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825997B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210721137.0
申请日:2022-06-24
IPC: H02M7/48 , H02M7/5387 , G05B1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延迟切换的逆变器有限控制集MPC控制方法及装置,用于电压源型三相逆变器控制其输出电压,首先采集逆变器当前时刻的输出电压电流和滤波器电流,计算下一采样时刻的预测电压,遍历8组开关状态并选取最小成本函数对应的开关状态作为最优开关状态,然后比较最优开关状态与当前开关状态,若两者不同则计算最优开关状态的延迟切换时间,最后,经过延迟切换时间后,开关状态切换至最优开关状态,完成本周期控制动作。本发明提出的控制方法可在不改变最优开关状态、不增加切换频率的前提下提升逆变器输出电压的电能质量,同时,本发明中关于切换延迟时间的计算量小,实现简单,不需要额外增加采样输入以及计算新的预测值。
-
公开(公告)号:CN112396299B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011213224.2
申请日:2020-11-03
Applicant: 浙江大学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交直流混合系统技术,旨在提供一种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全寿命周期综合能效评估和诊断方法。包括:根据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特点确定可变能效参数,划分各阶段的能效指标结构;进行电压等级的统一和电路简化,求解各个综合能效评估指标与实际的电能损耗间的确定性微增关系,依据层次分析法得到的交直流能效评估体系,根据各阶段特性选择非零指标,进行项目各阶段的能效评估,结合指标与实际电能损耗间的确定性关系,给出具有实践意义的能效诊断结果。本发明能准确反映各阶段在能效优化方面的优劣;可以进行处于寿命后期项目能效方面的阶段性问题评估与诊断,也适用于处于寿命始期项目的能效优化和规划配置,适用范围广。
-
公开(公告)号:CN115173724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850355.4
申请日:2022-07-1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子变流器控制领域,旨在提供一种用于实现制氢系统最优效率的新型变流器及其控制方法。该变流器连接三相交流电源和电解槽,是由两级变流器组成的隔离型AC/DC变流器,包括依次电连接的三相功率校正整流器模块和移相全桥模块,两个模块之间设电解电容;其中,三相功率校正整流器模块由六个开关管组成,各开关管相互连接组成三个H桥结构;移相全桥模块包含DC/AC子模块和AC/DC子模块;其中,DC/AC子模块包含四个开关管组成的原边H桥;AC/DC子模块位于变压器的副边侧,包括同步整流开关管和电感电容滤波电路,其输出端接至电解槽。本发明具有开关损耗低、负载电压调节范围宽的优点,能满足制氢系统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4825997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721137.0
申请日:2022-06-24
IPC: H02M7/48 , H02M7/5387 , G05B1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延迟切换的逆变器有限控制集MPC控制方法及装置,用于电压源型三相逆变器控制其输出电压,首先采集逆变器当前时刻的输出电压电流和滤波器电流,计算下一采样时刻的预测电压,遍历8组开关状态并选取最小成本函数对应的开关状态作为最优开关状态,然后比较最优开关状态与当前开关状态,若两者不同则计算最优开关状态的延迟切换时间,最后,经过延迟切换时间后,开关状态切换至最优开关状态,完成本周期控制动作。本发明提出的控制方法可在不改变最优开关状态、不增加切换频率的前提下提升逆变器输出电压的电能质量,同时,本发明中关于切换延迟时间的计算量小,实现简单,不需要额外增加采样输入以及计算新的预测值。
-
公开(公告)号:CN112952901B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2110168509.7
申请日:2021-02-0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多风机并网系统的分散式稳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首先对永磁同步风机进行数学建模,包括永磁同步发电机、机侧变流器及其控制器、网侧变流器及其控制器、滤波器的数学模型,通过Park变换并在稳态运行点进行线性化,得到单台永磁同步风机dq坐标系导纳模型。将该导纳模型与网络等效阻抗模型相乘,构建系统回比矩阵,并绘制系统回比矩阵的特征曲线。按照需求,绘制并联台数同心圆曲线,并通过比较系统特征曲线与同心圆曲线的关系,分析多风机并网系统的稳定性。本发明基于阻抗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具有更好的工程实践价值。通过单台风机阻抗特性和并网台数之间的关系分析整体系统稳定情况,可以更好地应对风电场规模增长,同时简化分析过程,避免重复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4362151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111590885.1
申请日:2021-12-23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和级联图神经网络的潮流收敛性调整方法,采用级联图神经网络,通过该网络的数据拟合当前潮流数据与潮流收敛概率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同时利用该网络所得的潮流收敛概率作为深度强化学习的奖赏函数设计参照之一。强化学习可通过不断进行动作(潮流调整动作)与环境(当前潮流参数)的交互,通过环境的对于动作的奖赏学习到可调整的动作策略,并利用深度学习构建当前环境下不同动作与动作最终价值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本方法将前述级联图神经网络得到的潮流收敛概率作为奖赏函数的设计参考之一,最终得到潮流收敛性调整策略,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1210145B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2010008148.5
申请日:2020-01-0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领域中的稳定性分析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基于耦合评价指标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针对电力系统状态建立空间模型,利用耦合评价指标和非线性解耦方法对空间模型进行解耦,将原高阶的非线性系统近似地转化为一系列解耦的一阶二次和二阶二次系统;然后再以低阶二次系统分析工具判断各状态变量的吸引域,通过状态变量的数值和所得出的吸引域的关系来反映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本发明根据耦合评价指标和线性部分的特征值,筛选不同的耦合对和孤立状态变量,用于指导系统解耦。能够获得可克服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的高维和非线性挑战,相比于传统的Lyapunov方法能显著降低结果的保守性进而更有效地指导参数设计的技术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2072719B
公开(公告)日:2021-12-14
申请号:CN202010805404.3
申请日:2020-08-12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H02J5/00 , H02J3/36 , H02M3/335 , H02M7/538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子领域,旨在提供一种交直流互联双向支撑的隔离型两级式DC/AC变换器的控制方法。本发明采用隔离型两级式DC/AC变换器实现交流子网与直流子网的连接,其中双向DC/AC变流器模块用于实现交流侧与直流侧有功功率均摊并能实现双向电压支撑,双向谐振DC变流器模块用于实现交流侧与直流侧电压匹配及电流隔离。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在双向DC/AC系统中对交流频率和直流电压这两个异构信息进行归一化并将两者归一化后数值相等作为控制目标。本发明在无需切换控制策略的条件下实现不同电压等级的交直流子网间的双向功率支撑和网间无缝连接,提高交直流混合子网即插即用控制特性,降低了交流子网对直流子网连接的电压要求,具有良好控制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8565896B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1810597881.8
申请日:2018-06-1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H02J3/3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描述函数法考虑功率控制影响的光伏发电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光伏发电系统多采用扰动观察法实现最大功率控制,针对其非线性、不连续的特点,本发明利用描述函数建立基于扰动观察法的功率控制模型,结合光伏发电系统小信号建模,形成完整的考虑功率控制影响的系统模型,进而运用描述函数法分析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此种方法解决了小信号稳定性分析无法适用于不连续、非线性环节的问题,在系统稳定性分析中引入扰动观察法的相关参数,使分析更加全面准确,同时为功率控制器参数设定提供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8667083B
公开(公告)日:2020-06-02
申请号:CN201810503647.4
申请日:2018-05-23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H02J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交直流混合系统的运行与控制方法,旨在提供一种交直流混合系统无缝连接的分布式控制方法。交直流混合系统中的直流供电区域和交流供电区域分别接入与各自运行特性相匹配的分布式电源、负荷和储能设备,交流母线和直流母线通过双向AC/DC变流器互联;分布式控制方法是指交直流互联双向AC/DC恒电压频率比:在计算得到实际直流电压和实际交流频率之比后,再利用额定的直流电压和交流频率之比计算得到偏差E,然后通过PID控制双向AC/DC变流器中IGBT的PWM控制输出。本发明实现了整个交直流混合供电系统内的能量无缝双向流动与交直流区域相互支撑而不需要切换控制模式。实现了交直流混合供电系统的一体化控制,大大降低了交直流混合供电系统的控制难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