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箱梁现浇混凝土顶板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139745A

    公开(公告)日:2020-05-12

    申请号:CN201911382572.X

    申请日:2019-12-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箱梁现浇混凝土顶板施工方法,包括吊装并固定组合箱梁,组合箱梁包括钢顶板和侧腹板;在钢顶板的边缘位置设置至少一个预留孔;在钢顶板与侧腹板之间设置至少一个支撑吊架;支撑吊架与对应位置的预留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相邻设置的两支撑吊架之间铺装分配梁,并在分配梁上铺装底模板;在钢顶板及底模板上安装钢筋骨架及侧模板;在钢顶板与侧模板之间浇筑填充钢筋骨架的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达到预设要求后,拆除模板及支撑吊架。利用上述发明能够通过支撑吊架降低组合箱梁的顶板浇筑的施工难度。

    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058386A

    公开(公告)日:2020-04-24

    申请号:CN202010032279.7

    申请日:2020-01-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施工方法,包括既有地面桥施工阶段和高架桥施工阶段:其中,既有地面桥施工阶段包括:在既有地面桥的盖梁上铺设第一组贝雷支架;高架桥施工阶段包括:在高架桥承台内预埋钢板,在承台上架设与预埋钢板固定连接的钢管柱;在钢管柱上侧架设第一组工字钢,并在第一组工字钢上铺设第二组贝雷支架;同时,沿高架桥走向,在高架桥下逐排打设支撑柱,并在支撑柱上铺设第二组工字钢,在第二组工字钢上铺设第三组贝雷支架;其中,第一组贝雷支架、第二组贝雷支架和第三组贝雷支架配合形成高架桥的施工区域。利用上述发明能够在既有地面桥的基础上,实现地面桥与高架桥的同时施工,从而有效缩短工期及施工难度。

    软土区高速公路路基沉降预测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5354629A

    公开(公告)日:2016-02-24

    申请号:CN201510683557.4

    申请日:2015-10-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Q10/04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软土区高速公路路基沉降预测系统及方法,包括:模型构造单元,利用双曲线法、三点法和Asaoka法建立路基沉降模型;输入单元,输入沉降数据、预测时间、预测方法,其中,所述沉降数据为已监测的包括累计时间及其对应的沉降值的数据;沉降量预测单元,将输入单元输入的沉降数据导入模型构造单元构建的路基沉降模型,得到最终累计时间到预测时间内的多个预测沉降量;显示单元,根据输入单元输入的沉降数据和沉降量预测单元预测的预测沉降量生成累计沉降量与累计时间的关系图。该路基沉降预测系统根据已监测的沉降数据自动预测未来的沉降量。

    一种冲抓钻孔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984893B

    公开(公告)日:2021-12-24

    申请号:CN201911037097.2

    申请日:2019-10-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抓钻孔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装置包括:上筒体,上端面上设置有吊环,其内部设置有容纳配重的空间;下筒体,与上筒体同轴连接;抓铲,沿圆周方向布置在下筒体的下端,抓铲的上端与下筒体的下端铰接,抓铲分别绕铰接点转动至聚拢,形成下端封闭的空间,或分别绕铰接点转动至分离,形成岩土进入的通路;连杆,对应每个抓铲设置有一个连杆;多个直线驱动机构,对应每个抓铲,在下筒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直线驱动机构,直线驱动机构通过连杆与抓铲连接。本发明通过配重适用不同地层,发挥冲抓钻孔装置最大效率,液压缸控制抓铲的聚拢和分离,动作速度快,闭合空间严密,工作效率高。球体的振荡增大抓铲切入土体的深度,结构简单效果好。

    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058386B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010032279.7

    申请日:2020-01-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施工方法,包括既有地面桥施工阶段和高架桥施工阶段:其中,既有地面桥施工阶段包括:在既有地面桥的盖梁上铺设第一组贝雷支架;高架桥施工阶段包括:在高架桥承台内预埋钢板,在承台上架设与预埋钢板固定连接的钢管柱;在钢管柱上侧架设第一组工字钢,并在第一组工字钢上铺设第二组贝雷支架;同时,沿高架桥走向,在高架桥下逐排打设支撑柱,并在支撑柱上铺设第二组工字钢,在第二组工字钢上铺设第三组贝雷支架;其中,第一组贝雷支架、第二组贝雷支架和第三组贝雷支架配合形成高架桥的施工区域。利用上述发明能够在既有地面桥的基础上,实现地面桥与高架桥的同时施工,从而有效缩短工期及施工难度。

    墙板模具
    16.
    发明公开
    墙板模具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427513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949753.7

    申请日:2024-12-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生产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墙板模具,包括:框架、设置所述框架前后两侧的固定板和活动板、设置在所述框架中部的填充盒、设置在所述框架上下面的盖板、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的进料口;其中,所述填充盒作为所述墙板内的空腔;所述进料口,用于向所述框架内的注入墙板材料,以调节板墙的重量。本发明能够减轻墙板重量,改善墙板表面平整度,可定制的空腔大小,提高生产效率。

    钢绞线穿束装置及穿束方法
    1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043694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211639179.6

    申请日:2022-12-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钢绞线穿束装置及穿束方法,该钢绞线穿束装置包括:固定组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间的连接轴;滚筒,转动设在所述连接轴上;从动齿轮,转动设在所述连接轴上,并与所述滚筒的外侧边固定连接;驱动装置,设在所述第一支架上,包括电动马达和控制开关,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端设有与所述从动齿轮相啮合的主动齿轮。通过该钢绞线穿束装置可以直接将缠绕在滚筒上的钢绞线持续穿入预应力孔道内,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可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一种冲抓钻孔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984893A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911037097.2

    申请日:2019-10-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抓钻孔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装置包括:上筒体,上端面上设置有吊环,其内部设置有容纳配重的空间;下筒体,与上筒体同轴连接;抓铲,沿圆周方向布置在下筒体的下端,抓铲的上端与下筒体的下端铰接,抓铲分别绕铰接点转动至聚拢,形成下端封闭的空间,或分别绕铰接点转动至分离,形成岩土进入的通路;连杆,对应每个抓铲设置有一个连杆;多个直线驱动机构,对应每个抓铲,在下筒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直线驱动机构,直线驱动机构通过连杆与抓铲连接。本发明通过配重适用不同地层,发挥冲抓钻孔装置最大效率,液压缸控制抓铲的聚拢和分离,动作速度快,闭合空间严密,工作效率高。球体的振荡增大抓铲切入土体的深度,结构简单效果好。

    灌注桩施工装置及方法
    1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369801A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510662266.7

    申请日:2015-10-14

    Inventor: 禄苗苗 肖剑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5/3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灌注桩施工装置及方法,其中,灌注桩施工装置由多节导管套接形成,导管为刚性中空管柱状结构;第N节导管上端内侧具有与第N节导管连接的上挡圈,且该上挡圈的内径小于第N节导管的内径,该上挡圈的内径和套接于第N节导管内的第N-1节导管的外径相同;第N节导管下端外侧具有与第N节导管连接的下挡圈,且该下挡圈的外径大于第N节导管的外径,该下挡圈的外径和套接在第N节导管外的第N+1节导管的内径相同;第N+1节导管的外径大于第N节导管的外径,第N节导管的上挡圈套压在第N-1节导管的下挡圈的上部;其中,N为大于1的自然数。通过本发明,解决了钻孔灌注桩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易发生断桩,补救成本高等问题。

    一种高承载力透水路面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7944297U

    公开(公告)日:2018-10-09

    申请号:CN201721798506.7

    申请日:2017-12-20

    Inventor: 禄苗苗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承载力透水路面结构,该结构设置于原土层上方,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包括格栅层和蓄水层,所述格栅层包括多个格栅单元,多个格栅单元规则排列,所述格栅单元之间形成有通孔,每一所述格栅单元包括面层和基层,所述基层作为填充层,设置于所述面层和所述蓄水层之间;所述蓄水层与所述原土层相接,所述蓄水层用于存储经过所述面层过滤后的雨水。渗透性材料制成的面层可以有效的提高路面的透水性,而基层的填充物以及蜂窝状的格栅层可以保证路面具有较高的承载力,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难以同时保证渗透性的路面具有较强承载能力的技术问题,改善了路面的热岛效应以及由此在雨水天气对行人和行车造成的安全隐患。

Patent Agency Ranking