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热体结构
    12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297332A

    公开(公告)日:2019-02-01

    申请号:CN201811292077.5

    申请日:2018-10-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蓄热体结构,采用骨架层和蓄热层交替间隔堆叠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蓄热体本体的稳固性,也可以使得蓄热层从上、下面都可以吸收热量,使蓄热结构整体的蓄热能力更好,蓄热体本体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竖直延伸的膨胀缝,防止在蓄热砖遇热发生形变互相挤压,使得蓄热体本体产生形变。骨架层作为加热层采用骨架砖和蓄热砖交替间隔排序的方式,既可以利用骨架砖使得蓄热体本体更加稳固,也可以利用蓄热砖更加限度的蓄热。在骨架砖内部设置放置凹槽来放置加热装置,防止蓄热砖与加热装置直接接触出现渗盐后的绝缘问题。

    一种制氢储氢系统及多模式循环制氢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846338B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111107655.5

    申请日:2021-09-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氢储氢系统,包括电解槽和储氢装置,还包括蓄热发电装置、储氧装置和储水装置。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多模式循环制氢方法,采用该制氢储氢系统。本发明将蓄热发电装置引入制氢系统,配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解槽中电解水制氢,避免了可再生能源用于制氢过程带来的变工况及频繁启停的问题,提高PEM电解制氢系统对新能源波动特性的适应性。本发明提供的多模式循环制氢方法,采用有机朗肯循环发电耦合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方法,填补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导致的输入端功率缺额,保证了制氢系统的产能。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和系统简单易行,可以将整个制氢储氢系统中产生的能源充分利用起来,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经济性,同时降低了能耗。

    一种燃料电池热回收系统
    12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437332B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110808661.7

    申请日:2021-07-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燃料电池热回收系统,包括:燃料电池、热回收单元及辅机设备,其中,燃料电池内部设置有氢气管路及空气管路,氢气管路的输入端与外部氢气罐连接,空气管路的输入端与外部空气相通,氢气与空气在燃料电池内部进行电极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外部负载供电;热回收单元的输入端与外部冷水管连接,用于获取外部冷水,将热回收单元获取的外部冷水作为外循环水,以燃料电池及燃料电池系统内辅机设备运行温度由低到高的顺序逆流依次进行热交换,以对燃料电池系统废热进行回收。燃料电池系统考虑到各部件质能分配与部件温度匹配,通过梯级逆流热回收实现了产热性能提升,提高了系统热能回收效率。

    一种固定式发电用燃料电池机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615030B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2011457853.X

    申请日:2020-12-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定式发电用燃料电池机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控制系统的供电单元分别与氢气供给单元、空气供给单元、水循环单元连接,控制中心分别与氢气供给单元、空气供给单元、水循环单元、供电单元连接并获取各个单元的运行数据,并基于历史运行数据训练控制中心内置的深度学习模型,提取周期类负载变化的规律特征用于预测后续负载的预期值,在变载需求到达之前,预下达控制指令使上述四个单元中的各设备提前适配对应负载需求。本发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实现控制中心对具有规律性的负荷变化的预测能力,缩短系统由于负载变化产生的各设备运行状态调整时间,提升系统运行效率与有效寿命,最大限度保障氢燃料电池时刻处于稳定适宜的运行环境。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