    一种非接触式测温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034405B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111311954.0

    申请日:2021-1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接触式测温方法及系统,首先分别获取设定部位的两个波峰处的两幅图像;并对他们进行背景辐射校正,边缘识别,特征点识别,最后将两幅图像中测温区域进行比值处理,得到光强比比值结果,最后将该结果与事先标定好的标定结果进行对应,得到测温表面的温度分布,从而通过对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磷光涂层样品进行拍摄与信号处理即可得到待测表面的实时温度分布,并利用背景辐射校正、测温区域识别、两图像高精度对齐处理、以及温度‑位置精准匹配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比光强法磷光测温的精度,提高了测温上限。本发明不需要掌握表面发射率特征即可实现准确测温,有效解决了目前对航空发动机内部测温不准确的问题。

    一种基于热管结构的紧凑式回热型微型燃气轮机

    公开(公告)号:CN116044574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310163549.1

    申请日:2023-02-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热管结构的紧凑式回热型微型燃气轮机,包括外机匣,所述外机匣腔内的中部呈共轴相背布置有离心压气机与向心涡轮,靠近所述向心涡轮一侧外机匣的内壁处设有环形燃烧室,所述离心压气机与向心涡轮之间设有热管回热器,所述热管回热器两端的外壁上均安装有翅片,所述外机匣的另一侧设有进气道,其上部开设有尾气喷口,所述尾气喷口的后方安装有与环形燃烧室连通的燃油喷嘴;离心压气机与向心涡轮背靠背布置,保证了较小的轴向长度,同时以带有外翅片的热管结构替代传统的微型燃气轮机回热器作为回热装置,降低了结构的复杂性,保证了整机结构的紧凑性,同时通过回热的方式提高了整机的热效率。

    一种面向再生冷却结构的单面高温等热流加热实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942145B

    公开(公告)日:2023-04-21

    申请号:CN202210556103.0

    申请日:2022-05-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再生冷却结构的单面高温等热流加热实验装置,包括底座、试验件、等热流加热源,所述底座顶面设有卡槽,所述等热流加热源安装在卡槽底面,所述试验件内部设有冷却工质流道,所述试验件与其内部冷却工质流动方向平行的一端与等热流加热源的热输出端贴合连接,所述冷却工质流道的两端通过连接管与外界连接。本发明通过在试验件的一面设置等热流加热源,满足再生冷却结构的单面热流输入条件,改变数值模拟研究的现状,为再生冷却试验研究提供了平台;本发明以传统碳氢燃料流动换热实验中电加热方式为基础,通过外接直流电源实现输入热流密度的灵活调整,具有较宽的试验工况范围,能够为再生冷却试验提供精确的等热流热环境。

    一种稀土掺杂YSZ磷光粉末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287064A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211061629.8

    申请日:2022-09-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磷光粉末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稀土掺杂YSZ磷光粉末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共滴的方法将混合金属离子溶液和混合沉淀剂溶液滴加到硫酸铵溶液中的进行共沉淀反应,将所得沉淀浆体陈化后依次进行固液分离、洗涤和干燥,得到前驱体粉末;再将所得前驱体粉末煅烧,得到稀土掺杂YSZ磷光粉末。本发明通过对滴定工艺、金属离子浓度、表面活性剂、沉淀剂等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能够得到粒径均匀、分散性好,发光性能好的稀土掺杂YSZ磷光粉末。实施例结果表明,本发明制备的稀土掺杂YSZ磷光粉末平均粒径为20nm,分散性好,发光强度较传统方法制备的磷光粉末提高了2.24倍,且高温发光性能好,具有良好的商用价值。

    一种非接触式测温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034405A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11311954.0

    申请日:2021-1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接触式测温方法及系统,首先分别获取设定部位的两个波峰处的两幅图像;并对他们进行背景辐射校正,边缘识别,特征点识别,最后将两幅图像中测温区域进行比值处理,得到光强比比值结果,最后将该结果与事先标定好的标定结果进行对应,得到测温表面的温度分布,从而通过对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磷光涂层样品进行拍摄与信号处理即可得到待测表面的实时温度分布,并利用背景辐射校正、测温区域识别、两图像高精度对齐处理、以及温度‑位置精准匹配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比光强法磷光测温的精度,提高了测温上限。本发明不需要掌握表面发射率特征即可实现准确测温,有效解决了目前对航空发动机内部测温不准确的问题。

    适用于磷光比光强法的光谱-温度标定装置及标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21297A

    公开(公告)日:2020-08-11

    申请号:CN202010349811.8

    申请日:2020-04-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磷光比光强法的光谱‑温度标定装置及标定方法。所述光谱‑温度标定装置包括:激光光源、激光传输系统、双色系统、加热系统、辐射光传输系统、信号采集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所述加热系统包括加热炉、待测样品和热电偶;所述待测样品放置在加热炉内的夹具上;待测样品表面涂覆有磷光涂层;所述热电偶焊接在待测样品背面;所述加热炉安装有一个光学窗口。本发明利用加热炉及其配套光学通道为待测样品提供可控高温环境及光路传输通道,有效模拟航空发动机高温环境,能够测得样品磷光特性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为比光强法测温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并且通过双色系统的巧妙设置,大大简化了实验装置。

    一种改进型自驱动移动式多功能秸秆及根茬综合利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6051742A

    公开(公告)日:2016-10-26

    申请号:CN201610485985.0

    申请日:2016-06-28

    Abstract: 本专利公开了一种改进型自驱动移动式秸秆及根茬综合利用系统,属于农业,能源动力机械领域。本专利属于系统层面方案,提供了一种联合处理农作物秸秆及根茬的有效方式。通过运用先进的“先制粒、后燃烧”的技术,释放秸秆及根茬的热能,加热某种工质,驱动透平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为系统内各种动力机械运转提供电力,并实现清洁排放。对于燃烧后的产物,本系统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埋入土壤,防止污染大气。本系统不但能够实现秸秆及根茬综合利用系统的能耗自给自足,还能实现大量的生物质燃料产出,从根源上实现了秸秆及根茬的清洁利用,解决了由于露天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问题,同时可以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

    一种劈尖结构腔式太阳能接收器

    公开(公告)号:CN103090555A

    公开(公告)日:2013-05-08

    申请号:CN201310022620.0

    申请日:2013-01-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S20/20 Y02E10/4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劈尖结构腔式太阳能接收器,属于太阳能高温热利用技术领域,它由圆筒形腔,劈尖型吸收体,圆锥形反射器几项创新设计综合而成,能够运行在聚光比达10000的碟式抛物镜太阳能系统中,在有限的换热空间内,可实现66kw的换热量,加热工质气体达到出口温度1100℃,具有紧凑、高效、低流阻的技术特点。该发明设计的提出,为提高太阳能高温热利用系统的竞争力,研发太阳能热接收器,向高温高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种模块化的可拆卸式外涵换热器组件

    公开(公告)号:CN119289737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620863.9

    申请日:2024-11-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空发动机换热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的可拆卸式外涵换热器组件,包括:外机匣(2),呈环形,在外机匣(2)的表面上、沿外机匣(2)的周向设置有多个槽道;内机匣(3),内机匣(3)同轴套设在外机匣(2)内,在外机匣(2)和内机匣(3)之间形成外涵道;以及多个换热器芯体(1),与多个槽道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槽道中,每个换热器芯体(1)包括多个换热片(11),多个换热片(11)伸入外涵道内,并且被布置为使得换热片(11)与外涵道内流体的流动方向平行。本发明的模块化的可拆卸式外涵换热器组件具备高度的可拆卸性、易维修性,通过换热器芯体和管路的模块化设计大大简化了换热器设计、加工和装配流程。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